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玫 陈锋 北京报道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公募基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一词条的阅读量达到了101万。有网民发表言论称公募基金亏损严重,基金经理却无论业绩好坏照样拿高薪。
上述现象暴露的是一些基民对当前公募基金业绩不佳、基金经理薪资与业绩不完全挂钩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满,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公募基金行业人士。
“今日头条上的这一话题反映了当前的舆情动向,它是基民的情绪宣泄。一方面,这表明基民群体已相当庞大,众多人参与基金投资,因此该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显示出基金市场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也透露出大家对投资亏损的失望与不满,特别是对那些亏损后仍收取管理费的情况感到不满。尽管这符合现行规则,但情绪并非由规则主导,他们希望这些不满能够激励基金经理们更加勤勉努力。”某公募基金人士坦言。
基金经理的高光与低谷
以1998年3月基金开元与基金金泰这两只标志性封闭式基金的成立为起点,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已稳健前行二十七载。
自2003年起,公募基金界开始真正关注到冠军基金经理,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人物是博时基金的肖华。肖华在2002年5月加入博时基金,并在次年凭借其精准把握蓝筹股,尤其是汽车股的大行情,带领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以34.35%的年收益率夺得全市场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冠军。然而,肖华的这一辉煌成就未能顺利延续,其后的几年中,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的业绩有所下滑,甚至在2004年单位净值下跌7.77%,排名偏股基金倒数第三,这也似乎为公募基金界种下了一个魔咒——冠军基金经理在夺冠后的第二年往往面临大幅落败的挑战。
此后,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被“夸上天”,而业绩不佳的则被“骂成狗”,这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在2019至2021年的小牛市中,一批明星基金经理崭露头角,备受瞩目。然而,市场一旦转弱,业绩下滑,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便面临巨大压力。
一些基民“狂编”顺口溜花式骂基金经理,这被视为“时代的产物”。为了规避这一现象,各家公募基金开始推行投研一体化、平台化的发展方向,而不再过度推崇基金经理个人。
不过,面对基民的不满,基金经理也是“有苦难言”。
“现在从业者都有职业羞耻感了,觉得做这个工作很没价值。过年回家,你说你是基金经理,可能还会引来一些刻薄亲戚的嘲讽。”一位公募基金从业者对本报记者表示。
“我也时常质疑在这么个行业到底有什么意义,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另一位基金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称,万众瞩目的资产管理行业,并没有广泛地实现大家的诉求和期待,造成了长期的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从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只是整个经济、金融链条里的一个环节,而整个经济和金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还有基金人士表示:“基金经理,尤其是主动产品的基金经理的压力其实很大。虽然这个行业有一些‘不良分子’做了坑害基民的事情,但是就我们身边来说,可以感受到很多基金经理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希望管理好产品,为投资者赚到钱的,其实从逻辑上来说,他们可能比任何人都希望赚到钱,赚不到会很痛苦,他们也在不断进行反思。”
阳光化的大众理财工具
“公募基金存在当然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多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公募基金从业者表示,它能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专业投资管理服务,多数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与时间精力,而基金公司的专业投研团队和丰富经验,能助力资产保值增值。此外,公募基金可通过多元资产配置分散风险,投资者依据自身风险承受力和目标,借助不同基金构建组合,降低单一资产风险。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大量资金经其流入实体经济,为企业发展输血,推动经济增长,对市场稳定和资源合理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基金托管制度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让其成为阳光化的大众理财工具,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使命。”有从业人士表示。
“针对投资者获得感的问题,基金公司和监管机构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不仅持续提升投研能力,还更加注重投资者陪伴。近年来,它们花费更多心思在投资者教育上,提醒投资者在市场行情好时不要盲目跟风,要做好资产配置,尤其是针对波动性大的产品,保持理性,只将一小部分资金投入,以避免潜在风险。
另一位公募人士称:“业绩不佳,也需要考虑市场环境因素。随着基金行业、基金公司平台化发展的不断迭代,过往的明星化、流量化的弊端会被逐渐纠治,行业也将更成熟。”
“我们不能对公募基金的存在价值简单粗暴地予以全盘否定。”还有行业人士表示,需要全面地意识到行业遭遇信任危机背后的原因,既包括资本市场还有待成熟、市场波动较大,也包括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和服务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还包括渠道顺周期销售模式需要转型、投资顾问亟待发展、围绕客户价值创造的行业生态亟待建设等综合原因。
“市场如四季更迭,当前虽处寒冬,但曾历经盛夏,未来必将再次迎来春暖花开。”一位业内人士乐观地表示。
亏损与否同奖金关联性越来越强
业绩差,基金公司应不应该降低管理费,基金经理该不该降薪?
在一位公募基金人士看来,外界认为管理费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获得“物超所值”感受的时间太少,遭遇“物非所值”感受的时间过长。
“此外,基金的收益由alpha(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beta(市场整体波动)两部分构成。”上述人士称,当市场整体波动带来的负收益较大时,即使基金经理付出很大努力,也可能无法为客户带来正收益。这时,如何计算基金经理的报酬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如果亏钱就收入低,那么很多基金经理可能会选择“摆烂”,因为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可能无法扭转市场趋势。
另一位公募人士表示,从国内已有的浮动费率的基金收益来看,与固定费率产品相比,前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客户对高管理费存在不满情绪,基金行业也在努力降本增效、降费增效。“然而,要说靠浮动管理费就一定能提升基金经理的积极性,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还有公募基金人士称:“目前基金公司都在不断地完善考核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基金经理的收入跟基金产品的业绩排名以及实际的收益,相关性非常强,因此,不可以说基金经理旱涝保收,实际上,基金亏损与否,跟基金经理的奖金相关性越来越强了。”
“其实,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们都希望能把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好。”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