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博海 北京报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被投资者热衷的“打新股”,在新股不断破发后成为众矢之的。
Wind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共有45家保险公司旗下的80只产品和57家基金公司旗下341只产品以及社保基金、券商、QDII等参与282家上市公司的打新,但换来的却是上亿元的浮亏。在这282只新股中,首日破发的有77只,截至2012年2月9日,新股中共有214家公司股价低于首日发行价格,破发率达到75.8%。
在资本市场中,IPO看似繁花似锦,但参与者却伤痕累累。
基金打新“伤不起”
Wind统计显示,2012年解禁股总量将达到1550.71亿股,其中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解禁数为440家,解禁量842.44亿股,占全年所有股票解禁量的54.33%。1月份解禁股总量最多,达到153亿股。基金成为打新过程中最受伤的群体。2011年57家基金公司参与的打新截止到2月9日浮亏已接近1.5亿元。
“基金公司的解禁浮亏要从两方面来看,获利股在目前市场仍然不确定的情况下套利了结是肯定的,投资者应该关注这类获利了结股票的动态。而在被套股上,基金公司的操作策略应该不会选择割肉减仓,毕竟当时的打新价格相对于普通投资者还是要低很多,未来市场有起色的话,这类股票可以首先选择逃离。”新时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冯文锁介绍说。
“打新股从来不是基金公司的重要投资手段,特别是股票型基金,不过对于债券型基金来说,打新股是其获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如果今后打新股没有超额收益,债券型基金在这方面的参与度也会降低。关键还是要看新股发行制度今后如何改。” 好买基金研究员曾令华告诉记者。
新股“三高”问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已经成为投资者们不能承受之重。在这个IPO利益链条中,基金公司运用大规模的中小投资者资金本意是换取高额回报,但由于此前询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基金公司大规模的资金申购往往被当成棋子使用。
“一些IPO项目中,为了拿到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格,承销商往往会联系一些机构投资者对价格进行虚高报价,从而造成包括基金、险资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报价水涨船高。”在冯文锁看来,“靠天吃饭”的背景下,券商的主要盈利方式就是承销,而超募资金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券商的佣金提成。
“打个比方,如果一只股票预期募集金额为2亿元,但结果超募了8个亿,券商就等于一次发了5只股票,利益获取就是5倍。在2011年,新股发行资金超募过多已经成为常态,这影响到了未来公司股价的走势。”冯文锁介绍说。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打新被作为基金投资策略之一无可厚非,关键是看各家基金公司对于打新的态度如何。把打新作为基金组合中的一部分,可以有效规避一定风险,但如果一只基金把打新作为主业来做,那么承担的风险就大很多。
“牛市时,打新可以给基金公司带来不错的超额收益,许多基金公司因此一窝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打新,一旦遇到熊市,随着市场震荡,股价波动就会集中爆发风险。打新没有错,关键在于基金公司如何去把握,如何选择打新标的。”江赛春说。
险资打新热度
逐年递减
保险资金对于打新股的热爱程度丝毫不逊于公募基金。记者统计后发现,2011年,45家保险公司旗下的80只产品参与了282只新股的申购。认购资金占到整个网下认购的40%。然而,随着新股不断破发,险资已经开始有意疏远打新股。
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9日,仅有中国人保、泰康人寿、中融人寿三家公司分别参与了万润科技、扬子新材、江南嘉捷三家公司的新股发行,动用资金额总计为6587万。相比较而言,去年同期,仅泰康人寿一家公司就参与了5家公司的新股发行,动用总金额达到53.2亿。
曾经属于“大佬级”的打新公司太平洋保险,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便没有出现在打新股的机构名单中。在去年12月份上市的新华人寿新股发行过程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等打新主力纷纷现身,唯独没有太平洋保险的身影。
Wind统计显示,2010年,太平洋保险参与新股报价166次,累计申购动用资金307亿元,获配投入资金47亿元。到了2011年,太平洋保险参与新股报价减少到15次,累计申购动用资金110亿元,获配投入资金8亿元。在新股发行数量未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太平洋保险对于打新股的热情逐年减弱。
从中反映出目前险资对于打新股的一种态度。Wind统计显示,2011年,保险机构已经减少了对新股发行的参与。2010年泰康人寿共参与了606次新股配售;2011年泰康人寿只参与了33次新股配售。此外,新华人寿、正德人寿、天平汽车保险甚至没有对新股进行过报价。
链接
两基金退出打新
2011年12月28日,华宝兴业基金宣布,即日起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暂停参与各发行人的IPO询价,暂停接待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IPO路演。
华宝兴业内部一组研究数据表明,在2011年新发的282只股票中,华宝兴业参与询价的有127只,其中75只因报价低于最终发行价格或第二阶段询价下限而没有入围,实际入围52只,入围数量仅占全年新股发行总家数的18.8%,最终中签14只,占全年新股发行总家数的5.1%。
无独有偶,2012年1月11日,信达澳银基金同样宣布不再参与打新股。
作为“打新”中的主力军,基金公司退出是何原因,对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记者联系了华宝兴业投资总监任志强。
在任志强看来,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热衷打新股主要是受到“新股不败”的固定思维影响,从而导致新股询价和申购过程中不审慎问题屡见不鲜。实际上,新股并非毫无风险。“高定价发行的新股在上市后破发概率很大,这些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买方传统往往受限于新股不败观念影响,以中签为目标较少考虑定价合理性的新股询价和新股申购方式。”
在他看来,基金作为询价机构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应当对报价进行合理分析,而不是一味攀比高价。
“公司之前也试图做出合理报价,但是困难很多。由于新股发行节奏比较密集,发行人所处的行业面较宽,地域分布较广,而且新股研究的工作量比老股更大,在现有的研究资源下,公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对发行人的充分调研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询价意见,既然如此,与其在询价中报出不专业的价格,还不如先暂停参与询价,把怎样才能在询价中做到专业、合理报价的问题研究清楚后,再根据股票市场状况和新股发行询价结果的变化,适时恢复参与新股询价业务。”任志强说。
好买基金研究员曾令华认为,宣布退出打新股更多是基金公司的一种另类抗争。
“基金位卑言轻,改变不了IPO的现状,自己也曾进染缸,难独善其身,但至少可以非暴力不合作,来展现一种态度。应该说,基金公司是在新股新政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规避风险的选择,如果新股改革见效,基金公司依然会重新回归到‘打新’中来。”曾令华说。(姚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