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10年,记忆本该模糊,创伤本会抚平。然而,对于很多亲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来讲,整整10年的时间里,他们脑海中的记忆不曾模糊,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也并未完全抚平。对于那场灾难,他们刻骨铭心。
2001年9月11日,大洋彼岸,美国遇袭。近3000人遇难,数千人受伤;纽约最高建筑世贸中心浓烟滚滚,化为废墟;华盛顿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被炸去一角,部分结构坍塌。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爆发。
2011年9月11日,灾难已经过去整整10年。逝者已矣,世贸中心“双子塔”原址上建起了两个纪念池,五角大楼也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10年,很短却又很长。
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的时间里,为了还原和纪念那场灾难,无数的图书、电影、纪录片都曾出现于人们视线之中。或许,在岁月的长河里,这些文字和影像都将一直流淌,为的只是铭记那段历史和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
10年前 灾难近在咫尺
口述回忆:亲历者的生死逃离
10年前的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天气晴好。
这天清早,《中国日报》驻纽约工作人员孙玲玲提早一些来到办公室。她的办公地点位于纽约世贸中心北塔33层。按照以往惯例,紧张忙碌的工作马上就要开始。然而,那一天,却并未如此。
8:40左右,就在孙玲玲打电话的时候,突然感觉一阵异常的气流和震动,同时,她听见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大轰鸣声。再往外看,楼上的玻璃墙似乎也纷纷坠落。“我以为是地震,跑出去看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吓呆了。我转身又回到办公室,拿上钥匙把门锁好,拿着手机又去看,因为当时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在一次访谈中,孙玲玲如此描述,“等我再出去的时候,发现消防楼梯已经有很多人在向下拥。我跑到楼道里面通知我隔壁办公室的人,我叫他们快走,说出事了。我的办公室是在33楼,等我们走到差不多30楼左右的时候,就发现楼上已经开始有人往下抬伤员了,都是皮开肉绽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出了大事。”
“当我走到30-29楼的时候,有一股浓烈的烟雾,大家都往下流眼泪,这个时候就有些乱了,人们到处乱跑。我给我先生打了一个电话,说这边出事了,想让他镇静一些。他告诉我,你快下去吧,有一架飞机撞到你的楼上,我问什么飞机,他说不知道,说你快走吧。这时候,我听见他在电话里面说又来一架飞机。这时,我把电话挂了,我还以为‘另一架飞机’是来救人的。”
“我跟着很多人一块往外跑,等出了大楼的时候,我回头一看才发现楼上着火了,而且有人开始跳楼,就摔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声音很大。我又看到另外一个楼上也有人在跳楼,而且还有人在楼上朝着我们摆手。我跑了二三百米的样子,2号楼(南楼)就塌下来了,楼塌的时候跟慢镜头一样。”对于大楼倒塌的瞬间,孙玲玲印象深刻。跑出大楼半个小时后,同样被劫持的美国航空公司77次航班撞入华盛顿五角大楼西翼,并且引起大火。
纽约和华盛顿先后遇袭,整个美国仿佛瞬间凝固。
10年里 真相之外有“阴谋”?
纪录片《9·11解密》:解密事件背后的故事
2002年11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成立“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由5名共和党人和5名民主党人共同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对“9·11”事件进行彻底调查。
2004年7月22日上午,经过20个月的长期调查后,一份长达560页的调查报告终于正式出炉。随着这份报告的面世,19名劫机者闯入了人们的视线,而这19名劫机者的领头人就是穆罕默德·阿塔。
当天,阿塔带着18名劫机者以“5554”的分组方式登上了4架飞机。劫持这4架飞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战术统一、武器简单、手法凶残。劫机者分成两类:飞行员和蛮力劫机者。4组人马,每组都由一名飞行员带队,3到4名蛮力劫机者负责控制飞机。报告显示,登机之后,这些劫机者都假装互不相识,等到时机成熟,蛮力劫机者先行制服空乘人员,夺取驾驶舱的钥匙闯进舱内,干掉飞行人员。随后,劫机者中的飞行员夺取飞机驾驶权。其余的蛮力劫机者在外面负责恐吓要挟乘客。此前提到的电影《93号航班》里的剧情也正是参考这份报告改编而来。
恐怖分子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劫机行动被直播了出来。电视片《档案》中这样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了一部纪录片《9·11解密》,解密了“9·11”发生的一些细节——上午8点14分,阿塔等5人率先在11号航班发动攻击。阿塔很快就控制了飞机,他立即关闭飞机上的异频感应器,使地面
事后,她才知道,撞上世贸中心北塔的是被劫持的美航11号航班。而先生电话中告诉他的“另一架飞机”则是9点03分撞在世贸中心南塔78层到84层的美航175号航班。即便是在此后的很久一段时间,再次谈起,孙玲玲也一直不敢相信,灾难就这样发生了,并且近在咫尺。而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刚刚跑出大楼半个小时后,同样被劫持的美国航空公司77号航班撞入华盛顿五角大楼西翼,并且引起大火。
纽约和华盛顿先后遇袭,整个美国仿佛瞬间凝固。
电影《93号航班》:45个生命的最后一刻
实际上,“9·11”事件发生的当天,被劫持的飞机中,不仅仅是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这3架。美航93号航班同样被劫持。
清晨,秋日的天空甚是晴朗,黑人民航飞行员李·默然吻别了熟睡中的妻子,来到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执行日复一日的飞行任务。他所驾驶的“93号航班”即将飞往旧金山。电影《93号航班》以最真实、最人性的手法讲述那场灾难中受害者们的遭遇。
行色匆匆的乘客们依次登机后,空姐们开始了热情而周到的例行服务。“我是此次航班的机长杰尔·达尔,坐在我旁边的是副驾驶李·默然。我俩将送诸位到旧金山,旅途将耗时5小时25分,可能还会提前一些。”
广播结束,飞机起飞。机上的45人里,除了混入乘客之中的4名劫机者,谁也不会想到这将会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旅程。
就在“93号航班”上的人们庆幸飞机得以顺利起飞,并且可能会提前到达目的地之时,纽约世贸中心先后遭到两架民航客机的自杀性恐怖撞击。地面的空管中心与机场忙做一团,急切的呼叫声、频繁的电话声在告知每一个观众,这场灾难来得很是突然,出乎所有人的想象。空管中心内的电视直播画面也全部都是冒着浓浓烟火的世贸中心。然而,此时,“93号航班”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一切,因为按照常规,所有乘客已经将所有通讯工具关闭。
起飞之后不久,4名劫机者开始准备行动。在飞机的卫生间里,其中一名劫机者组装好了事先准备的“自制炸弹”,并且将它捆绑在身体之上。走出卫生间的瞬间,他拉了拉衣服的拉链,并且通过眼神朝另外三名同伙传递出讯息。他们终于还是行动了。
面对“炸弹”,机舱内的乘客们慌乱了。他们尖叫并且试图远离“炸弹”。与此同时,另外两名劫机者也暴力闯进驾驶舱内,飞行员杰尔·达尔和李·默然没有抵抗住暴力的袭击,他们永远地告别了熟悉的“93号航班”,也永远告别了他们的亲人。
劫机者们控制了“93号航班”,他们试图撞向白宫或国会山。飞机在一点点靠近地面,乘客们也纷纷偷着掏出手机,他们用最小的声音,含泪告知电话那头的爱人、父母或孩子:“我爱你!永远!”生离死别的刹那,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影片讲述到这里,观众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有乘客发现了绑在劫机者身上的“炸弹”是假的,为了阻止劫机者们的疯狂行为,乘客与乘务人员开始进行反抗。飞机上可以利用的“武器”少得可怜,他们就用开水、灭火器与行李箱。乘客之中有一位飞行员,大家保护着他进入到驾驶舱内。然而,当大家即将控制住驾驶室的两名劫机者时,飞机却离地面越来越近……
导演没有展现飞机撞地瞬间的场景。影片最后只是用黑色背景与白色字体这样写道:“那天所有被劫持的飞机,‘93号航班’是唯一没有到达攻击目标的。它10点03分坠毁在宾州尚克斯维尔,无人幸免。”
航空管理系统无法追踪到11号航班的位置。随后,阿塔等人打开机内的音响设备,想通过广播稳定乘客的情绪。但是,紧张的阿塔却拨错了按钮,直接把喊话播送给了地面监控中心。美国联邦调查局波士顿地面监控中心截取的电话录音中有这样三段话:“我们已经控制了几架飞机,保持安静,你就会没事。”“我们正返回机场,都别动!什么事都别动,任何举动都会危及你和飞机的安全,老实呆着,都别乱动。”“不要试图采取任何愚蠢的行动!”显然,这些话都是骗人的,他们并未打算返回机场。
最后一次广播是在8点27分。19分钟之后,阿塔驾驶的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随后,除“93号航班”坠毁外,其余2架飞机也相继撞向目标物。
爆炸不仅炸毁了高层建筑,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让美国人固有的安全意识瞬间击毁。正如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萨默森所说:恐怖分子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美国的平静和安全感。也正是从那一天起,许多美国人才意识到,美国不再是不可侵害的,他们并不享有安全特权,与其他国家一样,他们也会遭遇外来袭击。
前美国总统反恐安全事务特别顾问理查德·克拉克反恐经验丰富,全世界对美国具有潜在威胁的恐怖分子他都烂熟于胸,可是联邦调查局汇报上来的这名头号劫机犯,他却毫无印象。阿塔到底是谁?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呢?经过调查,阿塔的真正身份水落石出:33岁,来自埃及,后在德国留学。而他真正的后台老板就是后来被人熟知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
此外,报告还列举了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中存在的五大失误,比如中央情报局忽视了那些“指示信号”的重要性;19名劫持者中,有一些人在入境文件不完备的情况下能够进入美国等等。
图书《9·11新珍珠港》:“阴谋”?质疑?
尽管“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给出了调查结论,尽管19名劫机者及其幕后主使——“基地”组织也被认定为制造“9·11”的凶手,然而,这份报告的出台并未阻止许多人对“9·11”的质疑。
“‘9·11’事件是美国‘设想并导演出的场景’。”2011年3月6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伊朗情报部发表讲演时说出上述惊人之语。尽管此前内贾德也曾质疑过“9·11”事件的真实性,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给“9·11”定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援引内贾德的话称:“9·11”事件是美国人自导自演的一次事件,是为了给发动反恐战争提供借口,是为了让侵略阿富汗有个由头。
事实上,这也不是内贾德第一次阐述他对“9·11”阴谋论的支持了。早在2011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他就曾几度怀疑“9·11”事件的真实性。但在正式场合如此肯定地为“9·11”定性,这还是首次。一向语出惊人的内贾德,再一次让全世界竖起了耳朵。虽然对于这种惊人言论,人们总是一笑而过。然而,很久以来,不止是在国外,包括在美国本土,“9·11”阴谋论也一直很流行,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在大卫·雷·格里芬所著的《9·11新珍珠港:迷雾重重的9·11事件与布什政府》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在(世贸中心)坍塌之后,厚重的承重钢柱的底部没有留下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官方解释是正确的,损坏是由撞击和大火造成,这些都是在上方的楼层发生的,地板像薄饼一样垮下来,我们应当预期核心处厚重的钢柱有一部分保存下来,比方说,残存最下面的二三十层。”
美国人拍摄的短片《质疑9·11》中指出了“9·11”事件存在诸多的疑点。其中对华盛顿五角大楼的质疑最大。片中,编导提出在五角大楼撞机现场的任何图片中,在撞击现场并未发现飞机残骸,只是看到很多人在灭火,这样庞大的一架飞机坠毁,残骸哪里去了?此外,通过新闻照片,编导在撞击破损的墙角发现了完好的电脑,甚至一本完好的书。一架飞机撞击后燃油引发的高温竟然不能烧毁一本书?不过,对于提出的这些质疑,编导在短片开头这样强调:“我们将不做任何结论,而只是提供证据,由观众们自己去找答案。”相对于很多偏激的人士,《质疑9·11》的编导还算温和。
针对“9·11”阴谋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等人在内,都曾给予过否认。不过,一直到今天,还是有许多人坚信“9·11”事件就是美国的“阴谋论”。实际上,对于很多坚信“阴谋论”的人来说,换个角度,将“阴谋”换做“质疑”或许更实际一些。
10年后浴火重生生生不息
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的一座豪宅内,在追寻了10年后,54岁的本·拉登被击毙。击毙他们的就是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9·11”事件的幕后主使终于结束了他的“恐怖”岁月。
“9·11”事件有没有改变美国的历史,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可以很有把握地说,“9·11”事件改变了过去10年的美国。至少,在这10年里,无论机场还是铁路,美国的安保级别提高了数倍,“反恐”成为美国政府一个新的工作重点;至少,从某些角度来讲小布什任内的这起最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了奥巴马可以利用的“政治遗产”。两年多前,奥巴马就是依靠反对小布什的“后9·11政策”赢得了白宫的宝座。
10年过去了,或许包括孙玲玲等在内的许多亲历者依旧无法忘记灾难发生的那一幕;或许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样那样的“9·11”阴谋论还会不绝于耳;或许关于“9·11”引发的后果仍有诸多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活依旧在继续,无论此前发生过何种天灾人祸。
如今的纽约曼哈顿岛上,原来矗立着世贸中心两座双塔的地方,现在已经完全被两个巨大的水池所替代。水池内部用灰色大理石砌成,外部则用白色厚纸板紧紧包裹。“9·11”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涓涓水流形成瀑布,在水池四周形成壮观的水幕。清水静静地流入池中央的深井之中。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静水深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