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305152026446.jpg

“围剿”融资铜

钱秋君 2013-5-15 22:29:00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进入5月后,在上海从事铜材进出口贸易的梁老板愈发紧张不安起来。他的不安源于朋友传播的一条关于“某行暂停融资铜信用证业务以及相关质押业务,并对存量质押贷款重新审核”的消息。手中尚有几笔铜质押贷款的他,赶紧和熟人联系,希望问个究竟。
    不安的并非只有梁老板一人。如果该信息内容确凿的话,那么存放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仓库中上万吨铜材的所有者都将面临一场资金链保卫战。
    “不会空穴来风,难保过两个月监管机构不出通知,保税区里的融资铜实在是不少了。”在梁老板眼里,高桥保税区由于仓库已满,连停车场都拿来放铜的景象,时刻提醒他:银行可能随时叫停融资铜业务。
    据广发证券估计,中国高风险铜贸规模可能有500亿,一旦发生资金断链风险,银行业将面临增加数百亿不良贷款。换句话说,中国银行业可能存在规模庞大的坏账,而铜贸也许会成为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
融资铜隐匿百亿信贷危机
    银行态度谨慎的背后,是由于企业大举利用铜进行低成本贸易融资,而部分企业在质押过程中出现仓单信息失真、私自出仓乃至重复质押等违规行为,使银行发放的质押贷款面临的违约风险显著放大。
    所谓“融资铜”,中金公司给出的描述是,指(待融资企业)首先通过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美元信用证进口铜至中国,然后在国内市场销售,或注册保税库仓单并质押获得美元贷款(仓单融资),或进行再出口,最终目的都是获得国内愈发稀缺的人民币资金。
    由于近期铜价持续下跌,“融资铜的贸易商资金链出现断裂风险”的说法甚嚣尘上。但《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得知,无论是从授信方式还是操作路径来看,铜价暴跌与融资铜贷款风险关联不大。
    原因在于,企业在与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签订合同之前,当伦敦以及上海两地铜比价合适时,先在伦敦金属市场上做一个买入交易,业内人士通常将其称为“点价”。伦敦点价的同时,企业需要在SHFE(上海期货交易所)市场上做一个相应的空头头寸,称做“保值头寸”。
    一位操作融资铜和现货铜的贸易商告诉记者,90%企业都是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锁定进口、卖货过程中价格波动风险和收益,就算有亏损也都在承受范围之内。
    那么,融资铜的真正风险在哪里?记者采访多位人士坦言,汇率波动风险才是真正悬在“融资铜”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事实上,由于大部分公司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都用美元,而银行所开的信用证也是用美元,这就造成在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等到180天期限将满时,买方贸易商就能用相对较少的人民币本金,兑换同样多的美元,偿还给开信用证的银行。
    就是这样一个操作链条,对于买方贸易商来说,几乎是万无一失:既可用较低的成本获得短期融资,又可套汇(美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赚汇差。
    但5月6日外管局的一纸《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让融资铜模式面临直接打击。
    《通知》要求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加强对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次日,离岸人民币现汇汇率告别创19年来高点,跌幅创15个月最高纪录,人民币兑美元报收6.1790,当日下跌0.4%。5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收6.2072,较前一交易日继续下跌56个基点,连跌两日。
    事实上,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扩大,意味着在某一时期签订的进口订单可能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产生额外亏损。一旦人民币对美元在签订订单后大幅上涨,对于进口商意味着少进口了货物;而一旦人民币贬值幅度过大,对于进口商而言,那么需要支付更多的货款。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风险是套出的银行信贷资金逐利之后,能不能按时归还银行,以及逐利高风险领域之后,信贷资金是否安全?
    “其实贸易商已经在五六天内把货卖掉了,变现的资金相当于企业获得的短期贷款。”上述贸易商告诉记者,如此企业将30%资金的高杠杆撬动的大额资金用于投入股市、楼市甚至高利贷市场,获取利润。
    “这就不可避免造成银行坏账。”一股份制银行人士坦言,“受伤的只能是银行。”根据广发证券估计,中国高风险的铜贸易融资规模在500亿的水平。假设出现10%的不良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可能会形成50亿不良贷款。悲观情形下,30%的不良率将对应150亿不良贷款。
    而申银万国则认为,如果不考虑重复抵押的因素对应的铜贸融资规模在700亿元左右,如果考虑重复抵押的可能性,这一规模将在千亿以上。如此,近百亿不良贷款正隐匿在银行信贷体系中。
倒逼银行收紧授信规模
    事实上铜贸商在获得银行信用证完成铜进口后,不仅可以将铜在现货市场上出售,还可以让保税区为这批进口铜提供保税仓库,并拿到相应的标准仓单。
    随后融资人带着仓单能向另一家银行申请仓单质押业务。这说明的是,融资人手中的仓单分为标准和非标准仓单,前者是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具,并存放于指定的仓库,“贸易商如果具备标准仓单,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上述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而一旦获准,贸易商将再获得一笔贷款资金。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贸易商坦言,之前的手法是当信用证快到期时,融资人可以继续申请新的合同贷款,不断循环操作。“其实银行对于融资铜风险早已了然于心。但涉铜太深,现在想明哲保身已经来不及了。”上述贸易商告诉记者。
    随着5月10日审计署公开点名银行“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及开立信用证”之后,融资铜模式就受到了直接打击。
    此时对银行来说,这并不是一道易跨的门槛。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以一家股份制银行为例,对于新增信用证业务,按照审核标准划分企业信誉类别,并对其进口贸易公司的资质确立更加严格的审批过程。这其中银行的原则是,对于信用风险较大的中小公司来说,在向银行开立信用证时必须缴全额保证金。信用风险较小、信誉较好的企业,保证金从之前的20%提高到30%。并且铜价跌到银行承受下限,企业将被要求追加保证金。
    “其实年初监管部门就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各银行自查融资铜贸易,摸底授信规模。我们行从去年年底开始,主要任务就是排查、控制对应客户的潜在风险,防止转化为不良贷款。特别是江浙地区,从今年开始基本停掉信用证业务。”一家国有大行浙江分行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对于存量信用证业务,目前银行一方面“坏账核查”,另一方面要求“还本挂息”。 所谓“还本挂息”即用企业当年的还息能力全部先用于归还贷款本金,把该项应收利息挂账,暂不体现银行当年的利息收入,待本金收回后再行收取所欠利息。
    “融资铜坏账风险已经无法再隐藏了,在今年年报中会暴露出来。”上述浙江分行负责人坦言,银行只能为此大幅计提拨备。此时对于银行来说,面临两难。
    如果置之不管,信用证套现风险将会进一步积累,并最终可能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而如果采取限制政策,一些套现企业的资金链会立即面临紧绷甚至出现断裂,而最终买单者还将是银行。两难的不仅是银行,亦是监管层。
    但两难的局面恐怕还要继续。上述浙江分行人士解释,融资铜模式授信额度只会不断增长。只要市场上购进铜的企业不断转手,新一轮购铜企业又会到银行进行质押,实际上违约风险变相展期。
    至此记者的一个感觉是:融资铜模式也许有一天会坍塌,但不会是现在。
    如何治本?此前市场有建议说,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银行的窗口指导,传递有价值信息。“当铜的进口明显过剩,并且上海期货市场库存也达到一定饱和程度的时候,监管部门就应该通过健全信息传导机制警示银行,提高对进口铜类产品信用证发放的戒备,甚至停止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