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中信证券自营部原总经理欲转战私募

杨卓卿 2012-2-10 20:16:09

本报记者 杨卓卿 深圳报道

   中信证券自营部原总经理于军转投私募领域,此事再度引发业界对私募领域人事变动的关注。
    不过,对于此事,2月8日,于军本人在电话中向本报记者表示:“此事还没有最终敲定,至少需要过两个月才会有最终结果。”
    而从券商派私募过往的业绩来看,相比较于公募派,券商派私募操作手法相对积极,业绩波幅也相对较大。
于军回应尚未敲定
    自去年年底离开中信证券以来,于军的动向便备受关注。之后,有消息传出,于军选择了加盟阳光私募北京和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据悉,于军是以公司合伙人的身份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的,目前正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调研和研究工作,未来将逐步接手公司旗下部分信托产品的管理。
    公开资料显示,和聚投资成立于2009年3月,公司核心人物李泽刚曾任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2010年以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旗下共有9只非结构化信托产品,资产管理规模近10亿元。
    资料显示,于军在产业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投身证券行业,曾连续三年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交通运输”行业第一名,2008年12月任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师,后任研究部执行总经理,之后调至交易与衍生产品业务部(即自营部)担任负责人。
    至于由券商机构转投私募领域的初衷,于军表示:“所有做投资的人士最终归宿都是从事私募行业,这是自己的事业,自由度大。”
    在过去不久的2011年,沪指全年跌幅达21.68%,深成指跌幅达28.41%。两市市值缩水6万亿元,是A股历史上“第三大熊市”。在这个背景下,券商自营业务也遭到重创。
    此前的一些业内观点认为,于军的离职或许与中信证券自营部业绩大幅亏损有关系。对此,于军予以否认:“中信自营部去年业绩还可以,亏损幅度在10%左右,在券商中其实也并不算大,基本上超过了所有公募基金。我的最终选择主要是寻求投资的更大自由度,而且当下应该算是个不错的时机。”
熊市之下的人事变动
 尽管仍处熊市,金融领域的人事变动总能引起广泛关注。
 融智评级研究员彭晓武认为:“实际上,无论是券商转投私募,还是公募转投私募,都是赚钱效应使然。在熊市之下,这部分从金融机构下海的人相对会减少,因为这个时候私募的日子不好过,而金融机构却相对稳定很多。”
 上述人士还表示:“与此不同的是,私募领域间的人员流动依然不减。”
 2011年11月30日,凭借指数化定向增发产品在去年颇受关注的阳光私募博弘数君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一则重大人事变动消息,原公司首席投资官文汇、金融投资部经理古奕丹等人“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正式离职。博弘数君公司同时委任了Guenter Mathis和李国栋为投资委员会委员,以替补前任空缺。
 当时,文汇向媒体表示他已确认离职,目前正在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对于离职原因,他表示主要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太忙,需要休息。
 作为博弘数君曾经的重要高管,文汇担任博宏数君首席投资官期间,负责公司创新产品的设计,参与设计了ETF套利系统、股指期货套利系统、商品期货高频交易系统、PTS风险控制系统等,拥有多年的衍生品市场投资经验,擅长数理分析和套利对冲交易。
    而2011年10月份,原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邱伟已悄然变身为深圳道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及研究总监,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并未发现新价值对此事进行公告。
    邱伟的资料显示,他先后任职于联合证券、博时基金研究部,长期担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股票研究部研究总监,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兼中小股票研究小组组长,新财富2005-2009年“化工行业最佳分析师”称号获得者。2010年4月-2011年9月在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任研究总监、兼任新价值8号、10号基金经理。
公募稳健 券商积极
 在2009年、2010年那些行情不错的年份,公转私的热潮曾经疯狂涌起,更有诸多券商派甚至险资派蜂拥而来。彼时,李旭利、孙建东、莫泰山、曾昭雄、戴勇毅等公募大佬纷纷转投私募,成为持续时间颇久的话题。
 之后,随着行情衰败及监管层对“公转私”的加强监管,上述风潮渐渐平缓。实际上,不同派别的投资人士在转做私募之后也凸显出不同的特点。
 公募背景私募的优势在于有着公募基金成熟的基金管理理念和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所以业绩表现一般较为平稳,尤其是在下跌市表现得特别明显。
 融智评级数据显示,公募派私募优势在2011年表现依然,在券商、公募和其他(包括民间、学者、海外、媒体等)派系中,公募背景的单只产品最低收益率为-44.69%,最高收益率为31.31%,平均亏损16.67%,在三者中表现较为平均。
 而差距较大的是券商背景的私募在去年平均亏损为20.33%,是三者中亏损幅度最大的,最高与最低相差73.7%,大部分产品亏损幅度在20%以上,显得偏积极。
 在其他派系中,虽然平均亏损是三者中幅度最低的,但是头尾相差幅度达83.36%,业绩分化极为明显。若再从这个派系细分,草根派差异化最大,好的有徐翔、林园等,差的有叶飞、常士杉等。
 此外,融智评级的数据还显示,四大金融城市的私募风格也不尽相同。
 从私募证券基金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依然占主导地位,上海已在2011年成功超越深圳,成为全国私募基金聚集地之首,并且私募冠军产生在该地,该地区在2011年的平均收益为-18.36%,头尾相差78.32%。
 北京地区的私募基金表现最为平稳,2011年平均亏损幅度仅为14.9%,但最高收益的产品只有7.55%,是四大地区中最低的,头尾相差只有67.07%,是业绩分化最小的地区。
 在这几个地区中,平均亏损幅度最大的是深圳和广州地区,达20.14%,而且业绩分化相对严重,头尾相差达84.91%。
 除了这三个主要地区外,其他地区的产品比重同比往年也在增加,收益率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