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个很好的年份,投资者有了赚钱的预期,股市已反弹至2363点,市场情绪明显感受到了热情,好事还不止这些,券商资管新政、公募基金投资范围拓宽、保险业也跟进,“大资管”时代已然来临。
“大资管”时代,这句既拗口又亲切的词语,真是应景,来的及时,或许是让投资者等得太久的缘故,以至于中国的投资者其实并没有多少“幸福感”,市场好了,跟着赚些钱,市场差了,基金、股票一样也玩不转,资产无论交给公募、私募或券商,得到的总是不尽如人意,投资者的选择性明显下降,信托和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自然在这两年风光尽显。
这样的好光景,在笔者看来,机构的兴趣与踊跃性要远远大于投资者本身,因为投资者并没有做好准备怎样来迎接“大资管”时代。
通俗地来说,大部分的投资者也是像机构投资者一样,分别买了基金、保险、信托、股票等,对于资产配置的概念和优越性,了解不是很多,当然有些高净值客户已经被第三方理财机构“教育”过,在资产配置中收获了许多。
笔者听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怎么定投了几年基金,不赚反而赔了,对于基金品种的选择以及波段技术手段掌握得不够,通常来说,买基金是不赚钱的。
投资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铁律: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资产配置的最高境界,听了这么多年,投资者终于有了尝试的机会。
其实,混业经营,之前的阻力是很大的,有意见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到这个阶段,怕乱了市场秩序,混业经营潜藏很大的风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欧美市场的成熟经验也有喜有忧。
比如雷曼兄弟金融公司正是因为盲目地推行混业经营,后因 300 亿美元的周转资金,摧毁瓦解了,享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德国的商业银行,其业务在很大范围内经营证券业务、投资业务、信托业务甚至保险业务。
在混业经营带来的竞争格局下,各资管机构将如何应对,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贪婪”性的约束,雷曼的贪婪是过度纵容了金融衍生品的放大。
这样的观点似乎更顺应潮流,无论是银行的财富管理、券商的财富管理、基金的财富管理等都更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分类不同的资产管理。
粗略统计,券商、基金、保险、信托,“大资管”范畴下的几个子行业规模已经达到 26 万亿,已经占 GDP 的一半,但是这一数据仍与成熟市场相距甚远,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比例关系已经很高了。
投资者更应该在学习投资上多下点工夫,享受“大资管”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