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立凡 北京报道
2010年12月中旬,中国国家海洋局属下研究机构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一份《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引起外媒关注。报告中说,2009年中国便制定了建造航母的构想及计划。这份报告,被广泛解读为中国建造航母计划的官方正式认可。对于2010年的中国安全形势来说,这是一份必须提交的年终总结。
经济现代性与
政治近代性的纠结
在市场权力通吃的时代,战争阴云一次又一次在2010年徘徊于东北亚上空,这在年初没有人能够猜中。
开端算得上相当平和。整个世界的注意力仍集中在猜测后危机阶段经济的走势将实现V型反转,还是将在L型的底部痛苦徘徊。发生在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的欧洲债务危机令人惊疑不定,人们忧虑地注视着欧洲。
军事领域暂时处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可以预期的是,这一年的8月31日,美军战斗人员和数以百万计的兵器装备将撤出伊拉克。盟军与对手阿富汗塔利班的暗中媾和已在悄然开启。两大热点都在降温,2009年初伦敦G20领袖们确立的合作应对危机的共识仍在凝聚。一切都表明,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都将迎来一个喘息与愈合的年份。
国际社会对中国军事领域的高度关注集中在“两会”期间。人大新任发言人、老资格的外交家李肇星宣布:2010年国防预算较上年增长7.5%。作为传统上备受外界猜疑的数据,新的国防预算同样未被外界爆炒。原因是:这是22年来中国国防费用增幅首次低于两位数。
中国这一传统上的陆权大国,一如既往保持了陆上活动的较低频率,甚至更加内敛。但与此同时,海上却已风生水起。
2月2日,菲律宾通过法案将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挑起了新一轮南沙群岛领海争端,中方则派出最大渔政船赴南海宣示主权。3月26日,韩国1989年服役的“天安”号警戒舰在西部海域值勤时因发生爆炸而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仅有58人生还。在韩国海军历史上,巡逻舰级以上大型战斗舰因爆炸而沉没这是第一次。5月19日,韩国宣布“确信”是朝鲜击沉了该舰。具有丰富危机处理经验的美国迅速利用了这一形势的变化。
7月25日开始,美韩在日本海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军演出动包括有“乔治·华盛顿”号核航母的20艘舰船、200架飞机以及8000名陆海空三军人员。这是自1976年以来,美韩军队进行的最大规模军演。韩国方面一度还传出:F-22“猛禽”战斗机也将参加军演。F-22可以在起飞半小时内打击朝鲜的核设施,并且在1个小时内将整个朝鲜覆盖在其攻击范围内。
冷战阴影重新覆盖东北亚。一个月内,中国外交系统和军方五次表态反对美韩联合军演。此后隶属海军东海舰队的91765部队在浙江舟山至台州以东的东海海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从一开始,这场危机就注定了两个方面的有限性:一是军演规模扩大甚至演变的有限性;二是硬实力展现的有限性。
海上博弈至此并未结束。进入7月后,在中国成为主角的情况下,博弈方式由军力展示转为外交谋划。当月下旬在河内举行的一场区域会议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南海问题发表被讥为“军事外行”的倡议:与会的越南、菲律宾等国沿着中国的海上边界建立一个防御同盟。此后,美国与上世纪的宿敌越南举行了低级别的联合军演。
9月7日,在钓鱼岛海域久场岛西北偏北约12公里海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船头与日本海保安巡逻船“与那国”(Yonakuni)号船尾相撞。巡逻船部分受损,但没有人员伤亡。日本海上保安厅以公务执行干扰嫌疑罪逮捕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试图以实行国内法的形式对钓鱼岛主权予以非法认定。此事遭受中国迅速升级的多次外交压力。危机持续至9月25日詹其雄获释方告结束。中日关系意外倒退。
一系列海洋博弈的发展过程,充分描绘出东亚地区迥异于其他重点经济区域的复杂形态:既具备经济的现代性,又充满政治的近代性。这一现代性与近代性交错的特征,具体映射到博弈解决的进程当中来就是冷战式硬实力展示与市场软性力量的交错运用。展示硬实力是惯性力量,而最终事态被控制则是市场力量。这种多维度而不匹配的博弈特征,也充分映射到了因事件而喷发的各方或极端或冷静的汹汹意见表达当中。
仅靠市场力量的
大国是跛足大国
持续全年的海洋博弈,宣告了美国从中亚撤出转进东亚的战略已经实施成功,同时也宣告了来自海洋的挑战将替代陆上挑战,成为今后中国主要的安全隐患。由此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是:一、今后如何应对海洋威胁?二、中国已经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再“韬光养晦”?
除南宋等个别时期之外,作为两千多年的陆权国家,重陆地轻海洋的思维浸透已久难以骤改。尽管近年来战略上有所推进,但操作程序仍待强化。而其中,海洋战略中的危机预判和应对机制必须尽早建立。这既是南海、东海争端频繁化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不能再做海洋上的“游牧民族”,而必须在海上定居的形势要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30年,同时也是陆地资源过度耗费的30年。在陆地资源堪虞的前景下,海洋资源实际上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必然依靠。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中方的主张,可以划归中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其中资源极其丰富。但是,这里面包括了与周边国家的争议区就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多。此外,对于以海上运输为主的境外资源的依赖性逐年提高,也要求中国加大海上的投入力量,确保找到应对海上运输安全的可行方式。航母建设面目的渐趋清晰,实际上已经表明中国海洋战略正式进入了强化硬实力的新时期。
然而,海洋硬实力建设是一项长周期工程。面对趋于激化的现实争端甚至军事讹诈,该如何处理?是否需要时常展示现有实力?
美国的崛起经验是一面历史之镜。美国在其崛起进程中,对外采取防守策略的时期并不多。其国内经济形势与中国相似的时期是19世纪晚期。彼时美国成长为主要的工业大国,本国的铁路英里数比全欧洲的铁路英里数还要长,石油、钢铁、纺织企业成倍增加,城市热衷于造摩天楼。新民族的自信最终成长为新扩张精神。美国追随欧洲领导,宣称有责任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文明化”。在这一进程中,美国的安全战略一直残留有殖民时期的攻击性,迄今可为我们感知。对中国而言,文化习性的不同、发展进程的不同决定了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
其一,强化共同安全概念。实际上,早在1995年,中国就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提出了共同安全概念。核心内容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其二,不能迷信市场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市场力量通常是消除分歧的最优选择。但在复杂的东亚地区,这一点不会总是成立。这意味着,对于硬实力的追求不可匮缺。
市场力量是价值中立的,因此可以人人受益;而硬实力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因此总要有人不满。就中国而言,在安全领域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必然会被别人解读为损害他人利益。这是崛起进程中不可能避开、而在今后必须进一步解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