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进入新时代以来,市场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与挑战,各行各业都力求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找科学有效的转型路径。
10月25日上午,天津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建忠,带领党委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峰,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兼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段华军、机构业务部总经理陈春霖等一行11人莅临华夏时报社。
双方就新形势下,银行与媒体如何转变传统思路,共建生态圈,以更好落实“五篇大文章”,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了探讨。
共建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圈
近些年,受到市场利率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及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净息差持续收窄,各家银行都面临营收回撤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天津银行近两年业绩却显得十分“亮眼”。2024年上半年,天津银行营收同比增长7.7%至87.6亿元,净利润19.8亿元。
于建忠坦言,天津银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寻求新的突破。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于建忠提到,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使“血脉”更畅流,是银行的重要任务。
在他看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向好过程中,银行、媒体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银行与媒体应该相互支持,突破固有模式,共建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圈。双方协同发展,促进企业金融需求直接、有效落地,确保资金“血液”流向重点领域企业,而非留在银行系统“空转”。
对此,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提出,媒体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它不仅仅是一张报纸一个网站,而是各行各业互联互通的平台。
冯慧君表示,在经济转型调整阶段,阵痛是难免的,新闻媒体更应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这就要求了银行和媒体应该站在更高层面上,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搭建战略框架。
华夏时报社副社长闫洪丰也提到,行业间打破传统思想,秉承“价值共同、思想共创、平台共建、资源共融、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和平共处、共同富裕”的态度,共同度过转型关键期。
深入推进金融助残
今年以来,银行等金融领域机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残疾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金融助残力度,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无碍”的金融服务。
《华夏时报》是由中国残联主管主办的综合性主流媒体,以人道慈善为办报主旨,以公益财经为鲜明特色,关注时政民生,关心财富趋势,坚持弘扬人道主义,聚焦残疾人事业发展,树立“人道 公益 民生”办报理念。
冯慧君介绍,《华夏时报》把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放在重要位置,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尽媒体之力。此外,报社连续四年举办了公益论坛,公益家徐永光、经济学家朱嘉明、慈善家孔东梅、金融家杨凯生等多位嘉宾先后莅临,共同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对此,于建忠表示,银行与残联相关单位合作更好地了解残疾人需求,根据客户的服务需求以及特点,不断改善服务手段,为广大残疾人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于建忠介绍,天津银行支付结算平台“智慧通”,目前主要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支付及透支服务,截至2024年8月末,“智慧商户通”合作商户达126.93万户,服务覆盖衣食住行娱等十大行业的166个子行业,每天最高1100多万声“天津银行收款”。
他提到,下一步可以向残疾人群体推广“智慧通”,或进一步打造更适合残疾人的金融系统,实现金融助残。
华夏时报社副总编辑冷卫新表示,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面,秉承客观、真实原则,深入挖掘、描述新闻事件,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信心与活力。
华夏时报社执行总编辑张志伟表示,媒体应追求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多角度解读。千篇一律、粗制滥造会大大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及宣传效果。媒体采编团队深度解读事件的能力,是一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报社人才结构方面,采编人员占比近85%。强大的采编力量是报社在财经报道领域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志伟说道。
资料显示,天津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是一家总部位于天津的地方法人银行,2016年登陆港交所。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近9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末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当天,华夏时报社编委、大健康新闻部主任陈岩鹏,编委、地产、能源新闻部主任王冰凝,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王仲琦等人也参加了此次调研讨论会。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