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411/20241109180059mNxExdMe5U.jpeg

财政政策继续加码!推出一揽子地方化债组合拳,2028年前地方隐性债务总额将下降至2.3万亿元

张智 2024-11-9 22:39:46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11月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下称《议案》)的决议。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按照测算,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万亿化债的核心目的是腾挪财政空间,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化债腾挪地方政府财政空间,更好地防风险稳增长;另一方面,广义财政提升带动社融增加,促进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升。”德邦证券研究所宏观组组长张浩在解读议案时表示。

而在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看来,10万亿元化债规模超出市场预期,但只是前奏。

“预计今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房地产税收、置换债发行等第一批支持性政策将落地,而提升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等第二批政策,大概率将于明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在一定条件下,预计明年的广义赤字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高瑞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化债总体规模高于前几轮

此次化债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同时,也意味着化债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转变。

蓝佛安指出,当前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不仅存在“爆雷”风险,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财力。

据了解,2023年末,经过逐个项目甄别、逐级审核上报,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但与高额隐性债务相对应,是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税收收入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的现实,使得各地隐性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

“从数据来看,在不调整债务限额的情况下,预计2024年地方专项债限额以下的发行空间仅余3500亿元左右。”高瑞东表示。

根据测算,2024年地方专项债务限额为29.52万亿元,2023年末地方专项债务余额为24.87万亿元,按照2024年安排新增地方专项债3.9万亿元计算,则2024年地方专项债限额以下的发行空间剩余7500亿元。不过,财政部10月份发布的公告显示,为支持地方“三保”,利用结存限额向地方下达了4000亿元转移支付,这意味着,2024年地方专项债限额以下发行空间仅余3500亿元左右。

“在2023 年至2024年,连续两年大规模化解地方隐性债务之后,地方专项债务限额以下的发行空间快速收缩,由于地方举债实行限额管理,较低的限额以下发行空间制约了后续地方债务扩张的空间。”高瑞东表示。

针对这种情况,《议案》提出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同时,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同时,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

“面对地方财政持续的压力,此次中央定调和行动是高度积极的,此举有望为地方政府显著减负,一方面有助于腾挪地方政府财政空间更好的防风险稳增长,另一方面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张浩对记者表示。

旨在调动地方积极性

从本次《议案》的内容来看,地方化债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每年从地方新增专项债中安排资金8000亿元,连续五年,累计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4年至2026年,每年安排2万亿元债务限额,合计6万亿元;2029 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在张浩看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这两种化债方式都是通过地方政府来实现,两种化债方式旨在更多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2020年以来,地方政府存量政策空间为应对疫情大幅消耗。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承压和债务压力的提升,地方政府收支压力加大,在有限的财力和相对增加的支出责任之间,防风险和稳增长较难平衡,地方政府相对捉襟见肘。2023年起,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方政府缓解了债务压力。

此次化债,中央财政更多会发挥一种“杠杆”作用,即在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的同时适当扩大地方税权,对地方自主财力形成支撑。

从政策效应看,能够发挥“一石二鸟”作用。

财政部表示,一方面,解决地方“燃眉之急”,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这次置换,近三年密集安排8.4万亿元,显著降低了近几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规模,让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

“按照预测,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蓝佛安表示。

另一方面,还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通过实施置换政策,不仅能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还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此外,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还能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利好实体经济。

一系列政策之下,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好的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

“稳增长层面,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支持逆周期政策发力,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投资、政府消费的引领和杠杆作用,预计广义财政支出有望提速,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有望加码;另一方面继续不断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投向范围扩围、超长期特别国债定向支持等方式来实现。”张浩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