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体验美国的捐赠文化

任孟山 2013-2-20 23:33:00
    岁末年初,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宣布捐赠3.5亿美元给自己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他是该校1964年的毕业生,自他1965年读研究生期间给母校捐赠5美元开始,其捐赠额累计超过11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向同一所高校捐赠最多的人。
    超级富翁的捐赠,总会被媒体高度关注,也会被世人津津乐道,一是由于捐赠数额巨大,二是因为捐赠者本人足够著名。正如布隆伯格,这位彭博社的创始人和纽约市市长,有着不俗的传奇经历和现世精彩。迄今为止依然每年只拿1美元象征性工资,要不是美国法律有规定,他只能干三届市长,估计市民会让他永世担当。你想,这样的好市长哪儿找去?只干活,不拿钱。
    但是,大家不要被富翁的捐赠新闻所误导,以为美国的钱都是富翁捐的。其实,在美国的捐赠之中,真正的主角是普通民众而非富翁。美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捐赠中,80%是个人捐赠,其中70%以上是普通人。而且,如果按捐赠额与收入的比例计算,穷人比富人更慷慨。美国的家庭收入分为五个等级,根据2007年数据,低收入家庭捐出了4.3%的收入,接下来的三个中间收入家庭分别捐出了2.5%、2.7%和2.0%,最富有家庭捐出的是2.1%的收入。
    由此可见,捐赠并非都是由于卡耐基所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而是因为捐赠在美国是一种社会习俗和社会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草根性质。
    我来到美国后,第一次体验到美国的捐赠文化,是在考取当地驾照缴费时,上面写着你是否愿意捐赠1美元给残疾人。要知道,这个数字比例不低,因为我考下驾照的全部缴纳费用是18.75美元。在提示捐钱的表格上,同时提醒你是否愿意成为人体器官捐赠者。有朋友告诉我,如果你愿意认捐,一旦被宣告不治,医院可以无需等待家属许可就能进行器官移植。
    我搬到费城西郊纳伯斯小镇之后,陆续收到了当地消防站、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等各类组织的募捐信。红十字会的募捐信还好理解,但是消防部门的募捐信,我看了半天才明白。因为在我的经验中,消防部门属于政府全额拨款单位,怎么能向居民募捐呢?
    看完好几页之后才明白,这里的消防站跟国内的性质不完全一样,它竟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民间自救组织的色彩,有政府资金支持,但是民间捐款占有重要地位。募捐信上有清楚的图示,标明全年接警的次数、派出车辆的数量、今年的支出与收入数额,以及近年来来自社区捐款数额的变化。最后写明,消防站是纳伯斯镇的重要组织,为了它的有效运行,你最好捐点钱。我后来查资料进一步了解,各州制度不一样,总体而言,消防局是一个与警察局并列的公共机构,但是不拒绝接受捐赠,或者说很多都积极募捐。
    再后来,带孩子去镇上的图书馆,那里也有在国内看不到的募捐方式。图书馆里有story time,给孩子讲完故事之后,讲故事的人(有时候是馆员,有时候是志愿者)向孩子展示一些可以涂写的卡片,1美元1张。你如果要,就算是捐赠;你不要,也无所谓。当然,带孩子去听故事是免费的;借书、借光盘都是免费的。而且,无论你借多少书或光盘,都可以,没有数量限制。想到我作为教员在学校图书馆也就只能借20本书,心里有些惊诧。
    看来,美国社会每年庞大的捐赠额,跟上述无处不在的捐赠细节或者募捐方式密不可分,它是渗透到美国日常生活的常态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夸张地讲,捐赠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且与社区相关、与教会相关、与理念相关。数据显示,12%的捐赠者是想让社区变得更美好,信教者年均捐款4倍于非信教者。同时,美国人觉得很多都不是政府该做的事情,政府也做不好,不如捐赠给各种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加以操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