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江兵 北京报道
很早以前,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曾说过,“银行家是跑马拉松的。”众所周知的是,姜建清和其行长杨凯生把工行变成世界上市值最高、最大、最赚钱、流动性最高的银行。但往往被人忽略的是,姜建清一向低调。
最近一次被关注,是姜建清接受采访时谈到了银行“钱荒”。他说,作为大银行的工行愿意在市场出现波动之际,发挥自身流动性实力雄厚的优势,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说这话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钱荒”稳定器
由于中国利率双轨制,导致很多影子银行参与从银行“倒”出资金,银行自己也把表内存款转化成理财产品投向受宏观调控限制的地方融资平台、楼市、落后和过剩产能等,导致6月以来的中小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
其间传出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曾要求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遭拒,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达到13.444%,银行流动性危机爆发,特别是中小银行流动性紧张,主要诱因是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用拆借资金购买信托收益权。
在此背景下,作为上市公司本身流动性表现好的银行董事长站出来说话,可以起到稳定市场情绪的作用。有意思的是,央行之后也要求四大行发挥稳定器的作用,意思是,四大行要向股份制银行借钱。在这之后,工行第一个表态支持,那个声明一句话概括:工行愿意给股份制银行借钱。
6月28日,A股工商银行急剧拉升5.51%,报收于4.02元,基本回到“钱荒”爆发前的水平;港股上涨2.73%。
高流动性是如何炼成的
工行一向以稳健著称,有时候甚至“保守”,在银行同业、信托收益权等方面显得热度不够。
在传出市场闹“钱荒”的传言后,工行称,今年以来工行资金运行平稳,经营稳健。目前,工行境内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4.2万亿元,贷款余额约8.4万亿元,人民币存贷比保持在60%左右,远低于75%的法定标准。在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债券、同业融资、超额备付和现金等高流动性资产余额超过4.6万亿元,流动性充沛状况居全球同业领先地位。
最近,姜建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央行政策的支持。
首先,银行真的不是缺钱的问题;第二,他指出,“提示各商业银行要调整资产负债表,在流动性和安全性、效益性之间合理地做些匹配,不能为了利润而绷得太紧。”这跟之前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在利润与流动性之间做好平衡如出一辙。
姜建清用实际行动说明了,工行愿意向惹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这次不是‘钱荒’是‘心慌’。”姜建清说,“央行的解释澄清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说法跟央行也是一致的。在此之前,建行一位中层领导也私下对本报记者说过同样的话。
马拉松选手的成绩单
现年60岁的姜建清1984年加入工行,在工行工作了近30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工行。2000年出任行长,股改后的2005年10月出任工行董事长至今。
掌舵13年工商银行的姜建清为工行带来了什么?跟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行在2003年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前,也是出于海外媒体所谓的“技术性破产”。《华夏时报》记者从工行网站上查到2000年工行的资产为3.97万亿,利润只有区区50.87亿元,不良贷款率则未查找到。
2012年底,工商银行资产总额17.54万亿,不良贷款率0.85%,净利润2386.9亿。13年间,工行的资产是原来的4.4倍;利润是原来的47.7倍。换言之,2000年全年的利润不抵现在8天赚的多。
尽管其中有国家剥离了工行的不良资产到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央汇金和财政部对工行分别进行了注资等因素,但工行能长期保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是十分难得的。信用评级机构记录了工行的变化。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为例,2005年9月28日,标准普尔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外币存款的评级由BBB-调至BBB+,短期评级由A-3调至A-2,评级展望为稳定。财务实力评级从D+提升至C。2006年12月15日,标准普尔将这一评级展望由“稳定”调升为“正面”。又过了一年,标准普尔将评级由“BBB+”上调至“A-”。
工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样板之一。而中国最需要的是像姜建清这样跑马拉松的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