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银行理财收益率“翘尾”
尹珺
2013-1-5 00:52:00
本报记者 尹珺 北京报道
一年一度的银行“年终大考”近在咫尺,各家银行也在铆足劲进行最后冲刺。
作为银行“揽储利器”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直线上升。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在售的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并不在少数,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大资金客户,投资门槛基本上在20万元以上。
许多投资者都选择趁着2012年末这波“翘尾”行情锁定高收益。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并不等于最终收益,在挑选产品时要看它的投资方向是否明确,不要盲目迷信高收益。
选择理财产品
资金投向要看清楚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年)》中提到:在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背后的潜在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银行家的关注。
调查显示,50.9%的银行家认为理财产品形成的大量表外资产,可能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稳定性带来影响;75.2%的银行家对理财产品同质化、价格恶性竞争表示担忧,希望监管层面能加以引导。
银行家担忧的问题正是现在理财产品乱象的折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存款获得信贷空间,在2012年末大量发行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甚至有的银行不计成本地展开“价格战”,抬高收益率争夺客户。
某国有银行理财部门的业务人员刘辉(化名)告诉记者:“个别小银行2012年末通过发行一些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如果仔细看它的产品说明书,与同期其他银行的同类产品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收益率却高出很多。这样的产品风险是很大的。”
据刘辉透露,如果理财资金在进行投资后,到期无法达到银行许诺给投资者的高收益时,银行内部就会通过其他资金或盈利来填补缺口。
要想实现高收益,理财资金只能用于购买信托、贷款等高风险资产,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最后能否实现到期收益,关键还是要看贷款项目的情况如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伯英建议:“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回升,主要跟各家银行年底揽储有关。建议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投向债券或货币市场比较稳健的理财产品。在选择产品时主要看它的投资方向是否明确,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结构性产品惹眼
别被预期高收益率蒙骗
结构性产品素来以“高收益”吸引眼球。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某外资行在售的这类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甚至达到25%。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结构性产品的设计一般较为复杂,投资者在购买前一定要对挂钩标的的走势和取得最高收益的条件有一定了解。
王伯英还提醒投资者:“有的结构性产品达到最高收益率的条件设计比较苛刻,要取得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是非保本的结构性产品,投资者可能还要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中外资银行发行的机构性产品,挂钩标的主要是汇率、股票、贵金属和大宗商品价格。产品设计不同,取得最高收益的条件也不尽相同。
以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为例,就算金价上涨,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也未必会取得最高收益。例如某银行已经到期的一款挂钩黄金的结构性产品,产品运行期间正值国际金价大涨之时,但这款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仅为0.36%。
这款产品的说明书规定:如果观察期内,黄金最终价格曾经大于或等于期初价格的140%,那么投资者只能获得0.36%的最低收益。虽然金价大幅上涨,但是由于涨幅超过了产品设定的区间,最后只能获得最低收益。
其实不管是对金价、大宗商品,还是股票、汇率的走势,投资者都不可能准确预测,所以在选择产品时,投资者可以关注产品的设计结构来规避风险。
普益财富研究员魏可建议:“预期黄金市场大涨的投资者就应该直接投资黄金市场,而不是投资结构性产品。但是如果投资者预期市场会上涨,但是幅度不大,同时又不想承担任何下跌风险,可以选择区间投资类的产品。”
产品说明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获得收益的条件。投资者应该仔细看清楚在哪些情况下自己的投资会取得最高收益,尽可能选择获得最高收益的区间设计较宽泛的产品。
王伯英还提醒投资者:“大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都是设定了最低收益,属于保本浮动型产品。但有些产品是不保本的,如果出现亏损的话,损失是非常大的。”所以,投资者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保本或部分保本的结构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