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304191446435.jpg

“纸海归”沉没

李崇磊 陈琴 2013-4-19 15:39:00

近年来,留学热不断升温,连带的,海归求职的热度也不断攀升。有意思的是,有的海归在求职的道路上不断碰壁,有的却丝毫不费力,多家公司愿意伸出橄榄枝。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反差?

 


冷遇1:
短期镀金遇尴尬

   每当朋友问起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情况时,王扬都会倍感尴尬。在澳大利亚一所不知名大学商科读了两年后毕业回国,王扬进入了漫长的找工作阶段,在漫天撒网投了几十份简历后,一家北京企业打来电话,通知他面试。如约前往后,公司人事经理递给他一份笔试翻译题,没想到这个常规的测试结果显示,他的翻译得分还没国内毕业的学生高。用人单位据此婉拒了他。
   严艺留学英国Cardiff University,一年之后拿到人力资源硕士学位。去年7月回到北京,马不停蹄地开始找工作。但求职简历投出去60多份,严艺也没有找到让自己特别满意的职位。后来,他不得不调整预期,到一家私营企业担任人力资源经理。
   “我发现英国短期留学经历越来越不值钱了。”这是严艺的亲身体验。“在公司里,如果不是美国常青藤等名校毕业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自己是海归。”严艺说。

 


   据北京一些留学中介机构反馈的信息显示,有些短期留学,特别是出国一两年的,如在英伦三岛不知名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如果之前准备不充分,在国外学习时间又短,又没有相关职业的实习和工作经验,归国就业时会遇到较大困难。
   北京市爱子教育促进会的秘书长房源平说,有人把“速成海归”的留学生形象比喻为“留学沙拉”,在国外学习就像拌沙拉,外面涂了沙拉酱,里面的苹果还是苹果,黄瓜还是黄瓜,味道根本没进去。其实很多高素质海归根本不愁找工作,遭遇求职难的海归多数是自身能力不足,这样的学生很难得到市场认可。

 

 

冷遇2:
花钱买来“小聪明”

   3年前因为成绩差,张杰只考上了一般的大专院校。读了两年之后,父母决定送张杰出国拿个洋文凭。
   他在澳大利亚一所普通大学,如愿拿到了IT专业硕士。半年前回国找工作时,张杰投了几十份简历,可就是找不到一家接收单位。相反,他当年在国内某职业院校毕业的同学,已经混得如鱼得水。
   对比之下,张杰甚至想在递交简历时隐瞒自己在澳洲的留学经历。
   吴佳从小不爱学习,小学时就经常有学科不及格,到了初中,在班级成绩排名倒数。在银行工作的父母打他骂他都不见好转。读到高二眼看考不上大学,父母找到留学中介机构。在交完不菲的费用后,他来到了英国的一所语言学校,读了一年,进了一所不知名的三流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去年本科毕业后,父母希望他继续读硕士,可吴佳不愿意再读了,没和父母打招呼就直接回来了。
   靠着父母的关系,吴佳进了一家公司,可没过试用期就被辞退了,企业反映他专业不行,和人相处也有问题。“孩子自己不努力,出国留学也没有用处。”吴佳父母说起儿子时头痛不已。

 


   过去人们常说“海龟”(海归)变“海带”(海待),现在,人们又把“海带”改称为“海豚”了,意思为回来后就“囤积”在家。
   有不少家长当初选择送孩子出国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想不出其他办法,以为花钱把孩子送出去就万事大吉了。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又不肯努力,很难进入国外的好学校。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中介的诱导,多数只是进入了所谓国际学校甚至“野鸡”大学。几年之后,孩子花完父母的上百万元巨款,拿到一张不入流学校的洋文凭甚至假文凭。出国时目标不明、心态不正,自然会影响未来的就业。不少留学生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后同样也找不到。

 

 


冷遇3:
期望太高有落差

   “说实话,留学之前没想过现在一个月只能拿到2000元人民币,这还没我在美国留学时假期一个星期打工的收入多。”章红无奈地说。这位2011年毕业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小海归,在北京一家合资公司从事售后服务工作。“真倒霉啊,几年留学的艰苦努力眼看就到收获期了,偏偏遇上了金融危机。”
   章红原本打算毕业后在美国找个工作,进入跨国公司做中国区业务,积累些经验之后再回国发展。没想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这一计划。迫于无奈,她只得回国发展,但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场面,让她不知所措。连续参加多场大型招聘会后,章红不得不降低标准,接受了目前这家企业的聘约,月薪2000元。尽管心理落差大,和那些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比较起来,章红心里已经平衡了。

 


   花了家里上百万,似乎不找个像样的工作说不过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怀有这一心态的留学生不在少数。因就业期望值高造成的海归就业难,最近几年越来越突出。
   据北京部分留学中介机构的抽样调查显示,与内地高校生相比,海归就业流动性过高,长则一两年短则两三个月。有的海归进公司一个月,觉得自己只做些端茶倒水的事,价值得不到体现,于是火速炒了老板鱿鱼,走时连招呼也不打,气得有些公司老板发誓再也不招海归了。
   “海归找工作,一定要放下身价,千万不要把留学花费当做马上要收回的投资,否则就业时眼光就很难长远,也错失成长的机会。”房源平表示,现在不少海归找工作期望值过高,除体现在薪酬待遇要求高外,也表现在流动性高的方面。

 

 

 


HR:我们喜欢纯粹

   回国就业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招聘留学生也越来越普遍了,这是自2008年之后,北京和上海一些公司逐渐形成的共识。
   据教育部统计,2008—2011年,留学回国人数总和约50万人,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海归中,不乏学历高、能力强的行业精英,但更多的是普通从业者,普遍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从行业上看,金融业最吸引留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1%。
   不难预测,今后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会更多,那些聘用留学生的企业的看法和要求,值得留学生或者有留学打算的人重视。

 

语言优势  国际视野

   “2008年前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留学生的简历,当时还是比较新鲜的。”北京一家报社采编部门负责人回忆道,“我们也很感兴趣,因此在招聘时,除了专业要求,也看重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知识结构,希望给我们带来一些新东西。”在他看来,留学生一般有1-2年的适应期,来适应国内环境和工作,这期间的离职率达到50%,之后留下来的人员很稳定,“整体来说,我们很欢迎高素质的留学生!”
   还有一些企业对留学生的专业没有太高要求,反而更重视其语言方面的优势,如一些电视台、文化企业等。
   北京一家公关公司人士直言,现在用人单位很实际,以前会招聘研究生、留学生来显示公司实力,现在则一视同仁,没有工作经验、能力不强的留学生工资并不高。但他认为很多留学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心态也比以前要好。
   在采访中,企业对留学生的整体看法是视野比较开阔,国际化背景对工作会有帮助,但在工作中,对自身的定位和能力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毕竟个人职业发展靠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和留学经历。
   对于当前留学大潮中一些出国只为镀金的人,企业并不看好,“企业HR有‘火眼金睛’,能够分辨出这类人,这样做其实是耽误自己。”一位资深企业HR还建议,留学生如果在一线城市发展不如意,可以考虑二线城市,找工作时不要太局限于专业。

 


金融机构伸橄榄枝

   对于“精品”海归,用人单位很愿意伸出橄榄枝。国内不少金融机构就趁着金融危机,加大了录取精品海归的比例,招募力度很大,而且待遇很好。
   在金融业,什么样的海归受青睐?大致说来,从内地出国,在欧美结束留学生涯后选择在当地工作,进入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等金融机构任职,做到部门经理级别,平均在欧美居留时间在8至10年,业内认可经验比较丰富的海外留学专业人士。在日渐增多的海归群体中,能达标的,确实是难得的“精品”。
   “高学历、能力强的海归,当然有机会获得优厚待遇。”某大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工作经验和能力是选择留学生尤其是高端海归人士的首选,如在华尔街的工作经验等。因为这些人回国前已经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适应能力强,在公司的发展也比较稳定。对于一般留学生,他直言与一般员工的要求一样,没有特殊之处。

 

 


海归给他们带来的烦恼

某供应电信软硬件设备及服务的外企
   公司从成立时就开始聘用留学生了,我们看重留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外语能力也占到一定分量。留学生就业的最大问题是自身期望值过高,进入公司之初不能安心工作,离职率高。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聘请的留学生有的专业能力不错,外语沟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如国内员工。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比较意外。

 

 

海归给他们带来的烦恼

上海一家从事医药研发、销售的企业
   公司从2004年便开始聘用留学生,最初聘用的留学生较少,基本从事医药研发工作,技术强,给公司带来不少惊喜,待遇自然好。2008年之后,留学生增加了,但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留学生不仅专业方面没有优势,有些甚至连外语都说不流利。这批留学生的淘汰率较高。总体而言,公司高薪聘请的研发方面的留学生,实力强,各方面素质比较高,也能很快融入团体。对于这部分人,公司觉得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