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6月信贷反弹“假象” 企业喊渴票据卷土重来

钱秋君 刘飞 2012-7-13 20:56:00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刘飞 北京报道

    7月12日,央行发布《201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贷款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3亿元。其中,6月新增贷款9198亿元,较5月多增1266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博士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中长期贷款未见明显起色,反而是短期贷款有所上升,可见企业的信贷需求尚未出现明显回升。但随着央行降息以及项目审批的加快,相信未来信贷结构会有所优化。
    在贷款宏观调控下,企业喊渴之声频闻。“若不是资金紧张,加之回笼速度放缓,我们的一个重点项目马上就能操作。”浙江市某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某拿着一本厚厚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书向《华夏时报》记者直叹可惜。
    “今年整个信贷需求比往年显得都疲弱。不是企业不需要资金,而是监管层要求在产业、行业、区域转型过程中,银行要从过去的一些产业、行业、区域退出,进入一些新行业新领域。”一家国有银行负责人坦言,但问题是进入新领域需要时间,考量风险。但面对银行不良率上升,各家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对于风险稍微偏高的项目,原则是能不碰就不碰。
    “银行向来是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记者采访的多位小企业主观点出奇的一致。
    一面是需要资金的企业,一面是警惕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银行陷入放贷难的困境。这又对货币政策提出了哪些要求?
企业资金现状
    “这个高科技项目已经谈了好几年,刚签署了合同,企业却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陈某告诉记者。
    这并不是个案。“资金紧张,没钱周转、还款,只能出售厂房。”浙江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说,“之前接到的订单,只能转手给其他合作工厂。”该负责人坦言。
    “大环境在下行,从今年初开始,企业的融资成本逐步提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些项目必须往后放。”上述企业负责人陈某告诉记者。而所谓“大环境在下行”,实体经济的数据是为印证。
    7月13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6%,为三年来最低增幅。第一季度GDP同比增幅为8.1%。
    国土资源部5月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建设用地供应11.44万公顷,同比增长33.6%,但工矿仓储和房地产用地分别占31.2%、23.6%,占比均有所下降。工矿仓储用地的下滑,显示企业的有效投资需求在下滑。
    同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创7个月低点,其中小型企业PMI为47.2%,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一个影响是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以5月为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909亿元,同比下降5.3%,连续2个月下降,且降幅明显扩大,高出4月3.1个百分点。另一个影响是,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资金链吃紧。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案例,并不鲜见。
    “我认为这样的状况撑一两个月还可以,但如果一撑就要半年甚至一年,这就属于不正常了。”福建一企业主王国华(化名)表示。
银行信贷平衡术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终端需求回升,央行于6月7日、7月5日降息。
    但问题是,面对央行两次连续降息,银行在存款利率方面竞争明显,其中存款利率出现了普遍上浮。而贷款利率并未出现明显的竞争效果,对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受惠有限。
    “一个原因在于,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已经显现,资产质量出现拐点将难以避免。”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以该行为例,今年以来该行不良贷款反弹完全超出此前预期,前5个月的不良规模已经达到了全年的目标,而该总行已经严令要求确保信贷投放的质量和安全。
    不良率上升也并非一家银行个案。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率上升苗头已经显现,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一季度,不良余额分别较上季度增加4.9%(201亿元)和2.4%(103亿元)。
    “考虑不良率风险,现在总行信贷审批标准更加严格,有些抵押不足、没有担保或者风险稍高的项目,从总行到分行都宁愿不碰。即便能通过审批的项目,贷款利率至少上浮20%,有的甚至40%—50%。”上述人士坦言。
    如此一来,严格审批条件让很多企业主被拒之在银行门外,即便符合条件的企业主,高昂的信贷融资成本,也让他们思量再三。从表面来看,企业对贷款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即为能够满足政策同时亦满足当前银行贷款条件和偏好的贷款需求。
    “此时,在贷款投放受限制的情况下,银行想保住规模,票据再次发挥重要作用。”某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7月12日央行公布《201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票据融资共增加7642亿元。对比的是,在2011年全年票据融资增量仅为112亿元,不及全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新增7.47万亿元的零头。
    一下子,票据融资再次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某种程度上,票据融资“折射”出市场信贷需求的状况。通常情况下,银行会自我调节信贷额度,当信贷规模偏紧且需求旺盛时,银行压缩票据业务;反之,银行趋向释放票据业务拉动信贷增长。
    此时,看似银行信贷需求不足,实则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并未减少,这种矛盾正在频繁上演。
政策选择
    当企业资金需求,尤其是中长期贷款需求迟迟无法得到提升,如何使用货币政策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成为当今决策者面对的头等问题。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从贷款结构来看,以6月份为例,其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的比例再次上升,中长期贷款占比由上月的34%降至30.75%,说明金融部门对“稳增长”项目支持力度增加的效果尚未充分发挥。
    此时央行选择之中,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还是扩大资金的需求?事实上,在记者采访中的观点是刺激需求和加大信贷并非悖论。
    “降息所引导的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并不仅仅在于0.25或0.31个百分点,其释放更大的信号在于利率的下行空间。”某城商行资金处人士表示,非对称降息,甚至更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在于把贷款利率的定价权还给市场,远非银行贷款资金层面,债权市场,甚至民间借款等影子银行的利率都进一步下行,使得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下降。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徐奕晗,认为当流动性堆积在银行体系无法有效注入实体经济中时,降息尤为重要,且空间较大。
    微调政策已然吹响了集结号。7月5日,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距离6月7日降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时间点上看,距上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亦不到2个月的时间,调整之密集可见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决心。
    “相对于当前经济形势,降息比降准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额为2.87万亿元,相对于贷款增加额9198亿元来说,流动性很充裕。”赵庆明表示,尽管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让人眼花缭乱,但目前看不出有降准的迫切性。
    光大银行首席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的观点略有不同,预计8月初会出现降准窗口,但不排除意外提前发生,20%的存准率有下行空间。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上述专家们一致认为,年内还有1-2次降息空间,且不排除通过降息是降低融资成本,降准是增加流动性,同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