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财富管家扫描

唐玮 2012-11-7 23:37:00
    本报记者 唐玮 北京报道
    此次党中央金融系统共选举产生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42名,阵容颇为强大,“一行三会”的“当家人”: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皆获选。除此之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五大国有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的董事长也在其中。
    十六大时,金融界的代表是35名,十七大为40名。此次人数增加的比例不明显,但金融界的代表中,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依旧,代表职务却已改变。
    金融机构高层调整近年十分频繁,在连续出席三届党代会的代表中,身份都发生了些许变化:如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元在十七大时的身份是“国家开发银行行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在当选为十六大代表时,身份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十六大时为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十七大时身份已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十八大时又成为了银监会主席;而十七大时在央行系统当选党代表的项俊波,出席十七大时,身份已经是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而在十八大时的身份是保监会主席……
    身份迅速更迭的背后是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日新月异。从数据上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13.13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54.8万亿元,在10年间增长了3.17倍;外汇储备余额从2002年的28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1811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10倍多;证券市场筹资金额从2002年的961.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780亿元,10年间市场的筹资能力增长约7倍;全国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从2002年的30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亿元,10年间增长了4倍多……毫无疑问,中国金融领域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
    “脱胎换骨”
    “脱胎换骨”源自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
    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金融系统积累了很多风险,不良资产居高不下,银行被认为是“技术上已经破产”。
    如今斗转星移,改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1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25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62%。2012年进入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银行榜单的银行数量,已从2003年的15家跃升到104家,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前十名。
    深刻的变革也让“幸运”的银行家们愈加稳健。
    至2010年7月,农行成功实现A H股同步上市。至此,5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胜利完成。多位银行界“大佬”因为率领这5家国有大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而迅速赢得国内外的一致尊重。
    而原交行董事长蒋超良因娴熟的改革经验,调任国开行副董事长兼行长,在国开行股份制改造中承担重任,而后于2011年11月出任农行董事长。
    从普通柜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沉浸在工行发展中的姜建清,奋战了八年,终于带着“超级航母”级的工行上市,成为2006年的一大景观。他也于2012年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另一位“三届元老”、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掌舵人楼继伟也表示看好银行业。他认为,目前四大行股价没有真实反映其实际经营业绩,“汇金公司在二级市场进行自主增持,正是基于我们对四大行长期成长价值的信心。”自2008年9月以来,汇金公司对四大行进行了多次增持。
    成就显而易见,而著名的“三届元老”周小川却提醒说,目前金融体系的问题也很明显。他因灵活而果断的货币调控,被《欧洲货币》评为2011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
    周小川在《金融发展简史》的序言中提到,要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继续深入推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推进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稳健发展。
    金融监管待改
    而这“深化改革”的其中一项,就是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此前即表示,随着竞争国际化和混业经营的发展,中国应改革金融监管体系,走统一监管之路。
    在2002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加强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之后,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成立,专门行使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权。自此,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三个监管部门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体制得以完成框架构建。近10年来,在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三大金融行业走上了规范、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由其共同形成的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完善和加快发展。
    尽管中国依然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但实业金融化、金融混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实业企业、地方政府都已开始介入金融混业或产融结合,金融创新在不同领域交叉。
    利率市场化“渐进”
    而银行家们所关心的议题自然少不了利率市场化。这把双刃剑,既会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如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等,也会为银行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推动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自主权、促进金融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及优化客户结构等。
    十八大代表、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认为,利率市场化和一系列国际金融监管的变化,对于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会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转型和分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的竞争机制不一样,内部定价机制不一样,这会迫使这些银行转型。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于软约束的金融机构或‘病号型’、‘重病型’机构,暂时还不能给予过大的定价权,否则还是缺乏自我约束,会出现高息揽储等问题。”周小川强调说,还要有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这也许无法一步到位,但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整体推进,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其他一系列上、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定价权也应同时交由市场决定。
    而央行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新加了“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内容,因为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将倒逼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