讲解员正在讲解展示内容/石文君 摄
本报记者 石文君 北京报道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一周年前夕,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下称“展示馆”)精彩亮相。8月28日,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对外开放启幕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行。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馆中馆”,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共创共建,以无障碍“小切口”展现国家“大情怀”。
展览内容以“国之大者”“法之溯源”“法之践行”为开篇,聚焦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中国特色等。以“行之为民”“规之方圆”“城之和美”“居之无碍”,聚焦城市更新、无障碍适老化、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推介我国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无障碍 好设计”,串珠引线、精彩成链。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一行来到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刚踏进展示馆,记者就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展示馆带来的无障碍体验。
展馆无障碍细节尽显温暖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展示馆以“灰绿色”为主基调,加金色或白色文字,这是经过无障碍专项色彩测评,选择出相对柔和的对比色,更有利于色盲、色弱以及视力减退者的舒适观展。此外,展馆总无障碍服务台设置了低位加宽敞的容膝度,逢棱必圆,所有人群可舒适使用。
在展示馆内,采用无障碍明盲导览图,“明盲”是指对视力健全和视力障碍的人都可以使用。视障者、听障者及所有参观者都可通过触、听、看,独立获取全馆方位信息、参观流线及各点位提要,避免迷路、提高访客安全度。展示馆的地面铺贴了黄灰对比色的导视线,形成微凸状,方便视障人士感知地面信息,可自如行走参观。
在一楼的展厅中,共有5个无障碍建筑大模型进行展示。展示柜可以360度旋转,全方位观摩无障碍建筑细节,在作品名称下方,同步设置凸起的盲文,为更好地实现视障人士看展无障碍。馆内还展示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43项“无障碍 好设计”,这些设计涵盖了十五个类别,小到社区民生项目,大到国家形象重点工程,包括改建扩建更新项目。
大连梭鱼湾国际足球场大模型展示/石文君 摄
此外,一楼展厅所展示的无障碍卫生间,吸引了不少观众观看和体验。《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这个无障碍卫生间拥有53项的无障碍元素,如舒缓平整无高差的门前地面、门上三面扶手、门锁大手柄、门下百叶窗、内部装饰的圆角设计、洗手盆下面的容膝空间、台盆扶手可依靠可拉拽方便靠近等,坐便旁的手持花洒和微水盆触手可及。
拥有53项的无障碍元素无障碍卫生间/活动方供图
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发言/石文君摄
“自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一周年以来,最可喜的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意识日益浓厚,无障碍环境的社会氛围愈发明显。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社会大众亲自而为的善行义举,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无障碍环境展示馆虽只是一个小切口,却能让人感受到无障碍时代的脉搏,也能让人看到不同人群凭借无障碍环境、高科技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让全民共同奔赴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说道。
无障碍改造:通用方可持续
当前,很多城市在无障碍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具体更复杂的难题,如何确保城市在更新或者无障碍改造的过程中,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让无障碍设施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并且可持续发展?
“所有的空间场景,在无障碍设计或者改造的过程中,先尽可能地达到无障碍通用化相关标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无障碍设施的可持续化。”无障碍环境认证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焦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焦舰表示,很多老旧的建筑因为历史原因,预留的改造空间很紧张,难以满足无障碍改造需求。“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钱或者没有技术进行无障碍改造,而是没有空间可以改造,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不同人群的无障碍需求,预留改造条件,才不会在后期大拆大改。”
焦舰认为,在无障碍改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保障改造标准。“我住的小区,也在进行无障碍改造,可是施工团队并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施工,改造成果是不合格的,在这个过程中,钱也花了,还造成了新的浪费。”焦舰告诉本报记者,在无障碍改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程序上把好关,按照标准一次性做到位。
总之,无障碍环境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系统工程,和美宜居、幸福美好的无障碍家园需要薪火相传、赓续奋斗,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的示范引领,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