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静 上海报道
近日,一起沪上券商资管部门惊陷10亿诈骗案的消息惊爆业界,事件曝光后仍是疑点重重,券商当事人究竟是谁?涉案商业银行又是哪家?涉案10亿资金究竟是银行的钱还是投资人的钱?
热烘烘的市场传闻中的当事人最终被媒体瞄向了上海证券,记者发现,除资管业务备受指摘之外,其旗下的合资券商海际大和成立8年,仅一年盈利82万元,目前还无端卷入了另外一桩无头公案——ST宏盛借壳案,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涉案细节未明
上海证券从一开始就对此事件不回应,有记者提出实地采访的需求也被婉拒,记者6月20日拨打上海证券一位副总经理的电话求证事实,但始终无人接听。
“参加了通报会的人透露说是上海证券,但案件细节不清楚,涉案银行是哪家也不清楚。”沪上一家中型券商资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其实事情在4月份就已经发生了,但好在最后划钱的时候经办人员发现了疑点,所以最终没有造成损失。券商走通道业务的风控肯定是有问题的,一旦出事,钱真划出去了,肯定是券商赔钱,而到底怎么处置还在观望,资管的总经理、总监肯定都是有连带责任的。”
通报当中,该券商由于过度追求通道业务规模增长,并未进行项目尽职核查和投资人的背景调查,项目介绍人伪造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引券商入局,并将10亿元汇入介绍人所设的银行账户中。在有关部门发现异常后,银行及时冻结了该笔资金,并未造成较大损失。
一家大型券商的资管部经理告诉记者:“大家眼下都在热议这件事,各家券商目前也都谨慎。就事件来看,还有很多细节不清楚,项目的框架是怎么样的,钱究竟是划给谁了?这些可能只有经手合同的人才能知道,涉案银行是哪家更无从追问了,因为各家银行做这个业务的部门和分支机构太多太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还是风险控制太粗放,比如找合作方,合作方的资质怎样?项目是真是假?风险点在哪里?这都是属于前中期的风控,而真正操作层面,账户的真假如何,10亿一进一出并不是一笔小钱,本来在前中期应该发现的问题,却到后端才暴露出来,业务做得太粗糙,确实应该自我检讨。”
今年3月,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券商资管通道业务叫停的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而所谓通道业务,即是前几年银信(银行和信托)合作的变种,券商提供通道,为银行做资产从表内到表外的搬运,提供通过代持资产赚取收益。许多券商为了追求规模效益,大肆扩张通道,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风险也在迅速累积。
此次事件虽未造成损失,风险已然暴露。记者采访了一家小型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副总监,他告诉记者:“通道业务这两年快速增长,真正的技术壁垒是没有的,产品一做几十亿,手续费三万五万的都有,收益率非常低,出事是迟早的,做100笔当中98笔可能没事,但一旦出事就是灭顶之灾。因为定向的合同是券商签的,券商是牵头人,一旦赔钱,不管这钱是股东的还是银行的,都是要券商来赔,赔几次资本金就赔光了。而券商真正出事赔钱的也有,因为定向业务太不透明了,可能自己发现问题及时追回来了,不告诉别人也许就没人会知道。”
子公司陷宏盛风波
从上海证券2012年报来看,其“上证1号”集合理财计划因巨亏而展期,净收入为-11.4万元,“上证2号”集合理财计划的净收入也仅为44.5万元,比上年大幅缩减。从2012年证券行业协会的排名来看,上海证券的净资本排名第44位,净利润仅排名第75位,而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排名稍显突出,上海证券与其控股66.6%的合资公司海际大和合并口径排名第29位,净收入仅为936万元,而海际大和成立8年亏损7年业绩不佳。
而日前轰轰烈烈的ST宏盛借壳事件的独立财务顾问恰恰也是海际大和,公告显示:2012年11月24日,ST宏盛和山西天然气双方商议资产置换协议,在交易双方及海际大和证券的共同努力下,于2012年12月27日,交易双方签署资产重组框架协议,然而在今年5月21日,ST宏盛召开董事会宣布终止此次重组。
6月18日,在上交所牵头之下,一场“ST宏盛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说明会”隆重举行:ST宏盛、山西天然气和海际大和的代表三方对峙。ST宏盛方面称山西天然气对于重组事项不作为,而后两者立场一致,均指宏盛提出了1000万股壳费的要求导致重组破裂。
与会人士告诉记者:“中介海际大和肯定是很想推进重组的,但重组两方各执一辞,山西天然气方面说是宏盛不配合,提出了壳费的要求,而宏盛方面就说山西方面不积极,8个中介只到了一个,出材料也不给出,但有几个关键性问题被回避掉了,里面有一个关键人股东张金成,当时重组可以推动就是因为张金成进来,而张金成后来在高位减持,市场一直怀疑张金成是代持股,这个人到底是谁都没人知道。”
记者发现,海际大和成立了由公司副总经理陈永阳、投行一部负责人计静波在内的6个成员组成的宏盛科技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小组,而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月,海际大和共有50人从事投行业务,可见券商对于该次重组的重视程度,此后海际大和该项目小组积极参与重组、商定初步方案、确定重组意向、论证项目细节、调整重组方案和消除谈判分歧几个阶段的工作,一旦双方关系破裂,海际大和前期的投入似乎将血本无归。
6月19日,经历了连续十几日暴跌之后,ST宏盛股价抬头,在买入的前五个席位当中,机构独占其四,总共买入2991.7万元。机构究竟代表谁的利益?有接近事件的人士认为:“机构的吸筹或许是山西天然气在二级市场上吸收筹码,在正面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山西试图绕开宏盛,改从二级市场上吸收筹码来曲线完成借壳,恶意收购,宏盛的持股仅仅20%左右,如果加上基金和自然人的持股,二级市场上举牌难度并不大,而前面的张金成的5%很可能是卖给了山西,因此宏盛方面目前已经申请监管机构的稽查,等待明确结论。”而一旦重组无果,海际大和的财务顾问费就泡汤了,其在2012年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净收入仅为197万元,2012年共计亏损8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