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先知 北京报道
去海外“镀金”,成为国内奶粉巨头的一大风潮。在全球多地限购奶粉的背景下,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乳业”,600597)新西兰子公司拟海外上市引发市场关注。
5月14日,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旗下新西兰子公司Synlait Milk Limited(以下简称“新莱特”)将在之后 3-5 年内上市。这给光明乳业的海外奶粉业务扩张再增加了几丝悬念。海外建厂生产奶粉,能否破解国人对本土乳制品企业不信任的魔咒、能否提升中国乳品行业的国际化水准仍是行业课题。
要去新西兰“找钱”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新莱特正在筹划上市事项,拟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以 IPO 方式融资。对于融资规模,光明乳业董秘朱建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该事项刚刚启动,具体融资规模尚无法确定。
光明乳业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10年,光明乳业就控股了新莱特,截至目前,已经两年多了,光明乳企旗下的“培儿贝瑞”婴儿奶粉,全是在这家工厂原装原罐,然后进口到国内。
据悉,2010年5月末,光明乳业就参与了新莱特的竞购。2010年11月,光明乳业正式对外公告称认购新莱特新增股份项目已完成交割手续,就此完成了中国乳业的首次海外并购,光明乳业以8200万新西兰元(约合3.8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了新莱特5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据了解,光明本土婴幼儿奶粉品牌目前定位于中端市场,未来光明将主打进口品牌。
目前,在我国的进口奶粉市场中,大体可以分为“原装原罐”和“原装”两种。一种就是像“培儿贝瑞”这样“原装原罐”的产品,所有的生产流程全部在新西兰完成,然后出口到国内;还有一种则是“原装”进口,这类则是把奶粉进口至中国保税区,然后再进行罐装销售。
光明乳业公关部上述相关负责人坦承,“婴幼儿奶粉品牌需要培养,消费者对于国内奶粉品牌的认知度不够,光明乳业这两年都在努力做,未来,奶粉也会是光明乳业的支柱板块之一。
“在国外的生产流程和产品,必然要遵守国外的法律法规,这和进口奶粉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一家国内的乳品公司打着国外的品牌,在国外生产,然后再运往国内市场销售,这样的方式值得肯定。
本土乳企的海外救赎
从自建牧场到海外建厂抢奶源,本土乳企为了赢回失去的信任铆足了劲。
2008年底,“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国产乳业普遍遭遇信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洋奶粉趁势抢占中国奶粉市场,并受到中国消费者追捧。
据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占据奶粉近半市场。
有不愿署名的乳业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奶源建设曾是中国乳业之殇,以2008年9月为分界线,其后,中国乳业进入“得奶源者得天下”的时代,不仅国内乳企在加大奶源的掌控,外资乳企也在跑马圈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奶源就是核心竞争力。
为了扭转困局,本土乳企各自出招。伊利、蒙牛等乳企加大了对自建奶源基地的投资,纷纷涉足上游奶源环节,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投资。今年5月8日,蒙牛乳业宣布32亿港元增持现代牧业,这一笔涉资巨大的收购案的真正诱因,源自激战正酣的奶源战争。
除了抢占国内的奶源之外,本土乳企也把眼光瞄向了海外。光明乳业海外建厂并不是孤立的,伊利、圣元、雅力士、贝因美等企业也都纷纷海外“镀金”。
2012年9月,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宣布投资9000万欧元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建设一座设计年产能达10万吨的全新现代化婴儿奶粉工厂;2012年12月份,伊利拟在新西兰新建年产4.7万吨婴儿配方奶粉项目,项目投资金额为2.14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11.03亿元),目前已经获得双方政府批准;2013年1月份,雅士利“在海外建立奶源生产基地”的计划终于落地,雅士利国际集团将投入11亿元在新西兰建立工厂,现已开展了相关的政府审批工作等。
对于本土乳企纷纷海外建厂的举动,赵萍分析认为,企业做到足够大的时候,去全球配置资源是一种常态,由于我国人口那么多,国内的奶源可能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大量进口,如果仅仅依靠国内奶源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纷纷去海外建厂,也是本土乳企解决不被信任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