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作为新当选的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可谓十年磨一剑。
自1988年就职日本野村证券开始她的证券业生涯至今,宋丽萍在20多年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历次重要改革。2002年5月,证监会中层有过一次“快速”的大规模人事调整,时任机构监管部主任的宋丽萍被派驻深交所任常务副总经理,不久后,接任张育军出任深交所总经理,这一待,就是十年。
作为内地证券交易所首位女总经理,宋丽萍以聪慧干练、行事果敢闻名。任职深交所十年间,她参与并推动了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2009年10月,创业板正式启动。由此,深交所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架构基本确立。
在很多证券业界人士看来,创业板的推出让宋丽萍在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选举时加分颇多。宋丽萍已担任局级干部长达十年,站在新的起点,她的下一个十年更让人期待。
市场改革先锋
作为深交所总经理的局级干部,宋丽萍早年有过赴日、美留学经历,曾任职于联办,参与创办《证券市场周刊》,1992年参与筹建证监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她执掌深交所期间,深交所的各项业务开展以灵活著称,尤其是创业板历经10年筹备终于出鞘,这一方面得益于留学日、美获得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专业视野;另一方面得益于其泼辣、敢说敢为的性格。
例如,在管理层几乎异口同声地声称股市大跌与新股大跃进无关之际,宋丽萍今年8月公开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把IPO上市作为进入资本市场的惟一选择,或最好的选择,一条路走到黑。”
而针对近期股市连创新低与资本市场系列改革措施频繁出台之间存在的争议,宋丽萍更是直言,不改革,资本市场无法承担起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她强调,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个过程,引起一些争议是正常的,关键要不回避、不懈怠,积极应对,义无反顾往前走。
“不改革,资本市场就没有出路,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宋丽萍称。
在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两天后的11月17日,宋丽萍出席“2012财新峰会”时强调:“在市场建设的实践当中,要顺利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必须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认可,也需要相关领域改革的配套和支持。”
她表示,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对于发展资本市场,宋丽萍强调,监管机构不能习惯唱主角,行政机构不能继续做价值判断和背书,而是要把更多的决策权还给市场,各市场主体要归位尽责。
在她看来,国内金融资源还十分宝贵,不能错配,更不能浪费,要切实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合理的价格机制形成就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创新机制问题是发展的问题。资本市场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市场自身的服务能力还不够。
多层次发展资本市场
对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场外市场的建设,宋丽萍时有精彩观点发布。
在她看来,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并非简单的数量扩张,必须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丰富市场的层次结构。“经济社会的转型催生了大量全新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改变过于单一的市场产品结构,在发行上要公募与私募并重,交易上场内场外兼顾,股票、期货、债券协调发展。”
宋丽萍强调,场外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资本市场进入空间,不同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平台。
她认为,场外市场发展,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不会像有些市场人士所担心的那样“分流”交易所市场资金,而是会与交易所市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多个方面对交易所市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在整体上提升直接融资市场对金融资源的动员能力和配置效率。
此外,场外市场可以为企业的公司整体治理水平提高,提供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基础平台。
宋丽萍表示,场外市场发展,需要企业理念及时转变,利用资本市场的策略适时调整。从近期调研掌握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对于如何用好场外市场这个新平台,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预期。在VC和PE的股权投资活动中,大家也把精力过度地集中在了IPO这个单一目标上。出现这种局面,在短期内是正常的,但需要去引导。
她强调,三类企业比较适合进入场外市场,一是处在成长早期阶段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大,难以被交易所市场的投资者认可和接受,适合进入场外市场;二是那些自己认为没有必要,也不愿意采用相对较高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标准的企业,可以选择场外市场;三是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特点难以支持一个交投活跃的市场,或者企业对股份的市场流动性没有特别的偏好,这类企业尽管各方面条件较好,甚至规模很大,也适合选择场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