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自助式美利坚
任孟山
2012-10-24 19:31:00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任孟山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是个自助式国家。
去便利店或者小型超市买完东西,结账时你会发现柜台前没有人,大家都在自助结账机前排队,自己扫描、自己装袋子、自己刷卡结账,然后走人。仅有的一两个店员,或者在上架新东西,或者站在一边闲看,有人叫他帮忙时才过去。如非退货或者办卡,一般没有什么人麻烦店员。大型超市有人给结账,但不少也还是提供自助结账机,你依然可以自己动手。
城内道路上的路边停车也是如此,不过更彻底,根本没人服务,你得自己在自助机那里交钱停车,然后将交费单据放在车内。不像北京,路边总是有人,紧盯着有没有人停车,一是指挥倒车,二是收费。这边也有人,不过跟这两项功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开罚单。管理员在几个街区来回逛,检查放在车内的交费单据,一旦发现停车时间超过了在自助机交钱购买的时间,立刻开单子。
在费城郊区,每个火车站点旁都有停车场,方便大家开车到火车站换乘而不是开车去城里上班,停车费很便宜,1美金可以停一天。不过,从来没有人服务。停车后到设在中间区域的机器前,向自己汽车对应的车位号码里投币即可。
每个火车站点有人值班,但只负责卖票,而且只有上午。有次在新泽西的某个火车站点,我把钱放进自助售票机后,票没出,钱也没出,想找工作人员解决,后来转了半天发现一个人也没有。来了两个来买票的美国小伙,问清情况后笑了,说:“周末怎么会有人?”我恍然大悟,当天是周六。他们告诉我,解决办法是到旁边的盒子取张单子填好,写明几号机器吞了我的钱,然后再写上我的住址,丢进一个信箱,火车站会寄支票给我。
距离我住的公寓两条街区,住着一对已经移民美国15年左右的中国人。有一天,他们说买了新房子,离我们家很近,邀请我去看看。后来凑巧,就去了他们的新房。结果,我一进屋吓了一跳,满屋子都是修房子的设备,从小螺丝到大电锯,五花八门。两口子带着两个十多岁的女孩子,戴着口罩和手套,在热火朝天地揭墙皮。我开始差点没认出来,以为走错了地方。男主人看我惊诧,摘下口罩解释说,在美国这很正常,很多都是自己刷墙,而且,我家的工具不算多,除非你不愿意干,否则,什么样的工具都能买到,美国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动手。
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美国的人力太贵。不是没有人为此服务,而是很多人用不起。中国有那么多人请小时工,这里没有多少人请得起小时工。剪草、修花、扫树叶,都是自己干。如果剪草不及时,显得过于荒乱,可能会遭到邻居的投诉。这时候,我才理解,美国的电视广告,为什么整天卖剪草机、修树机。因为这些东西不是专门给环卫工人用的,而是很多家庭必备之物。
当然,从理念角度来讲,美国人本来就提倡自助,已经成为其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可能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的故事:孩子摔倒后,中国家长的一般做法是,条件反射般马上将其扶起,并紧忙看是否摔坏了什么地方;美国家长的做法是,不去扶,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然后表扬孩子勇敢。小孩的自助性就这样一点点被培养了出来。
家庭如此,学校也是如此。在学校里,极少有老师给小朋友分发零食,而是摆在那里,让小朋友自己去挑。孩子去上学,没有家长帮忙拿书包,一律是小朋友自己背。美国的这种自助教育理念,贯穿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加以支持。比如,有的美国大学生会中断学业,到非洲或者中国的偏远地方做一年志愿者,然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业。对此,学校程序简单,不会有什么障碍。
从小到大的自助教育和实践,使得美国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动手能力都很强。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把教育和实际结合起来,去除教育中的矫揉造作。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教育理念和实践影响都非常大,可以讲迄今无人出其右。当年由于殖民地时期流传下来的欧式教育日渐刻板,造成美国学校死气沉沉。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
胡适作为杜威的弟子,当年在大陆极力宣扬过这些教育观,直到后来抵达台湾依然如此。古代中国人也讲自助,比如“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天助自助者”恐怕应该是不少国人的人生信条。但是,在中国的现代生活中,好像体现得不够,在教育理念中体现得更为不够。反倒是,“在家靠父母,出门还是靠父母”语境下的依赖和啃老非常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