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朝晖 福州报道
2011年的最后几天,年中出台的“银十条”所提出的“优先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率先由兴业银行实现。
《华夏时报》记者从兴业银行获悉,2011年12月26日至28日,兴业银行成功发行2011年第一期小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这是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只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债券重新开闸后首只发行的债券。
兴业银行于2011年10月27日获银监会批准发行小微企业贷款金融债,计划发行规模200亿元,分固息、浮息两个品种,发行人有不超过100亿元的超额增发权。经簿记建档,最终兴业银行行使超额增发权,发行量为300亿元,全部为5年期固定利率,票面利率确定为4.20%。
有业内人士表示,2012年或将迎来一波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高峰。
2012年1月4日,兴业银行小企业部总经理王薏就成功发行3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金融债接受《华夏时报》的采访。
缓解资金及存贷比压力
《华夏时报》:在当前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政策之下,此次发行300亿元小企业融资券,对兴业银行有何具体意义?
王薏:首先是有助于解决小企业贷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缓解存贷比压力。
小企业融资因资金使用较充分,贷款资金留存较少,发放这类贷款的存贷比压力相比其他公司类贷款大得多。而且在目前紧缩货币政策下,全行业资金链较为紧张,同时因小企业条线实行单独核算,小企业贷款资金来源更具局限性,有些分行虽有优质项目,却因存贷比限制无法放贷。而且从兴业银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看,未来会持续加大小企业贷款,因此资金来源和存贷比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制约的瓶颈。
此次发行专项金融债,募集的资金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可百分之百用于小企业贷款,能较好解决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此外,由于兴业银行能够满足《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第八条规定的条件(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与拨备充足和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可申请将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这将极大缓解兴业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小企业贷款投放则有了更大空间。
其次,目前兴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以抵押和保证为主,在计算风险资产时,风险权重较高,对资本占用较大。在目前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下,部分分行也同样因为风险资产超出控制数而无法发放小企业贷款。根据银监会《通知》,发行专项金融债后,可申请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这将降低部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减少资本占用,从而促进小企业授信业务发展。
增进小微企业贷款
《华夏时报》:兴业银行是较早涉足小企业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由来已久,在您看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薏:首先是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仍是融资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末,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9.85万亿元,而通过中小板、创业板、中关村场外交易挂牌公司进行的直接融资为6646亿元,通过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借款、小企业集合债券、创投企业融资为1698亿元。银行贷款占整个融资额90%以上,小微企业要顺利通过债权、股权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具有一定难度与限制。
二是融资量不足。从获贷情况看,我国银行企业贷款几乎覆盖所有大企业,中型企业也超过80%,而小企业80%以上跟信贷无关。2010年,授信额度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全国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超过5%。
三是融资成本偏高。另外,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特色不突出、抵质押担保缺乏、信用环境不完善、政策体制不健全等也是制约因素。
《华夏时报》:兴业银行将如何具体使用这笔小微企业贷款金融债?
王薏:本次债券将主要用于2012年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的新投放贷款,具体包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多渠道融资支持力度,以及创新小企业融资模式,重点推进联贷联保、循环贷款、额度周转贷款、专业市场解决方案、厂房抵押贷款、节能减排贷款等创新产品在小企业客户的应用,继续丰富、完善和优化“金芝麻”中小企业产品品牌项下产品包组合。
其中,“兴业芝麻开花”中小企业成长上市计划今年将重点保障列入“兴业芝麻开花”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实质性扩大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和市场份额。
截至2011年12月末,加入“兴业芝麻开花”计划的客户,有96家处于上市辅导阶段,14家通过上市辅导,24家上报证监会,14家通过证监会上市审核,66家成功在中小板、创业板或香港联交所上市;有160家成功引入私募或风投;有3家成功上市再融资;有34家已成功发行债券或注册待发行。
兴业银行本次筹集的资金,还将充分考虑资金用途及期限匹配。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期限将严格控制在5年以内,在债券还本付息时可用资产业务现金流进行偿还。
兴业银行还将结合区域市场经营环境与融资特点,对小企业贷款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排查,防止小企业信贷资金违规划转,变相介入民间借贷领域,确保银行信贷真正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