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5000万元被劫案,虽然最终在一片喧嚣声中归于沉寂,但是,相信社会对整个事件的反思依然没有停止。为解析“山西劫案”舆情管理的得与失,本报专访了国内著名情报风险专业智囊机构——恐龙(KOLONG)智库的相关专家,希望能够为读者进行具体解读。
《华夏时报》: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5000万元被劫案,从案件发生到最终网络舆情发酵,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状况?
恐龙智库:“山西劫案”案发于2011年11月12日,虽然劫匪在案发10个小时后即被抓获,但是由于大家可以猜测的原因,案件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2011年11月23日,《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家中被劫数千万现金,太原市公安局紧急封口》消息外泄和网络流传,以及2011年12月17日《新快报》以《国企老总家中遭劫,网爆损失5000万》为题进行报道,最终导致案件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前后时间竟然长达35天的时间。
《华夏时报》:如何看待“山西劫案”成为网络舆论关注话题后的传播状态?
恐龙智库:经恐龙智库舆情系统监测和分析,“山西劫案”舆情过程存在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为2011年12月17日,舆情在该日便达到最高峰,《新快报》该日关于“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妻子自称被抢300万,劫匪是白家小区保安”以及搜狐《网传国企老总家被劫损失5000万 劫匪是小区保安》的报道,立即将舆情引爆,各大媒体及公众纷纷对报道进行转载或发表评论,此时舆情特征为信息集群化与碎片化共涨、情绪化传播趋势加强,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较强;
第二个节点为1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被免职”的报道再次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第三个节点为12月31日,《新京报》关于“山西家中遭劫董事长被免职未被双规 曾每年晋升1级”的报道又一次将舆情推向高潮。
《华夏时报》:每一个时间节点会对应相应的舆情传播时间波段,每一个具体舆情传播时间波段的舆情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恐龙智库:分析显示:
舆情第一波段,主要新闻报道特点为:以纸媒、网媒为载体,以网民微博爆料为事实来源,于极短时间内获得舆情关注并迅速在受众间开始传播,吸引更多媒体开始关注此事。随着事件被更多媒体披露,舆情也开始在传播中发酵。
舆情第二阶段,主要新闻报道特点为:经过将近一周的舆情扩散时间,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官方对此事的回应。尤其是此前对焦煤董事长身份和仕途前景的相关报道,使得舆情从普通的贪腐猜测转而开始关注党员干部的提拔标准,舆情焦点发生了转移,舆情兴趣出现了二次提升的征兆。
舆情第三阶段,报道性新闻明显减少,而评论性文章开始增加,不少文章开始触及山西省干部素质和用人标准及监管等方面,舆情方向有了较大转变,同时舆情数量开始萎缩。
《华夏时报》:对于上述舆情特点,又该做怎样的舆情控制和总结呢?
恐龙智库:应该说,山西方面在舆情引导和控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信如下几个方面还是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是缺乏足够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机制,对于舆情规模和传播速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
二是对舆情收集和预警的体制欠完整;
三是发布信息缺乏清晰定位,与媒体的互动停留在最低限度,没有谋得媒体在舆情控制和引导上的共识;
四是对舆情的回应过于简单,对热点问题回避致使公众被激,当事各方过于沉默使得舆情形象降低;
五是缺乏对舆情事件的认知,没有成熟的舆情应对策略和技巧,舆情方针模糊,方案简陋,对舆情风险缺少应对能力。
《华夏时报》:目前媒体处于多样化的状态,“山西劫案”在各类媒体传播的状况又是如何呢?说明了什么问题?
恐龙智库:经监测统计,关于“山西焦煤老总家中被盗遭免职”的舆情报道共计275028条,其中报纸报道127条,电视报道458条,门户网站报道581条,微博报道233984条,包括论坛、博客在内的其它形式报道累计39878条,上述数字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华夏时报》:我们知道,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网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山西劫案”舆情,网民又展现出怎样的态度呢?
恐龙智库:我们的舆情监测显示,“山西焦煤董事长家中被劫遭免职”事件在网络中所吸引的关注度较高,网民对该事件及舆论报道的认同度较低,网民对于该事件的参与度和传播热情都较高,在传播中所体现的立场和态度情绪化特征较严重,舆论的焦点在于指责有关部门在白家被劫之前未发现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公开该事件的处理结果、公示该事件当事人白培中的财产数额及其来源,只不过遗憾的是针对以上舆论焦点,太原市公安局及相关部门只公开了白家被劫案告破、白培中被免职等较为抽象的消息,对其余两个焦点未予回应。
《华夏时报》:“山西劫案”舆情中,各方所表现的主要观点和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恐龙智库:各方观点可以分为官方观点、媒体观点和网民观点3种,“山西劫案”中各方主要观点为:
官方未发表评论。媒体观点主要为:“国企董事长被劫案”不能止于八卦,用沉默的方式对待媒体与民众,将事实“八卦”了之,可能纵容腐败分子,让贪官逃脱处罚,让国有资产流失,并将损害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应研究媒体与司法机关如何良性互动的机制;警方与司法机关要敢于接受监督,善于同媒体合作,更要保障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与媒体共同携手推进反腐斗争。
论坛观点主要为:因小偷、情妇而身败名裂的贪官可谓数不胜数,小偷、情妇等民间力量居然成了一股打贪反腐的“生力军”,说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官场的恶疾;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大贪巨贪,事发之因也并非国家反腐机构的主动查处,竟是源于民间的“意外事件”,不能不让人深思。
《华夏时报》:针对“山西劫案”舆情的控制和应对,应该有怎样的启示?
恐龙智库: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舆情应对方针和完整的舆情应对策略,舆情很快便会因媒体和公众的相互影响发展到一个难以收拾的地步,并因负面情绪的爆发和蔓延,导致国企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而随着波及范围的扩大,舆情的不可控,受事件牵连和需要处理的问题将迅速增长到一个糟糕的级数。
要说建议,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吧:一是尽早建立舆情监控和预警系统;二是在舆情出现的初期做好引导和控制工作;三是牢记第一舆情时间,对突发舆情提前做好预案,尽早澄清事实;新闻发布会应确认;四是掌握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媒体和公众的兴趣点有基本判断,以两者的结合为基础引导舆论;五是把握好舆情引导的界限,避免不实信息的扩散;五是舆情控制和引导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地方政府应该配置相应的舆情应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