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文
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他们的成功或许无法复制,但我们往往能在其成长历程中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如果将生命比作一颗颗种子,无论它们的基因差异多大、果实如何不同,在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和开花结果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规律可寻。尽管我们知道这些规律改变不了种子,但能借助它们使种子在适合的环境中焕发最强的生命力。
种子的密码:你是你的优势
少年时期,比尔·盖茨对体育运动并无兴趣,更谈不上擅长,这让他感觉自己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甚至一度缺乏自信。但是,编程让他找到了信心与成就感。因为编写复杂程序所需的逻辑思维、专注力和耐力,仿佛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在这个领域是周围人中的“老大”。“靠发挥才智取胜”不仅屡次帮他在迷茫时找到力量和安全感,也贯穿了他的专业生涯。换句话说,发挥优势让盖茨找到了自己。
优势源自我们与生俱来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模式,换句话说,它就是我们大脑中天生的高效回路。盖茨的幸运不仅在于他拥有突出的思维模式,更在于他找到了将其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情境,比如用程序解决了湖滨中学的排课难题。真正将这些优势回路转化为个人优势的方法,就是给它们找到用武之地,比如有人总是杞人忧天,那么这种忧患意识或许能在风险防范领域发挥前瞻作用。
比起纠正缺点和改正错误,教育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发现和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与其问“我的孩子有什么缺点”,不如思考一下“他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在何种情境中可能是优势”。盖茨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能恰当地发挥个人优势,就可以在成为自己的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实现自利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养育的智慧:爱的尽头是接受
在父母的眼中,比尔·盖茨是一个亢奋多动、脑瓜机灵、爱唱反调且性情急躁的孩子。如果以后见之明来看,这些特质实则是他早早显露的潜能: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具备批判性思维且追求高效。但是在当时当地,这无疑是对父母的巨大考验。
母亲曾希望盖茨能符合她的期待,“保持桌面整洁,不咬铅笔,拉好衣服拉链”,或者乐群善交,如其他孩子那样按部就班地长大。然而,她始终未能如愿。在“屡战屡败”之后,盖茨的父母(特别是他母亲)接受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意识到他需要更强的独立性来自主探索世界。
这样的和解源于多年努力后的“绝望”,盖茨的母亲认清儿子永远无法达到她设定的标准,盖茨也明白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亲子关系中,冲突也有积极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正在直面差异,对标期待。合理期待的基础是认清现实,放弃一厢情愿的执念,才能拥抱新的可能。
此时的盖茨也有了一个重要的顿悟:他终将长大成人,独自生活,与其浪费精力跟父母对着干,不如专注于为独立做好准备。这大概才是真正的长大,不再用尽全力打败父母,而是学习如何对自己负责。
这一转变的基础是,盖茨相信他不会因做自己而失去父母的爱。在攸关时刻,父母依然是自己的盟友,而不是敌人。盖茨父母最大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让儿子明白:“我们爱你,不是因为你符合我们的期待,而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生命力的秘诀:不要完美,要活力
有了这些顿悟,盖茨反而更愿意去做父母眼中的“好儿子”,他的父母也渐渐放手,给予他更大的空间去做自己。当然这么做并非没有代价,在湖滨中学的时候,盖茨的成绩一度因沉迷编程而一落千丈,他父母也对此忧心忡忡,但是他们并没有横加干涉。
盖茨父亲推崇的人生哲学是:“不执着于欠缺之物,而是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成长有无数个维度,成绩只是其中之一。父母经常不知不觉地把人生缩减为学生(学业生涯),并最终将其标签化为“成绩”,丰富的生命就这样被压缩为毫无生气的数字。盖茨的父母不再执着于让盖茨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这并非放纵,相反,这是允许这颗种子以它特有的方式生长,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在盖茨的回忆中,这段成绩下滑的日子恰恰也是他人生中学习效率最高、校园生活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当盖茨和他的同学们通过编程成功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时,他第一次觉得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不仅是一种成就感,更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感觉也是生命力的根基——知道自己为何而来。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成就一个有生命力的人。
面向未来: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上小学的时候,盖茨曾为了介绍小小的特拉华州,写下了一份长达177页的报告。这份报告展现出他所痴迷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收集知识点,再对信息进行整合。他相信自己可以运用头脑解决世界上的各种谜题,他不仅从中体会到了智识的力量,还发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奖赏。
当盖茨在湖滨中学接触到计算机时,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如何使用这台机器,更遑论编程。出于对编程的痴迷,盖茨和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会翻找计算机公司丢弃的垃圾,只为从工程师遗弃的打孔纸上寻找可以学习的代码。他千方百计、废寝忘食地学习,并非依靠强大的意志力,而是因为无法拒绝其中的奖赏。
自我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其动机不只是追求结果,还有过程中的满足。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厌倦学习,而是厌恶被勉强,厌恶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无趣的学习方式。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实际上也在强调自主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学习。归根结底,自我教育就是持续自我迭代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职业分工重新洗牌的时代,对于孩子的未来,它可能比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抓住这一点,才是把握住了变化中的不变。
(作者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本文为《源代码》一书推荐序)
责任编辑:刘锦平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