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崇磊 北京报道
本月初,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市场普遍认为此举意味着货币政策进入了降息通道。然而更重要是央行同时宣布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理财产品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坐享高额的息差收入,缺乏转变盈利模式的动力,存贷业务的中心地位不可撼动,作为中间业务的理财业务也沦为“吸储”的工具而为存贷业务服务。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一状况将得到改变。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的息差收入,商业银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届时理财业务将作为一项真正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同时随着理财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向理财市场,对银行存款规模造成稀释。
不过从短期来看,降息的效果会更快地显现出来。据估计,降息效应最早将在7月份体现出来,实际上目前很多银行已经调整了旗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理财产品如今在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上周末,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临时取消了旗下一款预期收益率为4.95%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
理财业务本应该弱化商业银行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但是国内的现实恰恰相反,理财业务沦为商业银行强化存贷业务的工具,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这点可以从商业银行热衷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中显现出来,短期理财产品本是为了向有短期资金头寸的个人和机构提供保值增值的理财渠道,同时增强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和流动性安排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商业银行却靠该类产品来争抢资金,提高存款以压低存贷比,理财变为变相揽储。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全年 3 个月以下短期产品占总产品数量超过六成。银行大力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冲存款”的意图显而易见。
利率市场化政策破冰后,存贷业务以及理财产品的格局必将迎来巨大的变化。投资者在选择理财投资的产品时,无疑会面临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