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211212058116.jpg

汇丰割爱平安隐情

蓝姝 肖君秀 2012-11-21 22:39:00

    本报记者 蓝姝 肖君秀 香港、广州、深圳报道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1号楼门前车水马龙。
    近日,矗立于此的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里,进出多了一些特别的访客,他们为一宗大生意而来——正在进行业务瘦身的汇丰准备出售其持有15.6%、市值高达735亿港元的中国平安H股。
    接盘者名单中“绯闻”主角直指泰国正大集团,目前当事三方均站出来就此事公告,承认此项意向交易。
    11月20日,泰国正大集团确认正在洽购平安股份。汇丰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汇丰”)公告称正有潜在客户询问股权事宜,而中国平安(下称“平安”)亦表示将密切关注相关进展事宜。
    受此消息影响,中国平安A股11月19日盘中暴跌超过6%,11月20日又大跌超过3%,其H股两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公司管理经营一切正常,平安将继续保持创新的综合金融优势。”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作为在中国金融领域投资额最大的战略投资者,汇丰在中国金融领域的初始投资逼近300亿港元,而平安这笔加权投资成本为140亿港元、预计收益超过四倍的投资,是汇丰投资最早、历经时间最长、收益最为丰厚的一笔。对正在辗转探索的中国金融业来说,汇丰出售这宗预估市值高达735亿港元的巨额资产背后,事关中国第一家在中国金融改革旅途中探索“综合金融”金控模式的金融集团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毫无疑问,汇丰的退出以及新的大股东的出现,将给走在综合金融路上的平安带来新的考验。平安再次站在股东选择的路口,只是此次更多地是被动地推向了选择之路。
    十年“金婚”
    汇丰手中的15.6%的平安股权,有着与平安牵手十年的情缘。
    2002年,正是平安急需发展资金的关键时点。据一位当时亲历汇丰入股过程的平安内部人士回忆,汇丰对于投资平安的尽职调查非常严谨,“这群保守而绅士的英格兰人几乎把平安上下的每一片瓦都掀开看了。”当年10月,双方签署协议,汇丰以6亿美元现金(约50亿元人民币),认购平安增发的2.467亿股外资股份,约占10%股份,合2元/股。这是当时外资最大手笔的投资内地金融业项目。平安管理层上下亦对此充满了激情,签约仪式上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深情地表示:“这不是简单的资本融合,更是睿智与力量的拥抱,是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人文精神的结合。”
    2004年平安香港H股上市前夜,为保持10%的持股比例,汇丰又以12.97亿港元认购1.256亿股。随后2005年2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约合10.39亿美元,每股13.2港元)接手高盛与摩根士丹利手中平安股份,购入约6.14亿股,增持至19.9%外资持股上限,此后尽管因送配被稀释,但汇丰一直持股不动。
    尽管身居第一大股东之位,但十年来汇丰堪称平安身后不折不扣的默契支持者。除了派出3名非执行董事进入平安董事会外,汇丰扮演的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一直没有参与平安的日常经营管理。平安的控制权掌握在以马明哲为代表的管理层手里。
    这与马明哲的远见有关,据有关人士透露,汇丰入股平安时与平安高管另外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保持平安现有管理层的管理格局与权限。另一重因素就是汇丰投资平安的长远规划。从平安还是一个依靠保险业务吃饭的金融小字辈,到平安一步一步迈向保险、金融、投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综合金融”金控帝国,汇丰是一个幕后的高参与推动者。
    据平安内部人士透露,从平安最初的高管国际化,到业务构架梳理、发展战略、后援数据集中化处理,平安从汇丰身上借鉴和学习了很多东西。马明哲曾经在公司内外大力褒扬汇丰,“学习人家的经验、技术、人才培养。中国人并不笨,我们需要的是经验、时间和过程……”
    事实上,伴随着平安对外扩张式的并购,信托、证券、银行业务板块异军突起,尤其是刚刚收入旗下的平安银行2011年就贡献了近40%的利润,平安早已经不是早期投资者眼中的血统纯正的保险公司,而是一家模式特别的金融控股集团。
    深圳某金融业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金融危机以来,汇丰、花旗等屹立不倒的金控大集团给国际金融业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命题与思路,而平安“综合金融”是市场化道路中步伐最快者之一,这里面与汇丰作为国际金融舞台上翘楚级别的金融控股集团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谁来接手?
    汇丰已将出售中国平安股份摆上议程。
    相比以往的沉默,汇丰这次高调回应称,已与潜在买家就出售平安H股正式商讨。据接近汇丰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汇丰拟一次性全部沽售所持平安股份,由于总价数额巨大,肯定是场外交易进行。
    对于汇丰沽售平安所持股份,市场看法不一。
    “汇丰有自己的想法和战略性考虑,再加上平安短期盈利到顶。”香港大唐金融高级交易员刘国熙认为,虽然平安长期来看仍有不错的增长空间,且在香港市场较其他保险股看好,但是汇丰收益颇丰、在行业低点时撤出亦合情合理。而接近平安高管的人士认为,汇丰由于欧债危机导致的财务危机,出售平安是其退出亚太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并非针对平安。
    2008年金融危机后,汇丰开始出售资产收缩业务,以保持充足的现金流过冬。2009年汇丰出售了旗下汇丰保险经纪公司,后来陆续出售包括新加坡、墨西哥、中国香港等地保险业务,总计规模预计高达360亿美元。不过,据投行测算,汇丰核心资本充足率2013年将超过10%。
    汇丰表示已经与包括泰国正大集团、中投公司、光大控股等多位意向买家有过接触。其中最大可能的“绯闻”对象是泰籍华人谢国民的正大集团。正大集团是泰国农产品巨头,核心业务是农牧业、食品业、零售业,此外涉及包括金融、地产、传媒等等热门投资,其在全球拥有20万员工。
    正大与平安早已发生的渊源也让市场充满想象空间。在今年5月平安减持三大员工持股平台公司的股份操作中,接手江南实业38%股权的正是正大集团旗下负责产业投资的公司。
    上述接近汇丰人士则表示正大集团只是潜在买家之一,可能性较大,但由于诸多细节问题,达成最终协议尚需磋商。另一金融市场人士认为,同样有着金控血统的中投以及光大控股等诸多意向买家则更有着“业务协同发展”的想象空间。对一些意兴阑珊走在金融控股道路上的国字号而言,平安有相当的分量与吸引力。
    无论是谁入场接盘,还会像汇丰一样甘心财务投资的角色吗?这一重大变局是否会影响平安未来的经营?中银国际保险业研究员孙鹏、袁琳认为,不会对中国平安的基本面产生较大影响,但可能会导致市场情绪对股价的压制。
    此消息传出的随后两天,11月19日、20日平安股价的剧烈波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汇丰退出之后平安会何去何从?有各种风险的担心,所以先卖了再说。”一机构投资者对本报记者表示。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业研究员则表示,一些机构利用了此消息,疯狂做空牟利。
    平安新考
    汇丰终将与平安分手,这意味着平安曾经借用外脑国际化的思路,在充分吸收之后回到了本土国际化的道路上来。对以马明哲为代表的平安管理层而言,则面临着变局形势下的新考验。
    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蛇口成长起来的中国平安,创新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这其中也包括汇丰先进的综合金融学习和借鉴。平安当时引进汇丰除了解决融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学习汇丰,复制汇丰。
    马明哲在公司内外大力宣扬汇丰先进的国际化管理理念和经验,并在给汇丰集团主席写信时表示:“汇丰参股平安,我觉得学到了几样东西:第一,服务标准及绝对的执行……第二,做公司要永远讲究效率。”
    引进汇丰后,平安创新式复制了汇丰综合金融管理架构和经营,包括经营模式、治理结构等。如平安位于上海张江的后援中心,就是吸收汇丰的经验而来。不过,在国际化道路上投资富通失败之后,近两年来平安更多地转向了本土化,不但多名外脑高管引退,本土少帅级高管推到前台,其投资和经营重心也放到了国内。
    如今汇丰退出第一大股东,意味着汇丰创新基因输入终止,是否会对平安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影响?
    “换新的股东进场,说不定更好。”对于市场的诸多担忧导致股价下行,上述保险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汇丰好的经验平安已吸取得差不多,新东家入场或能带来新的资源;此外,平安与汇丰现在更多的是同业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汇丰目前四处出售保险资产收缩业务拟专心做银行业务,其在中国大城市均有网点,而平安保险收购深发展并更名为平安银行,也图谋做大做强银行业务,两者经营难免造成竞争关系。
    上述接近平安高管人士却认为,平安自出生之日起就具有创新基因,善于学习一直是平安的优势,已形成平安的固有文化。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平安不断地成长,平安需要寻找新的“榜样力量”,“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股东。”
    一直以来,平安的管理层都认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股东与公司长期发展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如果协调不好,公司的发展就会受限制。过往平安从招商局等国有大股东中挣脱出来,分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新世纪后又引进了汇丰入场,此后平安又完成了A H股上市,从而彻底解决了融资发展瓶颈。
    事实上,无论引进哪家大资本,平安管理层都牢牢地控制着平安,掌握平安命运的主动权。从目前治理结构来看,董事会的“要位”基本都被平安创始人和“接班人”掌管,如创始人马明哲、孙建一分别为董事长和副董事长,而平安培养的本土少帅、被外界称为“接班人”的任汇川、姚波、顾敏成为董事成员。
    “平安表面上股份结构非常分散,但实际上员工持股再加上国有股东的股份,其角力已远远超过汇丰。”上述保险研究员对记者分析认为,即使新人入场平安,这种强有力的管理层控制亦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