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杜克/文
1974年10月,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在著名的“丛林之战”中击倒乔治·福尔曼,创造了体育史上最大的冷门之一。凭借这场胜利,阿里重夺“重量级拳王”的头衔。10年前的1964年,他在战胜桑尼·利斯顿后首次获得该称号。
阿里饱经艰难困苦才取得这场胜利。1967年,他因拒绝参加越南战争而被剥夺“重量级拳王”的头衔并禁赛三年半,而这本该是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因此,他不得不在接下来的4年里重回竞争行列,与乔治·福尔曼争夺冠军。这时,阿里即将迈入33岁大关,他作为职业选手参加过46场拳击比赛。
福尔曼深受外界青睐,他更加年轻、高大和强壮,平生未尝败绩,被认为坚不可摧。阿里在比赛中战胜过乔·弗雷泽和肯·诺顿,而弗雷泽和诺顿在对阵福尔曼时撑不过两个回合。
击败福尔曼后,阿里巩固了自己作为史上最伟大拳王的地位。
穆罕默德·阿里成了毅力的象征。面对外界的不看好,他排除万难、拒绝放弃,最终收获胜利。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证明坚持和毅力的力量的吗?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凭借同样的毅力,阿里又打了7年拳击比赛。1975年至1981年12月,阿里不顾身体反复发出的“退出”信号,坚持参加比赛。1977年,朋友和记者都注意到阿里的身心出现了退化的迹象,负责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这里曾举办过8场阿里的比赛)安排比赛的特迪·布伦纳请求他考虑退役。
阿里犹豫不决。
布伦纳随后宣布,麦迪逊广场花园再也不会举办他的比赛。“我不想有一天他过来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拳击的诀窍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退出,对阿里来说,昨晚对阵厄尼·沙弗斯的第15回合就是正确的时间。”
过了一周,医生费尔迪·帕切科在看过阿里赛后的肾脏化验报告后也劝他退役。阿里不置可否,帕切科无奈辞职。
1978年,阿里败给了莱昂·斯平克斯,后者仅以职业拳击手的身份打过7场比赛。1980年,阿里勉强在内华达州获得了体检合格证明,与当时的拳王拉里·霍姆斯进行对决。阿里在那次比赛中失利,并遭受了身体上的重创,以至于霍姆斯在赛后泣不成声。
当晚到场观战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形容,最后一回合比赛“就像是在进行活体解剖”。然而,阿里仍然不愿放弃。放弃,他就战胜不了乔治·福尔曼;放弃,他就成不了伟人。
到1981年,穆罕默德·阿里已经无法获得在美国比赛的拳击执照,而拳击执照的颁发通常只是走过场,毕竟各州委员会都想从拳击比赛中分一杯羹。如果全世界都在发出“是时候收起拳击手套了”的呼喊,那就是此刻了。但阿里还是执意去了巴哈马群岛打比赛。
他又吃了败仗。即使以拳击而论,场面也尴尬不已。赛事办得一团糟,场馆的钥匙不见踪影。整场比赛只有两副拳击手套可用,拳击手们戴了脱、脱了戴,非常耽误时间。就连用来示意每回合开始和结束的铃铛都是借的。
穆罕默德·阿里显然为坚持打比赛到将近40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职业生涯末期,他已经出现了神经损伤的迹象。毫无疑问,正是在击败福尔曼后所遭受的那些重拳攻击,导致了他在1984年被确诊为帕金森病,以及此后的身心衰退。
坚持并不总是最好的决定,还要看实际情况。而实际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毅力成就了阿里——伟大的拳击冠军,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但也毁掉了他,因为这种毅力让他对那些在外人看来明显预示着“退出”的征兆视而不见。
这就是毅力的有趣之处。它会让你坚持去做艰难而值得的事,也会让你坚持去做艰难但不值得的事。诀窍在于找出其中的区别。
坚持与退出
我们将“退出”视为“坚持”的对立面。毕竟你要么坚持,要么退出,绝不可能既坚持又退出。在这两者之间,退出显然会输得一败涂地。
坚持是美德,退出是恶习。
具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士通常会给出相同的建议:坚持就会成功。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说:“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由之路就是再试一次。”一个世纪后,传奇足球名将阿比·瓦姆巴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你不仅要有好胜心,而且要有毅力,无论前路如何,永远都不要退出。”
其他体育巨星和教练也说过类似的励志格言,例如贝比·鲁斯、文斯·隆巴迪、贝尔·布赖恩特、杰克·尼克劳斯、迈克·迪特卡、沃尔特·佩顿、乔·蒙塔纳和比利·琼·金。你也可以从成功的商业巨擘那里听到几乎相同的格言,例如康拉德·希尔顿、特德·特纳和理查德·布兰森。
这些名人以及其他许多人都笃信“退出者永不成功,成功者永不退出”的理念。
赞同“退出”的名人名言屈指可数,除了W. C. 菲尔茨所说的:“要是一开始没有成功,那就再试上一两次;要是还不成功,那就退出吧。在这上面犯犟毫无意义。”
菲尔茨在公众眼里不是什么好榜样。他爱喝酒、讨厌小孩和狗,勉强维持着名人的体面。这句话能起到的作用有限……更何况它实际上并非出自菲尔茨之口!
显然,成功需要坚持。这是事实,回过头去看同样正确无比。但这不代表反之亦然,也就是并非坚持就会成功。
从长远来看,“坚持就会成功”既不符合实际,也称不上金玉良言。相反,有时它破坏力十足。
唱功不好,坚持多久都没用,你不会成为下一个阿黛尔。50岁还梦想成为奥运会体操运动员,再多的坚持和努力也枉然。如果你另有想法,那就像读了一篇描写亿万富翁习惯的文章,发现他们在凌晨4点前起床,然后想着自己在凌晨4点前起床就会成为亿万富翁一样荒谬。
我们不该盲目听信这些名人名言,混淆后见之明与先见之明。
大家总是执着于无法成功的事,有时是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坚持足够久就会成功,有时是因为他们认为成功者永不言弃。无论哪种情况,很多人都在碰壁,闷闷不乐,但他们把问题归咎于自身而不是建议。
成功不在于坚持。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事情来坚持,并退出其他事情。
当然,在这个世界告诉你要退出的时候,你也可能看到一些它看不到的东西,促使你在别人都要放弃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到底。然而,倘若这个世界声嘶力竭地劝你退出,你却充耳不闻,坚持就会变得愚蠢。
对于劝说我们“退出”的建议,我们很多时候都充耳不闻。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退出”的含义几乎都是负面的。倘若有人称你为“退出者”,你会觉得那是一种赞美吗?答案显而易见。
退出意味着失败、屈服、认输。退出是缺乏品质的表现。退出者等于失败者(当然,退出明显不好的东西除外,如烟、酒、毒品或虐待关系)。
语言本身就偏爱“坚持”,总是用褒义词描绘那些持之以恒的人,如“能干”“坚定不移”“刚毅”“果敢”“大胆”“无畏”“勇敢”“顽强”,或者形容他们“有骨气”“有勇气”“有耐力”“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这些描述“坚持”的褒义词一下子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些描述“放弃”的贬义词也不遑多让。它们全都包含这样一种观点:退出者等于失败者,不值得我们提起。退出者是“回头箭”“胆小鬼”“失败主义者”“逃兵”“辍学者”“懒蛋”“懦夫”“软骨头”。他们自暴自弃,反复无常。
我们认为他们“没有目标”“善变”“懦弱”“浮躁”“意志薄弱”“不靠谱”“靠不住”,甚至“不可信赖”。我们还会把他们称作政治上有毒的“墙头草”。
这并不是说关于坚持就没有贬义词(如“僵化”“固执”),也不是说关于退出就没有褒义词(如“敏捷”“灵活”)。但如果你在对照表中填写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趋向以正面的方式谈论坚持,以负面的方式谈论退出。相比坚持,描述退出的褒义词并不多,这一点从词典中就能看出。
语言偏爱坚持,厌恶退出,往往将坚持视为“英雄主义”“勇敢”“胆量”“无所畏惧”。
一想到坚持,特别是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我们眼前就浮现出不畏牺牲、直面绝境、坚持到底的英雄形象。
只有懦夫,才会轻言退出。
在一个将“百折不挠”视为通往光荣和成功之路的世界,“坚持”闪闪发亮。“退出”则是一种恶习(需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微不足道(只能被称为“窝囊废”或“胆小鬼”)。
委婉的“文字游戏”
2019年2月,世界著名运动员林赛·沃恩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退出滑雪比赛:“我的身体无法再支撑梦想中的最后一个赛季了。它在对我大声喊‘停’,该是我听话的时候了。”
她详细列举了那段时间以来受伤、手术和康复的情况(其中有很多她之前没有透露过的信息),然后补充道:“我总是说:‘永远不要放弃!’所以,我要告诉所有青少年朋友和鼓励我继续前进的粉丝们,我不会放弃,我将开启新篇章。”
在声明的第一部分,沃恩清晰地表明她将退出竞技滑雪(也就是说她将退出比赛)。但随后,她在声明的第二部分对自己刚刚宣布的“退出”矢口否认,反而代之以“开启新篇章”的委婉说法。
如果有人有权在不被质疑勇气或毅力的情况下骄傲地退出,那一定是林赛·沃恩。她在遭遇严重车祸后坚持参加比赛的故事几乎与她的夺冠纪录一样引人注目。2006年奥运会期间,沃恩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被空运至医院。两天后,她在未经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偷偷溜出医院参加了比赛。
2013年,沃恩两次撕裂前交叉韧带、内侧韧带并发生骨折,她动了手术,经历了艰难的康复过程。沃恩错过了索契奥运会和2014年的大部分比赛,但从2014年底起到2018年,她夺得了23场世界杯比赛的冠军。
连林赛·沃恩说一声“退出”都这么困难,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退出”的想法就像一颗难以下咽的苦药丸,我们必须加一勺糖来送服。换作现在这种情况,那就是一勺“委婉语”,其中尤其以“转向”最为人所知。
无论浏览哪一家大型图书销售网站,你都会发现涉及“转向”的书籍很受欢迎。许多图书直接以“转向”命名(外加一本《转向!》)。还有一些图书叫《大转向》《巨大转向》《有目的转向》《胜利转向》《成功转向》等,不计其数。
我不是在批评这些书。但无论你说的是“转向”“开启新篇章”,还是“战略调配”,从定义上讲,它们都等于退出。毕竟,剥除其负面含义,退出就是停止你已经在做的事情。
别再用委婉语包装美化退出的想法。退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正确的选择,特别是当这个世界告诉你应该退出时—你的肾脏正在衰竭,你正面临终结你职业生涯的新一轮伤病,你的婚姻陷入混乱,你的工作没有前途,或者你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厌恶。
为什么“退出”这个词被当成了“伏地魔”(连提都不能提)?
遥想人们还在当地肉店买肉的年代,滑稽演员的嘴里少不了有关屠夫缺斤少两的笑话。俄裔犹太人喜剧演员米尔顿·伯利就讲过这样一个著名的笑话:“我怀疑屠夫的秤到底准不准。有一天,一只苍蝇落到秤上,结果称出来4.5磅。”
伯利说的是一种常见的屠夫“骗秤”把戏,俄裔犹太人通常将大拇指偷偷压在秤上以欺骗顾客。而通过某种机制可以操纵游艺会上的幸运轮游戏,使轮盘在旋转过程中停在某一点,确保摊主不会赔钱。暗地里开张的“轮盘赌”同样能如此设置。而掷骰子游戏中的骰子也可能被做手脚。
“退出”面临着类似的不公待遇。穆罕默德·阿里、林赛·沃恩、格言警句、语言和委婉语都告诉我们,在衡量坚持与退出时,认知和行为的“大拇指”在朝着天平另一端的“坚持”倾斜。
退出是一门学问
鉴于我们对坚持的偏爱,以及对那些如同英雄一般坚持到底的人的敬佩,关于恒心和毅力的书籍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安杰拉·达克沃思的《坚毅》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广为人知)。
这类书籍拥有大量热情的读者,反过来说明了“坚持”的稀缺。
但如果把《坚毅》解读成“持之以恒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美德”,那就曲解了安杰拉·达克沃思的作品。她从没说过“坚持就会成功”。她在书中也提到了多加尝试以找到想要坚持的事情的重要性(这需要放弃许多其他事情)。达克沃思的书阐述了坚持的重要性,但她肯定也赞同,懂得何时退出是一项值得培养的技能。
尽管坚持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但更早、更常退出也已得到充分论证。研究人类“过度”坚持,尤其是面对坏消息时“过度”坚持的科学领域无比广袤。它涵盖了经济学、博弈论、行为心理学等学科,囊括了沉没成本、现状偏见、损失厌恶、承诺升级等课题。
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对过度坚持倾向,尤其是导致过度坚持的环境,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卡尼曼和塞勒分别于2002年和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就同一个话题发表意见时,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科学告诉我们,当我们每天面对各种事情时,无论大小,我们都会像穆罕默德·阿里一样过度坚持,却对提醒我们应该退出的信号视而不见。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涉及退出的情形时(退出什么、何时退出、为什么不愿意退出),是哪些因素阻碍了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帮助我们更积极地看待退出、改善决策。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附带三篇延伸阅读。
第一部分着重阐明退出是一种值得培养的决策技能。第一章揭示了退出是不确定性下最好的决策工具,因为它能让我们在新的信息出现后改换路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选择退出变得如此重要而困难。第二章探讨了适时退出为何会让人产生过早退出的感觉。退出归根结底是预测的问题。换句话说,对退出时机的选择影响未来而非现在的好坏,而美好的现在是很难让人放弃的。第三章将深入挖掘退出的科学,用证据说明我们都倾向于错误地改变坚持或退出的决定,尤其是在穷途末路时过度坚持,在前途无量时过早退出。
第二部分明确指出收益和损失是如何影响退出决策的。第四章介绍了承诺升级的概念,即我们面临糟糕的局面时会加大对错误行动的投入。第五章描述了沉没成本为何让你无法退出。我将深入探讨“浪费恐惧”,以及我们在行动过程中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和其他资源如何影响是否要继续下去的决定。第六章聚焦可用策略,以便读者更好地决定何时应该退出,包括首先解决项目中最困难部分的重要性,构建终止标准的基准、尺度和信号。当坚持与你的最大利益相悖时,终止标准有助于确保你能尽早退出。
第三部分深入研究影响退出的认知偏见。第七章探讨了物品所有权和思想所有权阻碍改变发生的方式,以及安于现状散发的强大魅力。我将论述与改变相关的“未知恐惧”和“丧失恐惧”如何影响我们开辟新的道路。第八章着眼于身份认同以及我们对身份认同的渴望为什么会成为退出的障碍,并导致我们升级对错误决策的承诺。第九章仍以策略为主,旨在帮助读者克服那些让退出变得困难的认知偏见。你可以寻找一名“退出教练”,或是某位能从外部看到我们的处境并在时机成熟时帮助我们改变的人。
第四部分考察了机会成本的问题。无论何时,只要我们采取了一种行动方案,就会被默认为抛弃了其他选项。但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退出这个选项而选择另一个选项更好呢?第十章阐述了我们在被迫退出时学到的教训,以及如何先发制人地运用这些教训。第十一章聚焦目标的负面影响,指出尽管目标具有激励作用,但它们也会促使你坚持那些丧失价值的事情。目标的“通过-不及格”本质与这个灵活多变的世界格格不入,实现目标的渴望则会让我们看不到其他的路径和机会。我还将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为每个目标列出注意事项,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标记进展情况。
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能认识到为什么退出值得称赞,如何培养并使用退出这个技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而看到不同的选择,更好地坚持、探索,灵活(或提前)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需要澄清的是,很多难事绝对值得坚持,韧性和毅力有助于你坚持到底。因为遇到困难就退出,不会成功;但坚持做不值得做的难事,也不会成功。
诀窍在于弄清何时应该坚持,何时应该退出。本书将为你提供做到这一点的工具。让我们开始吧,是时候为“退出”正名了。
(作者为认知心理学博士、美国知名风险决策专家;本文为《适时退出:以退为进的决策智慧》一书前言)
责任编辑:刘锦平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