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两会舆情勾勒社会热点

陈相乐 2012-3-16 22:27:38

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2012年的两会,是自媒体时代背景检验下的两会,围绕两会议程、提案议案、各部官员以及热点人物等舆情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中国社会几乎所有媒体对此次两会进行了全景式的详细报道,在详尽反映中国政府对过去总结和对未来展望的同时,也清晰体现出当下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热点。为此,本报对恐龙智库首席情报风险分析师雷雨进行了专访,以期从舆情监测角度勾勒出中国现实形势下的社会热点。
    《华夏时报》:根据你和你团队的监测,本届两会舆情状况是怎么样的?
    雷雨: 从3月3日上午到3月14日下午1时,本届两会共监测到有效舆情266111条,其中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发生舆情160957条,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发生舆情105154条。对比过去两年的舆情结果,本届两会在舆情数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除媒体对两会报道量增加外,公众通过网络主动参与两会的舆情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这表明公众对于参政议政的热情正在不断提高。
    《华夏时报》:本届两会舆情的分布情况如何?
    雷雨:266111条有效舆情量中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累计发生舆情4387条,电视(含视频类网站)发生舆情3432条,门户类网站发生舆情65350条,博客类发生舆情8698条,论坛发生舆情6876条,微博发生舆情177368条。仅仅看数据的话,微博数量无疑是最高的。
    《华夏时报》:这是否说明微博已经成为舆情传播的绝对主体?
    雷雨: 微博的重要性和快捷性早已被证实。但我个人认为微博还不能成为绝对主体。我们看到的上面数据,虽然平面媒体和电视一共发生舆情量7819条,低于其他媒体舆情数量,但必须指出的是,这7819条舆情被广泛地转载,特别是在网站、论坛、博客和微博上,报纸和电视的舆情报道至今仍然是舆情产生的根源,它们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目前还不可能被撼动。当然,由于技术条件和其它因素的限制,网络的多种报道形态和灵活的报道时间,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媒体的报道空白,而微博的出现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最大方便。把所有这些综合起来运用,才是完整的舆情。
    《华夏时报》:舆情显示的本届两会焦点有哪些呢?
    雷雨:每一届两会都会产生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实质上概括了两会的大轮廓,也集中反映了国民迫切的诉求。
    根据恐龙智库的监测,本届两会最被人关注的关键词是“社会保障”,目前已监测到和它相关的有效舆情31465条。必须说明的是,2011年全国两会关键词榜首也是“社会保障”,这说明公众对于建设良性社会保障体系的急迫性。
    排在第二位的是“收入分配”,同样,这个关键词也有着一定的延续性。我记得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如何让改革成果被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这实际上也是在讲一个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是惊人的,但如何趋于公平公正地让全社会成员从财富中获益,是对政府执政智慧的考验。
    此外,收入分配这个说法更加趋于平实,与2011年两会上由此话题衍生的一些流行词相比,收入分配显得比较平淡,我个人认为,这似乎也表明了中央政府的一种态度:政治不是一场时装走秀,不是每隔几个月就换一次流行色,政治关系民生,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具体生活。作为管理13亿人口的大国政府,对于涉及民生的基本国策应该务实再务实,而不是因为几个专家造出来几个西化的时髦词汇,继而炒作一番,最终不了了之。从这一点看,政府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当然,这还需要从日后的政策与行政中不断比对。
    《华夏时报》:根据监测,本届两会有哪些话题是最受关注的呢?
    雷雨: 应该说,全国两会最不缺的就是话题。在12天的会期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新鲜的话题涌现。举例来说,备受国人关注的有关三公消费的提案,在今年两会再次被提及。据恐龙智库舆情监测中心监测,有关三公消费的舆情共计15829条,在所有热门话题中,三公消费的舆情量不是最高,但绝对是不同声音中最多的话题之一。
    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三公消费的争论是由“两会该不该喝茅台酒”而引发的,在这场争论中,茅台酒一方咄咄逼人,公众和媒体据理力争。从舆情上看,这场争论绝对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好戏,但正是因为这种过于娱乐化的表演,反而冲淡了三公消费提案的严肃性和紧迫性。从某种角度上讲,正是这种貌似精彩的争论,使得政府、代表委员、媒体和公众淡忘了那些一直为争取规范三公消费的人,以及他们的努力。
    从三公消费的舆情态势可以看出,盲目地、非理性的舆情对于参政的妨碍和阻滞程度,我认为这一点是所有愿意更多的参政议政者应该吸取的教训。一场泛滥的舆情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过度放大细节,模糊焦点,降低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