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卓卿 深圳报道
2011年资本市场的艰难超出了绝大部分市场人士的预期。
12月30日,A股市场201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上涨25.86点,报2199.42点,成交427亿元;深指上涨137.5点,报收8918.82点,成交411亿元。至此,沪指全年跌幅达21.68%,深成指跌幅达28.41%。两市市值缩水6万亿元。在此之前的20年,上证综指年线九度收阴,全年跌幅超过20%合计不过三次:1994年下跌22.3%、 2001年下跌20.62%和2008年下跌65.39%。沪指2011年跌幅21.68%,成为A股历史上“第三大熊市”。
流年不利,私募基金在这个情况下也未能大放异彩。总体来说,2011年私募基金虽跑赢大盘,但占比九成多的行业基金以亏损之势收官兔年之战。
融智评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8日,626只存续期满一年的非机构化产品仅24只实现正收益,也就是说,2011年以来实现正收益的产品占比仅3.83%。
虽然并不是最终成绩,2011年阳光私募的收益排名基本已经定下。融智评级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呈瑞投资1期2011年以来的收益为29.16%,列席榜单第一位,且遥遥领先。列席第二位的则是金中和西鼎,该产品2011年以来的收益为14.44%。此外,福麟4号、景良能量1期、国弘1期、思考一号、泽熙瑞金1号及国弘2期等产品也名列前茅,且2011年以来的收益超过5%。
而在榜单的另一面,数据显示,时策1期、天星2号、国淼1期等3只产品年内净值下跌超过了50%。而风水轮流转这个道理再次于2011年上演,2010年度的冠军常士杉2011年执掌的世通9期、世通嫦娥奔月、世通5期、世通之东方明珠4只产品,按其最新披露的净值计算,分别下跌29.79%、38.79%、39.14%和19.20%。
确实,受股市和外围市场环境影响,2011年私募们又被推至“大洗牌”的风口浪尖,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和行业监督机制,“老鼠仓”事件频频出现,更给私募行业蒙上阴影;新产品募集困难、私募创新步履维艰,私募人才流失严重等等,熊市之下的私募行业颇不平静。
上述情况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因行情不佳引发的清盘状况。除了到期清盘的结构化私募外,一些非结构化产品到期的原因包括:1、净值触及清盘线而清盘。2、管理人不看好市场而将产品清盘,将资金归还给投资者。3、产品规模过小,由于产品维持成本过高,收入、投入严重不成比例,经与信托公司及投资者协商,将产品清盘。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共成立的证券类投资信托产品为691只,其中375只为非结构化,298只为结构化,18只TOT。而2011年清盘的私募产品有164只,以结构化为主,共122只结构化,42只非结构化。
融智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晓武表示:“2011年清盘现象比2008年严重,虽然2008年也跌了很多,但很多私募都咬牙挺过来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清盘现象,截至12月28日,2011年已有164只产品清盘,虽然很多产品都是结构化的到期清盘,但由于净值跌至止损线或者客户赎回导致规模达不到信托公司要求而清盘的产品也不少,不仅如此,私募并购买卖,发行产品失败的现象也陆续出现,对于一些小的私募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但从另一方面去想,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的规则,2011年私募行业重新洗牌对以后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尤其是风控意识方面,私募管理人的投资理念会日趋成熟。”上述研究人员分析称。
私募·业绩
两毛钱私募产品熊市出现
俗话说,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放在2011年这个熊市背景下,为业绩忧愁的私募基金要远远超过2009年及2010年。
呈瑞投资管理“呈瑞1期”以近30%的收益提前锁定了2011年度私募冠军的宝座,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3日,呈瑞投资1期2011年以来的收益为29.16%。
列席第二位的则是一向擅长熊市操作的金中和,截至2011年12月16日,金中和西鼎2011年以来已斩获14.44%收益。回顾上一轮熊市,2008年重庆国投·金中和西鼎以20%的收益率夺得冠军,被称为“熊市之王”。
而在资本市场饱受争议的林园近期也再次被外界聚焦。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0日,林园投资旗下的产品林园2011年以来的收益率为2.5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25.21%。
一向以风险控制著称的星石投资在2011年也确实没让投资者失望。融智评级数据显示,2011年收益榜单的第17到46位被星石旗下产品悉数包揽27席之多,其中,建信稳健增值1期收益最高,为0.5%。相对收益最差的星石22期也仅在2011年失去1.04%收益,体现出旗下产品的高度一致性。
反观业绩榜单的另一面,亏损额度超过30%的私募基金经理人不但包括罗伟广、常士杉、石波等风格激进的昔日领跑者,还包括老牌私募人士肖华、龙小波等人。连一向以灵活著称的从容投资也有一只产品亏损幅度32.36%,不能不让人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连年亏损,鑫鹏投资旗下的鑫鹏1期截至2011年12月20日的净值仅为0.25元。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该产品累计下跌29.78%,私募领域的“两毛”产品也由此诞生。
不过,有着风光业绩的私募冠军也并非没有烦恼。
以呈瑞投资为例,旗下的“呈瑞1期”表现可谓十分卓越,但呈瑞旗下的其他产品却没有这么风光。截至目前,呈瑞投资旗下共有7只信托产品,除“呈瑞1期”,其他6只产品皆处于亏损状态。
私募·监管
内幕交易监管风暴来袭
2011年,监管层对层出不穷的内幕交易明显有加强监管的态势。
继韩刚、许春茂先后因老鼠仓获刑后,中国证券市场上最大老鼠仓案—— 郑拓、李旭利老鼠仓案也逐步清晰,而这仅是证监会重拳打击“老鼠仓”的开始。
在此之后,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被曝出已被证监会调查,且该私募基金负责人目前处于行动受限状态。其被调查的原因是,在两只股票暴涨之前买入不能提供合理解释,涉嫌内幕交易。
据了解,该私募属于新锐派,风格彪悍。两只涉嫌内幕交易的股票中,一只为通信行业的上市公司,另外一只为深圳本地家电股。而截止到目前,这起内幕交易调查尚未有最终结果。
进入年底,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了陈杰、湖北国贸盛乾投资有限公司涉嫌“抢帽子”操纵市场案。而这便是首例涉及阳光私募的“抢帽子”操纵市场案。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该案涉及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操纵股票众多,荐股渠道涉及多家省级卫视和财经网站。本案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同时由于该证券投资集合是200多只阳光私募中第一只涉嫌违法的私募基金,本案又极具敏感性。
实际动作的背后,是监管层严打内部交易的频频表态。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要放松管制,增强市场和公司的活力,为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私募基金阳光化、规范化。与此同时再次强调,将严厉打击内幕交易。
“第一是尽快出台‘内幕交易认定办法’,第二是探索‘举报人奖励制度’,第三是出台‘民事赔偿方面的司法解释’。”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内著名证券律师宋一欣建议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监管。
私募·产品
行情低迷无碍产品扩容
本质上,低迷的市场情况并没有给阳光私募对后市的热情造成多大影响。
融智评级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阳光私募共发行产品已经超过2010年全年。其间,创新型产品异军突起,年内发行数量达120只,其中半数为对冲量化型产品。
截至2011年12月21日,12月共发行了32只证券类投资信托产品,其中7只非结构化、25只结构化。从发行情况来看,非结构化产品的发行在大幅减少,而结构化的产品数量在增加,可以看出在当前市场情况下,投资者更偏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的产品。
具体而言,截至2011年11月30日共发行成立了680只阳光私募产品。其中,非结构化阳光私募有367只,结构化阳光私募268只,TOT产品23只,有限合伙22只。
对比2010年可知,2011年全年共发行成立664只阳光私募产品。其中,非结构化阳光私募353只,结构化阳光私募274只,TOT产品37只。
“虽然2011年市场状况要比2010年差不少,但由于私募基金业绩过往做得好,发展速度快,所以产品发行数量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超过2010年,前11个月已经超过2010年16只以上。同时,2011年的创新产品还层出不穷。如果2012年行情会出现好转,而发行在此基础上,也会更上一层楼。”融智评级研究员彭晓武称。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发行的产品在类型上有诸多创新。如策略创新,包括量化、定增、套利等;结构创新,包括目标回报、安全垫等。以目标回报类产品为例,2011年重阳投资、武当投资、云南信托、星石投资4家公司成立了5只“目标回报型”阳光私募产品,包括“重阳目标回报1期”、 “重阳目标回报9期”、“武当目标回报第3期”、“中国龙目标回报1期”、“外贸信托·星石目标回报1期”。
所谓“目标回报”型阳光私募产品,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如果该产品的收益达不到前期设定的目标,私募公司将之前收取的部分业绩报酬补偿给投资者。同时,产品设定风控目标,如果净值在某段时间内低于该目标,则大幅降低或减少该段时间的管理费,以起到惩罚和警示作用。
“‘目标回报型’阳光私募产品对管理者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由于私募市场同质化产品太多,竞争大,资产管理公司才以产品创新来吸引客户。”对于市场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上述研究人员如是表示。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国内共有各类创新型私募基金产品120只。其中54只创新产品为事件驱动型策略,而其子策略产品则以定向增发为主,占53只,并购重组类子策略基金仅1只。
出于对2012年市场的看好,很多私募也趁此低位良机筹备龙年市场。深圳地区一位私募基金负责人最近也忙于发行新产品,他指出,长远来看,A股目前正处于熊市末端,这个点位非常有吸引力。“尽管在这个时候发产品会尤其艰难,但还是不愿失去这样的机会。”
2011年私募领域大事记
NO.1 私募基金纳入监管
新的基金法修订草案将监管范围拓宽至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并放宽基金从业人员买卖证券、公募基金投资重大利益相关方股票等限制,允许员工持股计划。这意味着阳光私募基金从此有法可依。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目前《基金法》修改已经进入最后阶段。2012年将会正式进入审议程序。”
NO.2人员流动日趋频繁
进入2011年以来,私募行业的人员变动加剧,区别于前两年相对单一的公募向私募流动。2011年私募内部的流动以及合并、分拆都在加剧,公司的核心人物等出现了一些变动的案例。例如,2011年4月中旬,深圳东方港湾的团队“正式分家”,原董事长钟兆民新组建一家公司。2011年下半年,博宏数君(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层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公司首席投资官、投委会成员文汇已确认离职。好买基金认为,这一方面是行业发展多年后正常的资源重组过程,另一方面,也符合私募基金这种创业型公司的本质。很多具有优秀投资才能的人才能够较快地聚拢资源,从而创立出一家新的公司。整个行业也可以在这种变动中具有一种活力。
NO.3 私募参与股指期货
阳光私募参与股指期货放行于2011年6月28日,银监会印发了《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的通知。该《指引》推出后,集合信托计划即可参与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交易。但是该《指引》在允许集合信托计划参与股指期货的同时,也对参与交易的数额做出了限制。《指引》规定,集合信托计划在参与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时,套保金额不得超过持有现货价值的20%。
尽管限制颇多,阳光私募在这方面还是勇于尝试。近日,首只参与股指期货的阳光私募正式诞生。上海励石投资旗下“励石1号”日前通过海通期货成功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户,据悉,励石投资目前正在向中金所申请套保额度,很快就可以正式参与股指期货交易。
NO.4 “转融通”时代开启
2011年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证券金融公司、沪深交易所、中登公司以及证券公司都在依照《办法》的要求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技术的测试和业务实施方案的准备,待这三项工作准备成熟,并经过联网测试和模拟运转后,就可以推出转融通业务,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NO.5 基金第三方销售起航
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与《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的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基金销售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基金第三方销售也将随之正式起航。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暂行规定》和《办法》正式实施后,拟申请成为基金销售机构的机构即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准备工作,待监管部门下发关于申报基金销售机构相关材料的内容、格式等详细规定后,即开始正式受理各类机构基金销售资质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