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风险警报】中恒集团:巨额合同离奇解约 自食苦果断臂自救
风险指数★★★★★
【风险舆情】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基于山东步长无法如期履约以及双方合同可能取消的传闻,8月22日,中恒集团遭到两家机构疯狂出货,抛售金额近亿元,中恒集团出现两年来首个跌停板。随后,中恒集团发布重大事项暨停牌公告称,因公司与山东步长医药销售有限公司有重大业务磋商,公司股票自8月23日起停牌,并将于5个交易日内公告进展并复牌。
8月26日,中恒集团发布半年报称:上半年营业总收入7.52亿元,同比增97.9%;净利润3.49亿元,增长158.93%;基本每股收益0.32元。其中,制药板块实现营业总收入6.37亿元,同比增73.6%;净利润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73.62%。同时,公司回应与山东步长的合作协议按计划正常执行中。
8月31日晚间,中恒集团突然公告称,因步长医药无法完成约定的销售任务,经双方协商,解除公司控股子公司梧州制药与步长医药于2010年11月5日签订的《产品总经销协议书》,双方并就有关市场交接等善后工作达成了《协议书》,公司股票将于9月1日复牌。
中恒集团称山东步长无法完成任务的原因有三:首先,今年上半年,山东步长对基药招标重视不够及管理工作的失误,导致多个省份注射用血栓通产品招标挂网工作失败,无法真正占有基层医院进行充分的销售,失去大量销售市场。其次,步长医药的销售理念与模式与中恒集团存在分歧;第三,山东步长没有按照协议约定,开展学术推广活动,提高血栓通等产品的知名度,未给完成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鉴于以上原因,中恒集团认为,山东步长与梧州制药原经销商的矛盾无法调和,对市场已失去有效控制,使双方的合作失去基础。
协议解除后,中恒集团将从维护梧州制药的利益角度出发,调整公司战略,建设并壮大自己的销售体系。对于赔偿问题,待主要的营销网络交接完成、市场平稳过渡后,再依法协商相关违约责任问题的处理。
9月1日,公告复牌后,中恒集团股价由18.27元/股跌停至16.44元/股。
中恒集团与山东步长的合作始于2010年11月6日,控股99.99%的子公司梧州制药与山东步长签订产品总经销协议,将其生产的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全部产品交由山东步长总经销,期限5年。根据协议预测,中恒集团制药板块2011年度将实现含税销售收入约23亿元,2012年度将实现含税销售收入约30亿元,以后三年每年均有递增。为此,山东步长向梧州制药支付产品销售保证金3亿元;同时,梧州制药自有的销售人员和所有经销商由山东步长全部接收。
【风险警报】
曾携手山东步长创造国内医药营销新模式而轰动一时的中恒集团,如今风光不再。这张23亿的销售协议曾承载着中恒集团高增长的梦想,但上半年制药板块6.37亿元的营业总收入无情地打破了中恒集团的美梦,也揭开了巨额合同背后的重重风险:
合同管理风险
对于这份巨额合同,中恒集团暴露了其对合同风险管理的缺失。
在合同签订方面,对合同规定事项没有进行谨慎设计。中恒集团与山东步长的协议相当粗放和模糊,如只约定了未来含税销售收入的数额,未对销售价格、利润率等相关盈利指标与比率进行具体限制。此外,作为正式的商务合同,该协议中竟然出现了“积极配合”这种模糊字眼。合同条款的不完善,为其日后的履行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如此重大的合同,中恒集团对签约方履行能力没有进行认真考查,从而导致因对方履约不能而解除合同,对公司短期经营造成的影响势在难免。
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在巨额大单签订公告前,中恒集团股价连续两天放量涨停,基金大批入住。更巧合的是,合同解除前后,此情景再次上演。在中恒集团公告相关信息之前,股吧里就有相关传闻,其数据与公司公告相差无几,准确度之高令人质疑。多数重仓基金闻风提前出逃。重大内幕消息提前泄露,信息披露严重滞后,中恒集团信披涉嫌违规。
涉嫌操纵股价、内幕交易
中恒集团的这笔大单从公布之日就饱受质疑。从中恒集团历年年报来看,中恒集团显然无法实现激增至23亿的目标。目前看来,中恒集团签署天价协议,有为2010年12月28日中恒集团9421.19万股的股改限售股解禁上市运作高价之嫌。
恐龙数据监测显示,中恒集团股价自2008年10月底最低点至合同公告披露后三个交易日,上涨了27倍有余,有效地推高了股改限售股的价值,主力在高位可以从容减持。中恒集团难逃利用重大利好操纵股价之嫌。
与此同时,相关基金精准把握利好、利空,提前出逃,中恒集团无法摆脱内幕交易的阴影。
投资价值降低风险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中恒集团股票从2008年10月30日最低价0.64元前复权价算起,3年涨幅约3000%,而刺激中恒集团股价上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份天价销售协议。协议公布后,中恒集团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
如今,随着这份天价协议的解除,支撑股价上涨的直接因素消失。8月22日,首度跌停,机构争相出逃。9月1日复牌后连续两日跌停。复牌并不等于复原,在价值回归道路上,两个跌停也许只是开始,中恒集团难逃股价暴跌的风险。
经营战略风险
营销模式创新,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中恒集团未经认真考查,仅凭主观推测,就妄自行动,以致两种销售模式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协议解除。协议签订后,将自有销售团队交由步长医药管理,更缺乏合理性。这足以彰显中恒集团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上的重大疏忽。
诉讼风险
利空现身,股价大跌,重仓基金侥幸逃脱,但5.5万投资者却难逃此劫。根据相关规定,一旦监管机构对中恒集团做出处罚,众多投资者可凭借该处罚书对中恒集团提起赔偿诉讼。届时,中恒集团将陷入诉讼的汪洋大海,不可自拔。
中恒集团风险的爆发,正是源于风险隐患的存在,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足。中恒集团应该引以警惕,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其健康发展打造坚固的防火墙。
【恐龙风险警报】山东海龙:风险漏洞肆虐发威 违规担保助力戴帽
风险指数★★★★★
【风险舆情】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山东海龙9月1日公告称,公司股票自9月5日起实行其他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山东海龙”变更为“ST海龙”。
山东海龙公告显示,2010年末公司未履行担保程序亦未履行及时披露义务,违规对外担保(未包括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担保)所涉金额达4.23亿元,占2010年期末经审计净资产的43.9%。截至9月1日,公司仍未解决上述违规担保,且2011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违规对外担保1亿元,因此股票被ST。
早在2011年1月4 日,山东海龙就由于规范运作、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遭到山东证监局责令整改,财务问题被列为整改的重点。针对财务造假内容,山东证监局当时指出,山东海龙涉及虚减资产和负债、内部销售抵消不足、个别固定资产转资不正确、存在未入账的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等五大问题。
6月1日,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对山东海龙进行立案调查。这是山东海龙在一年内因信披问题被监管部门第二次采取措施。
在此期间,山东海龙管理层也发生了强烈的动荡。2010年底,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王利民首先辞去公司一切职务。2011年5月8日,公司董事长逄奉建、董事任国威两人分别以工作原因为由,向公司申请辞去董事长、董事职务。5月12日,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辛青,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请求。6月8日,公司副总经理刘金智、监事王兴华提出辞职申请。7月17日证券事务代表职务计小勇辞职。8月6日监事会主席郑恩泮先生辞职。
【风险警报】
山东海龙,曾被誉为中国化纤行业“龙头”,但今年却风光大失:连续被证监部门整改、调查;随后,董事长、职工监事、总经理、独立董事、证券事务代表、监事会主席相继辞职;近七成粘胶短丝生产线停产;上半年业绩预亏等等,利空不断,利好全无。众多乱象的集中出现,在给山东海龙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使其蕴含的种种风险和问题暴露无遗。
公司治理不规范
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记录不规范,使得有关内容无法查证属实;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未按照相关规定实际行使职权,各专门委员会形同虚设;未经股东大会审议签订担保合同,使得股东大会对重大事项的审核及监管成为空谈;整改之后,仍新增违规担保1亿元。上述种种,足以彰显山东海龙公司治理的混乱不堪,而这可能正是山东海龙不断爆出众多问题的根源。
涉嫌业绩造假
山东海龙于2009年年底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将部分资产及负债科目对冲,导致2009年年度报告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27767.62万元,存在业绩造假嫌疑。
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信息披露不规范一直是山东海龙的一个顽疾,2011年年初,中国证监会即要求山东海龙限期整改对外担保信息披露问题,但整改过后,山东海龙仍未能对相关担保进行披露,直至6月25日才对相关担保问题进行披露。山东海龙对担保事项的披露不仅有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则,如果经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被查证属实,山东海龙还将面临相应的处罚。
因信批而多次被相关部门处罚,足以说明该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严重,也能够反映公司对该风险,乃至全面风险管理的漠视程度。
经营能力堪忧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自5月15日开始,占山东海龙粘胶短丝总产能68.52%的生产线由于种种原因陆续关停,其中包括控股子公司新疆海龙的停产检修以及本部短丝二分厂的两条生产线停产。
据悉,粘胶短丝产品占山东海龙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高达78%,今年6月30日,总资产为86亿元的山东海龙的资产负债率就已经达到91.46%。在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之下,占主营收入近八成的粘胶短线停产,必将影响到山东海龙的经营业绩的稳定,山东海龙日后的经营能力令人担忧。
管理团队震荡
近一年以来,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团队多人相继辞职,不仅使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受损,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高管对公司所持有的信心程度。管理团队的震荡不利于公司管理的正常运转,不利于公司业务的稳定提升和公司扭亏计划的开展,更不利于公司战略及经营计划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退市风险威胁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2009年、2010年,山东海龙连续两年巨亏,2011年上半年继续亏损。根据相关规定,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在其后的一个年度内未扭亏为盈,上市公司将被退市。如果山东海龙在下半年未能扭亏为盈,山东海龙将被暂停上市,退市风险也近在咫尺。
【恐龙风险警报】哈药股份:惊爆饮用水“致癌门” 风险事件此起彼伏
风险指数★★★★★
【风险舆情】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8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官方网站公布对瓶(桶)装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哈药股份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生产的“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因质量问题位列其中。这使得哈药股份在环保门之后又一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3日,哈药股份发布公告,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并向投资者和消费者致歉。
哈药股份公告称,5月18日,制药六厂接到国家饮用水产品质监中心电话通知,其监督抽验该企业生产的一批“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产品溴酸盐项不符合标准;6月11日再次接到复查监测报告,确认公司生产的该批饮用水产品溴酸盐项不合格。且复查期间,哈尔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抽查,其20110604批产品溴酸盐项目不符合标准,但这批产品尚未销售。为此,制药六厂遭罚款46万元。
哈药股份表示,溴酸盐超标主要因为该款弱碱水生产过程中,水与臭氧应当同时输入生产管道,但发生问题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出现停机故障,致使水不流动而臭氧继续供气,导致水中臭氧添加过量而致溴酸盐超标。公司已责成哈药六厂于 6月11日停止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的生产,并立即对该批产品进行了召回。
另据新华社2日电,哈药集团制药六厂透露,由于该厂生产的“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被检出溴酸盐超标,目前2.4万瓶此类饮用水已召回过半,剩余1万余瓶尚在查找当中。
9月5日,一组题为“哈药六厂豪华赛皇宫”的图片在网上疯转,照片显示其主楼是凡尔赛宫的装修风格,走廊内全是实木雕刻,并用金箔装嵌。
9月6日,哈药六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网上的图片确实是哈药六厂主楼照片。但称“并非办公地点,而是哈药为了做公益事业而建的中国最大版画博物馆。”为避免造成误解,哈药六厂官网已屏蔽那些图片。
【风险警报】
2011年,哈药股份可谓是流年不利。环保门、弱碱水事件、办公楼事件等接连不断。在接连不断的事故背后,暴露出哈药股份众多风险:
信息披露违规
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之后,哈药股份并没有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而是公众在看到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结果之后,才发布公布事情缘由。至此,产品质量问题已出现近4个月的时间。这也造成其事实上无法完全召回全部问题产品。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角度讲,哈药股份信息披露严重滞后,在无法回避之时,才进一步对该事件进行说明,无疑违反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原则。
诚信危机凸显
虽然对于接连出现的丑闻事件,哈药股份都表示对公司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或是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哈药股份股价已经跌至新低,表明了投资者对其已经对其诚信充满怀疑,进而选择了抛弃。接连不断的风险事件,已将哈药股份推上信任危机的关口。而一旦失去了口碑与信任,无疑会对哈药股份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
危机管理风险
在媒体沸沸扬扬炒了三天之后,哈药股份才对此事作出回应,错过了危机公关的最佳时机,以致于网上再次出现有关负面舆情,再掀舆情浪潮。对于事故原因,哈药股份解释为生产设备偶然出现停机故障,这样的解释缺乏诚意,欠缺力度。
哈药股份在公告中引用美国环保局的资料,将溴酸盐归为“可能的致癌物”,试图降低公众对溴酸盐的恐惧。但是这种试图推卸责任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哈药股份在危机处理方面差强人意的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其是否建立了危机管理体系,是否对危机予以足够的重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哈药股份风险防范意识的严重缺失。
内部控制风险
上交所在2006年就出台了《内控指引》,但哈药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制药六厂连续出现问题,足以彰显哈药股份对控股子公司的监管失力。因此,哈药股份的内控制度只是形同虚设,无法达到上交所的规范要求。缺乏了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很难想象哈药股份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提升,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品牌危机加剧
哈药股份近乎疯狂的广告轰炸,让哈药品牌达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哈药股份内的许多企业也的确实力不俗,甚至对某些药品占据了市场的垄断地位。但是,接二连三的各种负面事件,使很多消费者大失所望,哈药股份多年培育的品牌面临巨大的形象危机,可能对市场销售产生消极影响,并使品牌价值受损。
危机已经发生,但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不知哈药股份能否从持续不断的各类风险事件中汲取教训,做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和诚信为本的企业。
【恐龙风险警报】天山股份:信批数据自相矛盾,危机风险一触即发
风险指数★★★★
【风险舆情】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8月31日,《中国资本证券网》曾报道天山股份与中材科技关联交易数据互相矛盾一事。中材科技2010中报披露,伊犁水泥2011年上半年从中材科技采购产品581万元。但是,天山股份2011年中报中,却未见披露相关交易。显然天山股份半年报的关联方中,并没有包括伊犁水泥。而且,即使是双方经审计的2010年报,关联交易数据也不相同。
9月1日,有投资者针对天山股份年报中对下属公司持股比例的信息提出质疑:伊犁水泥明明为屯河水泥的全资子公司,而天山股份对屯河水泥控股51%,为何2010年报中,天山股份披露对伊犁水泥间接持股100%?
资料显示,屯河水泥成立于2000年10月18日,由天山股份和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后经屯河投资转让部分股权,天山股份持有屯河水泥51%的股权。
投资者又指出,天山股份与另一关联方中材国际半年报中的关联交易数据也存在矛盾(中材国际为控股股东中材股份旗下另一上市公司)。
天山股份2011年中报显示,共有19个子公司,3家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其中有多家与同一控股方中材股份控制的另一企业中材国际有业务往来。天山股份2011半年报显示,向中材国际及其所属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金额一共达到4.94亿元。而根据中材国际2011年中报披露,中材国际向天山股份子公司及联营公司一共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累计金额为2.43亿元。
此外,天山股份披露,2011上半年预付给中材国际及其所属公司570万元,应付中材国际及其所属公司金额为6665万元;而中材国际披露信息则显示,预收天山股份旗下众子公司及联营企业共1490万元,应收天山股份旗下众子公司及联营企业1367万元,二者披露不一致。
投资者还指出,双方2010年报关联交易数据也存在矛盾。巧合的是,天山股份与中材科技均聘请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中材国际至今并未对上述质疑和传闻进行澄清。
【风险警报】
天山股份计算关联公司间接持股比例的“低级错误”,以及与关联方交易数据出现的严重自相矛盾现象,是信息披露信息审核不严还是“一不小心泄露了秘密”?是自己说谎还是与关联方都说谎?虽然面对质疑,天山股份至今尚未作出澄清消除疑问,但无法掩盖天山股份所暴露的重大风险:
虚假陈述风险
天山股份对关联公司伊犁水泥间接持股比例到底是多少?天山股份是否隐瞒了控股子公司伊犁水泥在2011年上半年向中材科技进行了581万元的采购?天山股份是否部分隐瞒了对中材国际的应付账款数额?
对于上述信披数据的明显差错,天山股份无论是信披审核不严,还是无意中泄露了真实情况,抑或是故意造假而被中材国际无意中间接证实,均涉嫌构成虚假陈述。若涉及重大事项或重大金额虚假记载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理措施,投资者也可以据此提出证券虚假陈述赔偿诉讼。
危机管理风险
天山股份至今并未对此次媒体及投资者质疑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应对,显示出其危机风险意识的淡漠和应对能力的严重欠缺。
其实,天山股份完全可以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对上述存在疑问的信披数据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可以邀请投资者代表参与调查以示诚意。如果真的存在信披审核不严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更正数据,并彻底进行整改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平息投资者心中的困惑甚至误解,并获得其理解与信任。
在危机到来之初,遵循快速反应,公开坦诚的原则,才是变危为安,防范危机风险的有效途径。但遗憾的是,天山股份时至今日尚未采取任何行动,我们不知其是刻意逃避,还是对该事件不以为然,但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如果天山股份依然保持沉默,将可能错过最佳时机,从而无法阻止该事件的进一步升级,并引起危机风险的全面爆发。
【恐龙风险警报】中国远洋:合同纠纷引爆风险 业绩巨困步履维艰
风险指数★★★★★
【风险舆情】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作为大型国有航运企业,中国远洋在世界各地签有租借船舶用以运输铁矿石、煤炭和粮食的长期合同。由于很多合同在2008年繁荣时期签订,随着租船费用的大幅下滑,中国远洋因涉嫌拖欠租船费用,频频出现自己所有的货轮被扣押事件。
7月13日,由于中国远洋下属的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拖欠其251万美元的船舶租金,伊科诺穆旗下公司Dryships在新加坡法院申请扣押了一艘中远货轮。
8月3日,希腊船东Classic Maritime向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区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扣押当时中国远洋停靠在新奥尔良地区的货轮。
8月18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区法院,批准了瑞士大宗商品贸易商邦吉的扣押停靠在当地的中国远洋一艘散货轮船请求。
8月29日,外电刊登消息称,希腊船东乔治?伊科诺穆威胁要扣押更多中国远洋的船舶。
8月31日,香港金辉航运有限公司警告中国远洋,如果其背弃租船合同,将面临严重后果,不排除请求法庭扣押中远船舶的可能性。
同日,中国远洋在一份声明中称,中国远洋所属的一家子公司目前已与其合作伙伴就18艘船舶的租约问题达成一致,进一步加强了互利互赢的合作关系。
9月5日,香港金辉航运有限公司副总裁程伟文表示,中国远洋目前已偿清了其拖欠的所有租船费用。而据外媒报道,希腊船东乔治?伊科诺穆也已确认DryShips和一家私人企业收到了中国远洋的付款,并表示中远已经重新开始向其他船东支付租赁款。
这场闹剧以中国远洋的败北而告终。但之前,中国远洋坚称,控制成本、调整租金是公司应广大股东的强烈要求,中国远洋所属干散货航运公司的行为符合广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并认为所有的扣船事件只是一个正常的合同业务纠纷。
8月25日,发布中报,时隔一年,中国远洋今年上半年再获亏损王。中报显示,上半年迫于航运市场高运力、高成本、低运价且市场竞争激烈,中国远洋营业收入约人民币342.3亿元,同比下降10.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人民币-27.1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27元。
【风险警报】
近期,中国远洋成为舆论焦点之一,但引起热议的并非其业绩提升,而是其成为股市的“亏损王”,以及合同纠纷等负面事件。而在各种负面事件的背后,隐藏着重重风险,并有呼之欲出之势。
市场形势判断失误风险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在过去的三年中,国际航运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剧烈转变。2008年,在航运市场处于高位的形势下,中远在自有干散货船舶204艘的基础上,租入船舶228艘,以扩充运力。此次中远发生费率纠纷的船只,就签署于2008年的那个市场高点。
应该说,中国远洋还是风险意识较强的。由于航运业存在明显周期,市场波动风险很大,中远2007年就开始利用远期运费协议FFA做套期保值,对冲航运市场租金波动风险。持有FFA协议可以帮助公司合理利用干散货市场的时差和价差,对现货操作进行补,并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益。
但是,中远对航运市场低位趋势判断失误,仍然持续在现货和期货市场吃进看多的不含任何风险对冲机制的租赁合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远持有的FFA协议产生巨亏。
显然,仅仅具有风险意识并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如果中国远洋能够拥有完善的市场及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甚至借助外部专业机构优势,对市场运作进行科学指导,一定能够对国际航运市场形势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从容应对市场风险的考验。
在中国远洋日后的发展中,市场风险依然长期存在,而这也是中国远洋必须正视的风险。
合同管理风险
在租船费率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远洋与船东因租赁费发生纠纷,中国远洋理应依据合同与船东协商解决,而非擅自拖欠租费。但中国远洋的做法不仅导致船只被扣、诉诸法庭、声誉受损的结果,也反映出其对合同风险管理的缺乏。
首先,中国远洋对合同风险考虑不足。例如,中远和Dryships签署的租赁合同分为5年期和3年期两种,3年期的日租金为8万美元,目前合同已基本到期;5年期的日租金为5.7万美元,目前尚未执行完毕。这些租金价格,多是锁死的价格,不随市场行情变动,在目前租金价格低位的态势下,中国远洋显然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不接受,就面临违约。如果中国远洋能够在租船合同中引入租金调整机制,显然可以应对市场行情变化,也符合公平原则。
其次,中国远洋的合同履约纠纷处理能力欠佳。在事先并未与船东进行充分协商的情况下,一再拖欠租金,造成被动的地位。虽然目前部分船东已经和中远达成了租金调整协议,但如果中国远洋充分考虑到违约风险,也不至于在事态严重后才达成这一协议。如果被诉诸仲裁或诉讼,中国远洋不仅可能被罚支付租金、滞纳金及保证金,还可能因此失去长期合作伙伴。
危机管理风险
扣船事件发生之后,中远声名大损,除了遭到同行和媒体的指责,评级公司穆迪指出,中远的行为对整个干散货航运业的信用状况构成了威胁。
中远不惜合同声誉受损,单方违约,对中远的品牌形象和价值造成了严重冲击。中远为了股东利益,不惜侵害合作伙伴利益的做法,以及中远对扣押事件风险轻描淡写的说辞,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远的危机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存在巨大瑕疵。
此事件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或者中远缺少品牌维护的意识和措施,评级公司极有可能下调中远的信用等级,银行等也可能保持谨慎,中远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
经营成本过高风险
闹剧结束后,中国远洋仍旧要为历史的错误买单,支付高出4万美元的租金,中国远洋的运输成本压力凸显。另外,国际油价持续高位,中国远洋的燃油成本也不低廉。显然,中国远洋的经营成本过高,将会影响其业绩表现。
业绩下降风险
国际航运的持续低迷,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需求萎靡不振,运价上升乏力。中国远洋主营业务受损,租船费用高,燃油成本高,中国远洋下半年业绩仍然堪忧。
集运和散货运输是中国远洋收入的两大支柱。在遭遇船只被扣押事件后,基于中国远洋的信誉下降,选择与中国远洋合作的船主数目可能减少,影响公司干散货航运收入,进而影响公司营收入。
中远作为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应该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将其发挥实效,增强风险意识,进行科学决策,这才是提高效益,并对股东负责的负责任的做法。
大元股份状告老东家实德投资 关联交易引后患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9月8日,大元股份公告称,在前任控股股东实德投资的操纵下,公司2009年6月与关联企业实德塑胶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即大元股份将所持大连韵锐100%股权转让给实德塑胶,但该协议存在诸多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利益,到目前已经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维护上市公司合法权益,公司今年8月31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撤销上述股权转让协议、返还大连韵锐全部股权或裁定实德塑胶、实德投资等单位个人赔偿公司经济损失2.5亿元。
大元股份今日表示,公司在签署协议时认为协议约定的1.2亿元仅是实德塑胶向公司支付的现金部分,另隐含着实德塑胶承担大元股份对大连韵锐的负债作为股权转让对价的一部分。然而从协议本身的表述来看,《股权转让协议》并未就大连韵锐公司的债权债务作出安排,导致大元股份及其关联企业仍需承担向大连韵锐偿付数千万元债务的民事责任,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形成的协议内容显失公平。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协议中并未对相关债权债务进行约定,但若未考虑由实德塑胶承接相关债务,大元股份为何愿以大大低于净资产值的方式将大连韵锐转让给实德塑胶呢?这显然有失公允,更何况是关联交易。
四环生物易主,投资者用脚投票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9月6日,四环生物公告称,原第一大股东江阴市振新毛纺织厂将四环生物壳资源以2亿元的价格卖给广州盛景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方盛景投资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根据四环生物发展的需要,择机协助上市公司获得资源类煤化工项目,完善上市公司煤化工产业,从而可能改变四环生物主营业务或者对四环生物主营业务作出重大调整。
然而,盛景投资是否具备这样的资产实力尚待考究。资料显示,盛景投资注册资本8000万元,但2009年和2010年,盛景投资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均为亏损。盛景投资旗下目前共有3家全资子公司,分别为广州保税区万燊食品有限公司、广州万思顿食品有限公司和广州万思顿贸易有限公司,无一涉及煤化工业务。
投资者对于这份易主公告似乎不是很满意。昨天,四环生物开盘即跌幅超过7%,之后更是一路大跌,午后跌停,报收7.93元。
绿大地造假上市案审结 何学葵愿倾其所有赔罪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备受瞩目的云南绿大地公司欺诈发行股票案本月6日在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当天全部结束。
上午9点30分,庭审正式开始。公诉方主张,被告单位绿大地为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目的,由被告人何学葵、蒋凯西绿大地原财务总监、庞明星曾任职绿大地IPO时审计机构共谋、策划,赵海丽绿大地原出纳主管、赵海艳绿大地原大客户中心负责人积极参与实施,在招股说明书中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数额巨大;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
在当日庭审的最后发言中,何学葵当庭表态,对于本次案件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愿意接受法庭的判决,并愿意尽其所有补偿社会、公司和股东的损失。
时代科技易主疑提前泄露 深交所关注函逼出隐情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时代科技9月7日揭开了公司停牌前6个交易日股价飙升且交易量异常放大的谜底:
自8月19日至26日,时代科技股价在短短六个交易日里逆势飙涨约30%,且成交量明显放大,尤其是停牌前一交易日,股价几近冲击涨停,涨幅达9.72%,交易总量亦达到股价异动以来的最高峰,交易总金额达4.95亿元;换手率达18.42%。
由此,深交所关注到时代科技的异常情况,于8月26日给公司发去关注函,要求时代科技核查是否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事项。因此,时代科技于8月29日开市起停牌核查。
尽管公司在核查公告中再三强调,经查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公司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期间未买卖公司股票;公司及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近期无接待机构或个人投资者调研的情况;也不存在违反公平披露原则的事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在定期报告前三十天内没有参与公司股票二级市场买卖,也不存在涉嫌内幕交易的情形。
但从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公司易主消息或已被提前泄露。对此,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并严厉打击。
双汇屡陷“质量门” 监管不能“打瞌睡”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自“瘦肉精”事件后,双汇发展频频爆出质量问题:
7月26日,家住顺义区杨镇高各庄村的林女士吃了两根还在保质期内的双汇香肠后,当晚就上吐下泻不止,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引发急性肠炎。
8月2日的《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市民谭先生的侄儿攀攀,在吃下一根双汇“Q趣儿”火腿肠后,上吐下泻,送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而火腿肠还有20多天才到期。双汇供货商称可以赔付2万元但是不能在媒体曝光。
8月22日,福州小李在吃双汇王中王火腿肠时,竟然在密封的肠体内吃出“U”形铅扣。
9月2日,曹先生在乐亭县一家商店里购买了两根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在食用的时候,曹先生发现其中一根肠中有异物,差点吃进肚子里。经辨认,异物是一块“王中王”的塑料包装袋。
千龙网认为,之所以频现质量问题,除了企业缺乏严格的自律意识和道德约束外,关键在于公权“打瞌睡”,任由无良企业拿食品安全和公众生命健康当儿戏,任由消费者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而和“质量门”的始作俑者角力。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 高利益驱动倒卖成风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从炒房,炒股到买理财产品,放高利贷……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可谓花样百出。从刚刚公布完毕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发现,在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形势和收紧流动性的金融环境下,市场资金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一些上市公司从中嗅到机遇,在高利益的驱动下实体企业“不务正业”的现象渐趋严重,加剧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在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原先炒股、囤地的上市公司资金今年开始急寻他路,银行理财、高利贷等民间资金热门之选也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视野。
对上市公司半年报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和发放“委托贷款”的上市公司均逾50家,购买资金额度和累计贷款额度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60亿元。
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通过理财和放贷实现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若是利用超募或再融资“圈钱”所得资金变相投资金融市场则实不应该。
从过去中小板、创业板超募资金最终用途来看,也曾出现过用募集资金置换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挪作他用的现象。资金置换表面上没有改变资金的数量,但通过置换,企业募集的资金就成了上市公司自有资金,如此一来就不再受到只能投资主业的限制。
从炒房到炒股,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并不鲜见,但将大规模资金砸向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和放高利贷则是今年兴起的新现象。
这股“倒卖风”令银行表外业务和影子银行愈演愈烈,通过保证金撬动开出票据,票据直接融资,再通过融到的资金发放体制外的贷款已成为“社会融资总额”中的一个部分,此举避开了信贷监管渠道,不但引发资金脱媒、降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还成为孳生风险的一个源头。
截至8月底A股市场今年以来首发超募916.26亿元
恐龙(KOLONG)数据监测显示,截至8月底,A股市场今年以来首发超募916.26亿元,是预计募资895.60亿元的1.02倍。其中,主板共计超募了250.56亿元,中小板超募了329.35亿元,创业板超募了336.35亿元。
在已安排超募使用的上市公司中,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及增资子公司的超募资金达到256.28亿元,占到A股今年以来整体超募资金的29%;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用于此项用途的超募资金达153.58亿元,达到了公布此项用途的所有超募资金的60%;而用于并购扩张的上市公司只有25家,共计使用了20.22亿元的超募资金,占整体超募资金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