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降息效应7月体现 买高收益理财产品要趁早

李崇磊 2012-7-3 17:19:00

本报记者 李崇磊 北京报道

   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举意味着3年多的货币紧缩政策出现了微调,未来将有可能进入降息通道。由于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并不明朗,降息以后,投资者在选择理财途径时,必将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相关理财机构的人士普遍建议,随着降息通道开启,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很难再现身市场,投资者应调整思路,重新对手中资产进行配置。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分析认为:“降息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很明显,政策效果体现估计会在7月初之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预计会有更大幅度的下行。”

理财产品收益
普遍缩水

    央行此次降息,在政策层面释放出放松银根的信号,使得市场对于未来资金面的情况预期乐观,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最为敏感,预期收益率出现明显的下调。记者从北京多家银行处了解到,很多银行新发行的3个月以下的中短期新理财产品,与降息前发行的同类产品相比,预期收益率大多都出现了缩水。比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一款投资期限为90天的保本型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4%。而在春节后发行的同类型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则为4.85%。“收益率是一周前刚刚下调的,投资方向和理财期限没有变化,但是降息以后,下调预期年化收益率是很普遍的事情,不光是我们,其他银行也调整了。”该银行的理财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的信息显示,目前各大银行在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理财产品共有28款。其中仅有3款产品是保本理财产品,而且均为浮动收益型。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最新数据统计,进入6月份以来,市面上年化收益率超5.5%的理财产品已经十分少见。人民币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4.2674%,较1月份的5.2396%下降了0.9722个百分点,较近3个月平均收益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一位理财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降息通道的开启,年内仍会有降息空间,银行理财收益下滑将成趋势,而与此同时,随着银行可自行上浮存款利率,或许很快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与存款利息持平,未来银行借高收益理财产品进行变相揽储的情况可能将不复存在。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市场还有一些收益率在4.0%以上的理财产品,其中上海银行发行的数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在4.3%以上。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和中国银行也有几款新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0%以上。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抓紧时间。

利率市场化促
理财业务正名

    在过去,国内理财市场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所谓的“节点效应”,就是说在月末、季末等银行面临存贷比考核的时候,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较高,数量也明显增加。而过了考核节点以后,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收益率则纷纷下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银行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理财产品收益来吸引资金,帮助银行应对考核。这表明国内理财业务成为了存贷业务的依附业务,而非真正独立的中间业务。
    普益财富的研究员吴泞江认为,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爆炸式增长,却一直背负着“吸储”的罪名。但随着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 1.1 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拉开利率市场化的序幕,这种现象将会得到根本改变,理财业务将得到正名,发挥它本来的作用。吴泞江判断,过去的“吸储”工具则可能变成稀释银行存款的“稀储”利器,对存贷业务构成威胁。
    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的息差收入,以此次降息为例,此次调整后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表面上自3.5%下调至3.25%,而浮动空间扩大至1.1倍后,实际可达3.575%,一些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此次调息一天后即将存款利息上浮至最高上限。而贷款利率下浮,使得实际贷款基准利率降为5.679%。银行息差由此前的3.06%显著压缩至2.104%,接近1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一直坐享高额的息差收入,不仅缺乏转变盈利模式的动力,发展存贷业务更是变本加厉,“存款大战”屡见不鲜,理财业务也没能幸免沦为“吸储”工具。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增加非利息收入,理财业务将作为名副其实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另外,2011 年底国内理财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5.5万亿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1 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 80.94 万亿,理财业务资产规模将近存款余额的 7%。随着理财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将有更多的资金流向理财市场,最终会稀释银行的存款规模,进一步对银行的存贷业务构成威胁。

链接
外币理财产品澳元收益最高

    从外币理财产品来看,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在5月份的单边下跌走势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月。使得5月份外币理财产品整体预期收益率和1月份相比下滑了0.55个百分点至3.36%,而人民币理财产品整体预期收益率下滑0.46个百分点至4.78%,幅度小于外币产品。
    分币种来看,几乎所有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年初相比均出现下滑,其中欧元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最多,5月份该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45%,与1月份相比下滑0.79个百分点。6月份第一周欧元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进一步下滑至2.39%,但第二周反弹至2.56%。这和欧元兑美元的走势显示出一定的同步性,考虑到欧元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外币货币与债券市场工具,因此汇率并不是决定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唯一因素,决定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主要因素还是市场资金面的松紧程度。考虑到未来欧洲央行将依然寻求在向银行和市场注入流动性与维持欧元币值稳定之间寻求平衡,欧元区的资金面将继续维持较为宽松的状态,但同时欧元兑美元也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暴跌行情。
    普益财富的研究员叶林峰认为,尽管围绕希腊大选的各种猜测被渲染得沸沸扬扬,但实际上对欧元以及欧元区的影响并不会特别突出,短期市场可能因为希腊大选带来的利好有所反弹,但这可能很快消退,欧元兑美元走势可能依然疲弱。这使得欧元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不会出现太大起色。
    根据记者从银行方面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在售的欧元理财产品并不多,中国银行的两款欧元短期理财产品,虽然是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但是收益率均低于同期储蓄。高收益率的外币理财产品仍然是澳元理财的天下。在售的外币理财产品中,收益率超过5%的均为澳元理财产品。其中招商银行一款保本固定收益型的澳元理财产品,理财期为183天,收益率高达6.0%,是同期储蓄的3倍多。
    考虑到不少持有外币的投资者本身就有长期外币需求,因此为了避免汇兑损失,不建议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对于确实有闲散资金和时间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选择期限较长的品种进行投资。另外,外币理财产品的发行预期收益率调整频率较高,而且不同银行发行的相同外币币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可能出现不同,投资者需要留意。(本报记者 李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