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看看高水平的“高收益忽悠”

尹珺 2013-5-15 16:29:00

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如果年化收益率超过5%就比较知足了。但《CM华夏理财》记者探访后发现,市场上有些理财产品宣传自己的收益率远远超过5%。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些产品是不是真的靠谱?让我们一探究竟。

 

 

结构性产品:高预期收益率

   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莫过于结构性产品了。在去年年末揽储压力最大的时候,某外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甚至打出了12%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银行的客户经理在推荐这类产品时,一般都会强调它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但是,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实际收益。如某股份制银行2月份到期的“中国指数基金表现联动(看跌)理财计划”,属于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10%,但最后的到期收益率仅为0.5%。
   结构性产品的挂钩标的包括黄金、外汇、股票等,最终收益与挂钩标的的走势息息相关,最高预期收益率只是最好情况下的收益,所以在选择此类产品时,要了解清楚挂钩标的的走势、取得最高收益的条件、是否保本等信息,不要被虚幻的预期最高收益忽悠。
   由于结构性产品设计复杂,购买前还要看清楚产品说明书,了解在哪些情况下投资会取得最高收益,并尽可能选择获得最高收益区间设计较宽泛的产品。另外,虽然大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都设定了最低收益,属于保本浮动型产品,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是保本的,如果是非保本的结构性产品,你可能就要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

 


银行代销产品:信任A投资B

   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除了上面提到的结构性产品,代销的第三方投资产品也大多以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
   投资人王岩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客户经理向他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并且拍着胸脯保证收益率能够达到20%。出于对客户经理的信任,王岩看也不看就签了合同。
   但是产品到期后,他发现100万的本金亏损了将近百分之五十,在翻出合同仔细看过后,王岩意识到,自己被客户经理忽悠了。产品的说明书上清楚写明,这是一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银行只是负责代销,投资股票的比例达90%以上,王岩只能自咽苦果。
   最近一段时间,银行代销产品巨亏的新闻频见报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买到的并非银行自营产品。方鑫汇财富产品研究部总经理林琼提醒投资者:“ 判断是银行自营产品还是代销产品,产品说明书的管理人一栏信息很重要。”如果是银行自营产品,管理人就是银行本身。如果是代销产品,管理人就不是银行而是其他金融机构。当然,如果是正规银行代销的产品,银行前期会进行筛选,GP一般都是比较正规的机构。

 


陆金所:它有多少好项目?

   投资起点1万元,一年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4%。这是中国平安旗下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陆金所”)发行的一款名为“稳盈-安e贷”的投资项目。“简单来说,陆金所就是一个P2P平台。它由平安集团提供支持,还有平安旗下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与其他P2P(人人贷)平台相比,它的收益率偏低一些,但是安全性较高。”投资P2P平台多年的资深投资者奕飞这样评价。
   《CM华夏理财》记者查询到,在陆金所的网站上,每个工作日固定的三个时段会发布新的投资项目,单笔投资起点为1万元,12个月期的项目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4%,24个月期和36个月期的项目为8.61%。想要投资这一项目,需要先在陆金所网站上完成身份注册,然后向网站账户中充值。
   虽然预期收益率可观,但是投资者能够了解到的项目信息却是少之又少。在没有成功投资一笔项目之前,投资者是无法从网站上了解到借款人的具体信息的,只能笼统知道借款金额、借款时间等信息。投资成功后,也仅可以看到借款人的名字、身份证号、借款用途等简单信息。
   对于风险防控,陆金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每个借款人都要到我们的担保门店去审核面签,符合条件的我们才会把钱借给他。并且平安集团旗下的担保公司会对本金、利息以及罚息进行全额担保,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保本保息,但是我们的投资项目风险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