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10/20241018164538dYJDWsCMvm.jpg

第98家央企来了!中国资环集团正式挂牌,多家央企是其股东

刘昱汝 2024-10-18 17:29:48

本报记者 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0月18日上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资环集团”)成立大会在天津举行。

据了解,中国资环集团股东成员包括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铝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这家新组建的中央企业将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央企由若干家相关领域的央企共同组建,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也有利于资源共享,集约使用。此外,这种模式与设立国有独资公司模式相比,更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第98家央企正式挂牌

中国资环集团正式跻身央企行列,成为第98家中央企业。

记者注意到,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从股权结构看,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华润集团各占20%,中铝集团、中国五矿各占10%。

中国资环集团的成立,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旨在通过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也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推动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的标志。

中国资环集团董事长刘宇介绍,公司成立后,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同时发挥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将企业打造成为覆盖多个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品类,集仓储、加工、配送、以旧换新、标准制定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近期央国企的重组整合,国有企业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更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资环集团进一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集约使用。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余丰慧对记者补充道。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发展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积极响应环保号召,密集推出多项绿色低碳政策,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提升至战略高度。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更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入了崭新阶段。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包括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等举措。

紧接着,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开展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加强工业装备、信息通信、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建立重要资源消耗、回收利用、处理处置、再生原料消费等基础数据库。

对于此次组建中国资环集团,党中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组建中国资环集团是党中央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要搭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落实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建设世界一流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集团,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资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循环经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集团聚焦于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关键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预计年废钢铁利用量将达到2.6亿吨,直指“十四五”末废钢比30%的宏伟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不仅彰显了我国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重视,更将深刻影响钢铁行业的供应链格局,有效缓解对铁矿石的过度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集团还将推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企业建设回收废旧产品的逆向物流体系,推进退役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的高效利用。

据了解,中国资环集团将同步设立多家专业化子公司,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扶持行业内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运营,引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