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5月10日,央行同时发布了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29亿元,同比多增1111亿元,增幅16.3%,但相较3月的1.06万亿少了2700亿元,环比大降25.2%,新增信贷明显回落。同时,4月外币贷款增加136亿美元,相较2012年4月的15亿美元,同比大增806.67%。
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4月第一周,高达1.7万亿人民币的存款从四大行体系流失,尽管从第二周开始银行加大了揽存力度,但到上月末,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2450亿元,低于3月份新增贷款3310亿元。
事实上,在规模、资本和风险的多重约束下,银行将不得不通过对信贷投向的把握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4月新增信贷回落
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4月末,M2余额10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M1余额3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M0余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当月净投放现金147亿元。
4月新增贷款792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0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11亿元。同时,4月份外币贷款大幅增长,当月新增13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8倍。
全球发达经济体国家的货币政策“宽松”当道,对比我国货币政策依然趋于中性。从信贷投放上看,《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2013年多家上市银行对于新增贷款的指导思想是:稳中有增,契合监管层“信贷不会明显放缓”的表态。同时银行也普遍着眼于信贷结构的调整。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风控人士坦言,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政策风险恐怕仍将是2013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银行主动调整结构、投向的同时,政府是否坚定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导向和资产质量。
以建行为例,将按照相关规定,满足季度、月度间的信贷投放节奏要求,并争取做到月度各旬之间信贷投放的均衡,投向结构也要进一步优化。
对于把握银行新增信贷的节奏,监管层的观点是:2012年信贷不会明显放缓。在最新一期的《中国金融》杂志中,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称,现阶段,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短期内,银行信贷增速不会明显放缓。
事实上,从2012年以来,央行逐渐淡化信贷目标,着重利用窗口指导以及差额存款准备金,实行动态调整投放额度和进度。“受制于监管新规以及资本金压力,对于信贷额度增长,各家银行都持谨慎态度。”上述负责人坦言。
“稳中有增”是各家银行信贷投放的态度:一方面是新增贷款量,另一方面是在信贷资金上支持的行业领域。
此前银监会在其召开的2013年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强调: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强化小微企业、“三农”金融服务,拓宽服务覆盖面,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持续深入推进支农服务“三大工程”;积极支持消费、产业升级、绿色环保和外贸等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城镇化相关的建设投资将成为各家银行信贷的投放重点。以农行为例,支持城镇化就是该行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农行董事长蒋超良在该行2013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县域“三农”业务的投入,找准服务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金融服务,构建服务“三农”新模式。
在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股份制银行《2013年贷款审查要点及投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对于国务院提出的产能过剩行业,应谨慎放贷,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
同时规定贷款支持的领域则为:重点选择国家产业规划领域中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资源节约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细化贷款分类
盛松成在《中国金融》上撰文表示,按照2010年、2011年上市银行资本补充的来源推算,今年银行业需要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至1.1万亿元才能满足贷款增长对资本补充的需要。
但对于上述利润预期,市场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息差收入自然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另一种是,发展中间业务应该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利润的新增长点。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研究室主任刘煜辉此前就表示,发展中间业务的好处在于,商业银行可以不运用或者较少运用自身资产,仅以中间人或者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业务并收取费用。
根据一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计达到1541.47亿元,同比增24%,占营收比重20.9%。其中,除平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而大行的增幅相对较慢,在20%左右。
但高利润背后令人不安的是,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攀升。
分地区看,以民营经济、出口加工及国内外贸易为特色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停滞、资金链紧张、融资难,导致上述地区的贷款质量出现下降。以温州为例,3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额286.11亿元,比上月新增12.12亿元,比年初新增23.26亿元。
分行业看,大部分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钢贸、光伏、船舶等行业,信用风险还在向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风电、工程机械等行业扩散。
对此银监会预警,首要任务是提高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和资产质量真实性。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条线负责人坦言,按照监管要求,银行贷款通常采取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但不少银行已经细分至12-13级,不过其细分主要体现在正常、关注、次级类,可疑和损失类通常不做过细的划分。
事实上,由于贷款分类有一定的主观性,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利润取向,对相关贷款加以分类,而一些介于关注和次级之间的贷款,就成为利润调节的“灰色”地带。
从上述股份制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会议纪要上显示,要加强风险排查,严格贷后检查制度。对重点风险行业和地区要紧密跟踪督导,尽早识别、控制和化解风险。同时,进一步严格贷款分类标准,对于潜在高风险客户加强动态调整,客观及时地反映客户资产质量及其变动状况。此外,还须加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披露。
同时对存量不良贷款,要加大处置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序进行债务重组,积极盘活不良资产。积极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立与业务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