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西藏发展重组失败陷入跌停漩涡 大股东“诡秘”减持遭质疑

杨卓卿 2011-10-7 16:04:12

本报记者 杨卓卿 深圳报道


   9月29日,在大盘羸弱不堪的背景下,前期牛股西藏发展(000752.SZ)再度触及跌停板。
    至此,因为宣告重组失败,西藏发展已经吞下5个跌停板的苦果。然而,这或许并不是公司当下需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更多的投资者开始质疑西藏矿业的信息披露。
    记者据此多次致电西藏发展,但始终未能与上市公司取得联系。财经评论人曹中铭则表示:“如西藏发展这样,一面在资本市场宣扬重组之事,一面大股东又趁股价大涨良机大力减持的情况并不少见,投资者有权质疑上市公司。”
重组失败引发抛盘
    故事还需从西藏发展3月份的一份公告说起。
    2011年3月12日,西藏发展签订协议书,出资2亿元与西昌志能实业公司、德昌志能稀土公司设立德昌厚地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公司股价步步上行,随后的8月9日,西藏发展公布非公开发行A股预案,拟募集资金用

于收购德昌厚地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股权,之后公司宣布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但始终未透露此次重组的具体细节。
    很快,投资者的噩耗便传来。9月23日,西藏发展发布公告含糊其辞地表示,公司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即日起复牌交易,随即而来的便是连连的跌停板。
    外界对西藏发展遮遮掩掩的态度很不满。9月25日,有投资者在深交所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强烈要求西藏发展公布重组失败具体细节,然而公司仅以原公告的表述敷衍回应。接着投资者就23日公告中“各有关方”所指何方、“洽

谈讨论”具体是什么内容、“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指什么条件等进一步向公司提问,但西藏发展并未予以回复。
    抛盘恐慌愈演愈烈,9月27日晚,打出3个跌停板的西藏发展终于对重组失败一事发布进一步公告。由此,公众才知晓,其定向增发与重大资产重组竟皆是围绕德昌厚地稀土公司的控股权。
    公告显示,公司8月30日停牌的原因,是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或资产向德昌厚地稀土其他股东刘国辉、广地绿色、德昌志能收购其持有的德昌厚地稀土25%股权,以期成为德昌厚地稀土的控股股东。因该交易金额达到重大资产重组标准

,公司于9月5日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
    西藏发展称,停牌期间,公司及相关各方积极推进德昌厚地稀土股权收购的各项工作,与相关各方进行了多次洽谈、讨论。但鉴于重大资产重组与非公开发行同时开展,工作涉及的商务条件复杂、工作头绪多、周期长,经慎重考虑

,并与相关各方协商后决定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备受质疑的大股东
    资本市场上,并不出众的业绩与叹为观止的涨幅让西藏发展已然成为“妖股”。在重组事项宣布失败之后,外界对西藏发展大股东此前的减持行为便持更大的质疑。
    在今年年初宣布涉足稀土矿后,西藏发展先是从3月15日起连拉4个涨停,走势迅猛。而在参股稀土消息引发的一波上涨行情之后,西藏发展仍乐此不疲地不断制造“热点”。在采矿权办理、股权变化的消息烘托下,西藏发展6月初又

走出了一波大行情,就在股价高涨之后,西藏发展大股东光大金联于6月16日至23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出售所持西藏发展股份共计250.2048万股,占西藏发展总股本的0.95%,7月13日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350万股;二股

东西藏自治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随后加入减持大军,自6月1日至7月21日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了270.5万股。
    今年8月11日,在此起彼伏的故事刺激下,西藏发展甚至攀升至38.59元。从年初的年内最低点8.61元(复权后)到最高点,西藏发展涨幅接近3.5倍,堪称今年的第一牛股。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西藏发展让人联想起之前的吉林制药,在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之间共经历三次重组失败,其二股东却凭借着三次重组利好精准减持而获利。”
    一位曾经数次参与该股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在行情启动的初期,股价还在11元左右的时候我就开始介入,那一波一直做到27元左右;第二次介入则是在该股股价23元左右的时候,并在35元左右退出。实际上,对于公司重组那些

事儿一直都不是很上心,我们一群朋友关注的是实际控制人的背景,认可他的资源整合能力。而西藏发展热热闹闹地有过好几波行情,在股价35元左右时我就感到大资金已经在逃离,所以选择退出。”
    公开资料显示,西藏光大金联实业有限公司持有西藏发展14.22%的股份,而范志明则因全资控股光大金联而成为西藏发展的实质控制人。据了解,范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工作,还曾在赛伯乐cybernaut创业投资基金担任合伙

人。除控制本公司外,范志明未持有其他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
    有意思的是,西藏发展似乎向来在信息披露上十分“遮掩”。今年2月18日,西藏发展发布公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自2005年4月起已由王健变更为范志明,王健已不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对这份整整迟了6年的公告,公司解释称,当

时出于对西藏地区企业职工稳定的考虑,对于上述控制权变化未及时披露。然而,这样的解释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
    在重组事项之外,以销售啤酒为主业的西藏发展显得极其平淡。
    据西藏发展8月12日晚间公布的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7.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21.07万元,比上年同期降14.90%;基本每股收益为0.05元,比上年同期降15.25%。
    上述私募人士还表示,西藏发展5个跌停板的走势或许并不能完全消解上市公司的利空,该股的主要参与者为散户投资者,在行情低迷之时,受恐慌情绪影响更为明显。截止到半年报,仅工银瑞信大盘蓝筹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出现在

该股机构投资者名单中,持股数额为8.19万。

Q&A

Q=《华夏理财》
A=北京市律师协会企业委员会主任、智维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晓峰

    Q:西藏发展在信息披露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A:鉴于西藏发展对“稀土概念”和“重组”故事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故意“遮掩”的情形,同时伴随大股东、二股东的“诡秘”减持行为,让投资者有充分理由怀疑西藏发展虚假陈述,蓄意误导投资人,并从中牟取巨大利益,涉

嫌违反证券监管法规。
    Q: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能做什么呢?
    A:对于上述情形,一方面应该由监管机构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也应该由西藏发展“自证其清”——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不能举证则将承担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
    如果上述情形成立,可因信息违法披露而承担民事责任,并应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相关人员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大股东大幅减持股份,则可能构成内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