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摄影报道
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再次释放重磅消息:上海以财政全额出资的方式,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提振早期科技市场信心,打造前瞻性新兴产业。
据了解,此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长达15年,还可根据情况申请延长3年;此外该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将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其中,直接投资主要投资未来产业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子基金投资对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设有回购让利机制。
“对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来说,设立未来产业基金是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的重要一步。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这对于很多注册在上海的独角兽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福利;另外一方面,此次百亿基金由上海财政全额出资,显示出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巨大决心,而且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具备政府引导、长期支持、宽容失败等特点,也表明地方财政作为耐心资本的主体之一,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导产业的信心。”在当日论坛上,一家参会的高新企业负责人陈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海“耐心资本”出炉
就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致辞时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要靠科技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持续释放创新主体和科技人才活力,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陈吉宁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普通基金5年左右的期限相比,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期限长达15年,可以被视为真正的“耐心资本”。
“一般来讲,出于拉动投资同时控制风险的考量,子基金投资的出资比例一般是20%上限,此次扩大至50%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在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管理上,上海国投公司将牵头组建国资控股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重点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早期投资,协同各类资源,打造开放的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今年初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一份《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体系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于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运作模式和投向,上海脑虎科技创始人兼CEO彭雷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彭雷看来,未来产业主要是高新科技产业,需要长期资金投入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上海百亿基金的成立肯定是好事,支持鼓励未来产业,实现健康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对整个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
在论坛期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筹备负责人魏凡杰在受访中透露,希望能探索推动颠覆式创新的产业化,包括对多学科交叉创新,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进行深度孵化。未来,一是集聚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有强认知的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对未来产业方向形成深度、超前的认知;二是搭建一个有公益性质的开放的母基金管理平台,既实现决策机制的市场化,又集聚更多战略科学家的资源;三是希望支持更多年轻人,包括年轻的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等。
“基金成立以后,投资理念和策略在实践中还会持续优化。”魏凡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上海市科委二级巡视员陈宏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论坛更加聚焦初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邀请中金、清科、深创投、IDG等国内外头部投资机构共话创投环境,搭建“为项目找资本、为资本找项目”的互动平台。目前已有2000个项目报名参与,经过筛选,100个优质项目将在现场进行路演。上海在科技金融领域将更加重视长期投资、早期投资以及硬科技投资,以此支持中小科创企业的发展。
而《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则显示,将围绕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制定专项政策文件,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鼓励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我国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
以脑机接口领域为例,未来重点将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此外,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也被列入其中,意味着要加快突破GPU芯片,建设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满足大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
独角兽凸显创新活力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已经问世,而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独角兽企业哪里去找?
9月8日,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独角兽创新发展分论坛上,由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追踪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31家增长到2023年的375家,八年间增长近2倍。其中,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超级独角兽企业每年总数保持10家左右。2016—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近5000亿美元持续攀升至超1.2万亿美元,其中,在2020年首破1万亿美元。
“从细分赛道来看,独角兽企业分布赛道不断更迭,硬科技领域企业数量增多。2016—2023年,独角兽企业赛道从22个增至39个,八年间独角兽企业从模式创新为主逐步转为技术创新引领。2020年以来,集成电路连续三年成为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赛道。人工智能赛道在AI智能解决方案、机器视觉、类脑科技、生成式AI等新细分领域不断诞生独角兽企业;从区域分布来看,2016—2023年八年间累计有22个省份出现过独角兽企业,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领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是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长三角地区独角兽数量增长明显,2023年长三角汇聚全国超四成独角兽企业。”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在解读报告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尤其提到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作用。数据显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独角兽企业数量六年间增长近3倍,共有21家独角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累计出现3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分别是蚂蚁集团、阿里云和长鑫科技。前沿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显著提升,占比由2018年的33.3%提高到2023年的79.7%,高于全国比例,科技属性显著增强。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绝对是领超其他国家,在全球的速度来看,中国的速度是最快的。我们发现在44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中有37个都是来自中国,包括电池、合成材料、纳米技术、机器学习、先进机器人技术、量子通信等等,非常关键的很多的技术都是来自中国。”对此,全球创业网络主席Jonathan Ortmans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独特的优势就是政府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来自政府的这些资金。在构建战略行业的时候,因为风险比较大,所以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硬科技领域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比如说电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等等,未来十年也会在全球领先。”Jonathan Ortmans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