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从估值百亿跌到1亿无人接盘,斯微生物正式开始走入破产程序。
日前,曾经的mRNA疫苗明星公司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斯微生物”),被裁定进入破产程序。公开文件显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本院据债权人申请于9月20日裁定受理斯微生物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24年9月24日,指定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为斯微生物管理人。
然而,斯微生物创始人以及财务负责人李航文目前人在国外,并且有可能带走了公章。对此,10月12日,斯微生物时任董事长兼CEO沈海法对外界表示,“(破产)管理人进来了,我们目前在积极协助管理人做工作。我一直对拯救斯微有信心,希望公司能重新站起来。”但对于公司公章等情况,其表示不清楚。斯微生物之所以开启破产程序,是因为其暂无财产可供执行此前的判决。
《华夏时报》记者随即拨打斯微生物公司电话求证,截至发稿,始终无人接听。
Biotech创新药医学顾问曹博对本报记者分析称,“斯微生物作为国内较早开展mRNA技术研发的企业,其发展历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mRNA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和挑战。而导致斯微生物走入破产程序的,是前雇员提起的劳动仲裁。”
压垮斯微生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破产清算申请裁定书,斯微生物走上破产清算的道路,主要是因为公司无力偿还前期裁决中的劳动仲裁款项以及其他债务。
2023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要求斯微生物支付111名员工的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其中包括袁强、戴张祺两人的工资、年假及调休折薪工资等。2024年4月,债权人袁强和戴张祺因斯微生物未能清偿到期债务,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在袁强向法院申请执行期间,浦东法院认为斯微公司暂无财产可供执行,经强制执行程序仍未清偿,认定斯微生物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法院于2024年4月24日做出执行裁定书,裁定终结此次执行程序,并接受了袁强和戴张祺的破产清算申请。
据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告,指定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为斯微生物管理人,要求斯微生物的债权人在2024年12月20日前,向金诚同达申报债权。
据了解,上述仲裁涉及袁强及戴张祺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年假及调休折薪工资,合计约8.4万元。事实上,对斯微生物而言,累累负债致无力支付补充。天眼查显示,斯微生物涉及47笔债务,总计6382.68万元。其中自然人债权占比26.5%,企业债权占比6.2%,其他类别债权人占比67.3%。
对此,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据《破产法》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因此公司破产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资产不能清偿债务,第二个是公司丧失清偿债务的能力。通常法院受理公司破产申请的,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破产,在破产流程中如果出现了债权人和解或者持股10%以上的股东申请破产重整并成功的,公司都会存续;进入破产流程后,破产管理人将会接管公司事务,清算债权债务,而李航文带走公章可能会给破产管理人带来挑战,但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采取其他替代方式来确保公司事务的正常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斯微生物走向破产重组,斯微生物旗下的临床批件、专利和工厂等最终归属权将被关注。公司官网显示,斯微生物拥有LPP的技术优势和专利壁垒,旗下各类型管线曾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工作仍然在开展中。例如2023年3月,由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mRNA肿瘤药物SW0715的新药临床试验(IND)获CDE受理。2023年10月,曾公布狂犬mRNA疫苗的研发进展。今年3月,斯微生物公布关于滞留型mRNA疫苗增强对新冠变异株的免疫应答的最新研究进展。
没落的“国产mRNA疫苗三剑客”
天眼查显示,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首批开展mRNA药物研发和mRNA肿瘤精准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的创新型企业之一。不过直到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mRNA疫苗才成功破圈进入公众视野,斯微生物也逐渐成为众多明星资本加码的对象。
据悉,斯微生物一共完成了七轮融资,截至2023年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3亿元人民币。公司在上海建立了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4亿剂,覆盖多达20余条产品管线。产品涉及肿瘤疫苗和传染病疫苗等多个领域。
直至2023年7月,斯微生物宣布,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已无新冠疫苗需求,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天慈工厂已暂停试运行,相关人员待岗,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员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营、现场看护等工作。
对此,曹博指出,斯微生物在研发和商业化阶段之前,过度投资于大型工厂建设,这可能加剧了其财务困境,同时公司一直未能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而在相似的商业逻辑下,“国产mRNA疫苗三剑客”几乎同时走向没落。
2020年6月,沃森生物/艾博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第二家即为斯微生物;第三家获批的是艾美疫苗旗下的丽凡达生物,获批时间为2021年3月。在此背景下,业内将首批试水国产mRNA疫苗的企业,即斯微生物、艾博生物、丽凡达生物,并称“国产mRNA疫苗三剑客”。
但遗憾的是,国内首款获批的新冠mRNA疫苗花落石药集团。在2023年3月22日,石药集团宣布新冠mRNA疫苗(SYS6006)在中国获纳入紧急使用。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始终未能获得批文也为三剑客的没落埋下伏笔。
据悉,艾博生物沃艾可欣(ARCoVax)作为首个获批临床的mRNA新冠疫苗最被业内看好,和斯微生物一样,在2020—2021年间,经历了多轮融资,其投后估值达到约190亿元。自2020年9月,沃艾可欣获得印度尼西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紧急使用授权后,艾博生物的合作方沃森生物就再未披露过该疫苗的临床进展。
随着获批进展停滞不前,2024年6月25日晚间,沃森生物宣布终止与艾博生物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和带状疱疹mRNA疫苗的技术开发合作,并签署《终止协议》。从艾博生物的官网信息显示,其管线中,除了新冠mRNA疫苗进展较快,其它相关管线最快只到I期临床阶段,这意味着即使艾博生物想要掉头转型也颇为乏力。
而“三剑客”中的第三家企业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三个获批临床试验的mRNA新冠疫苗。2021年3月,丽凡达生物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获临床试验。2021年5月底,艾美疫苗完成收购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控股50.1546%,交易总额达到10.43亿元。但在2024年3月,艾美疫苗发布的业绩预告中指出,2023年净亏损可达到18.1亿元至19.9亿元,较2022年2.3亿元净亏损扩大了数倍。
对于亏损的主要原因,艾美疫苗指出,鉴于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重大变化,在2023年度结合产品研发进度、市场环境变化及销售预测等综合因素对收购控股子公司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形成的无形资产及商誉计提减值损失,介乎人民币16.5亿元至18亿元。
对于首批下注mRNA新冠疫苗的资本和企业都并不成功,曹博分析认为,“mRNA疫苗赛道企业的首要价值是产品,而其产品迟迟未能抢占市场先机。此外,mRNA产品的上市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从产品研发到上市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资金需求较高,且市场风险较大,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三剑客走向没落。”
见习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