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李霖君围猎高成长。

胡冰 2013-7-3 17:27:00


   “从来就没有书中写的10 万一瓶的拉菲,没有江湖上流传的呼风唤雨的大佬们,也没有情色满园和花天酒地,没有碰到过传说中名片上只留别名和手机的、嘴角露着神秘微笑的传奇人物,更没有遇到经常拉几个涨停的耸人听闻的高手,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开始了。”


   站在浦东城建国际中心701 的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陆家嘴地区林立的高楼大厦,鼎锋投资总经理李霖君这样描述他与公司董事长张高的创业起点。那是2007 年春天,李霖君和张高这两个出身贫寒,既没有丰厚的资本积累,也没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而且刚刚经历实业投资失败的70 后,带点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想法走到一起,依靠原先在投行业积累的人脉,闯进阳光私募的江湖,从而开始了一场关于天真、狂妄、亢奋、颓废还有悔恨的经历,也开始了由喜悦、野心、友谊、勇气与爱编织的故事。

 

客户的唯一诉求

   鼎锋投资的第一只基金成立于2008 年11 月,从那时起,李霖君算是正式踏入私募江湖。“客户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是李霖君闯荡私募江湖时的第一感受。
   在私募这个行业,没有什么虚伪的规则,着装、年龄、公司大小都不讲究,唯一重要的就是业绩,你必须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绝对超额收益。没有人关心你的长相、年龄、阅历,客户关心的就是你能不能持续地在市场上赚到钱。
   李霖君在四川的一个朋友老T,也是私募基金经理,一次对他发牢骚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投了我们基金100 万就经常骚扰我,我真的特别想一脚把XXX 踹出我的基金。”而实际上这哥们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会说出像小甜甜婉转歌喉般的甜言蜜语,以博取对方的投资。
   “你只是一个数字,你的业绩不好,你就是个坏人,从你丈母娘到扫地的阿姨,都会用怜悯还带点鄙视的眼光看着你。你的基金刚下跌了5%,或者大盘一个10%的反弹没有跟上,马上你就会听到‘怎么会有人笨到这种程度?这哥们真是傻x’之类的嘲讽。”对于私募江湖上的人情冷暖,李霖君有着切身感受。
   市场上总是流传着谁赚了几千万,某某50 万起家3 年就成几个亿的故事。其实家丑不可外扬,没有人会大肆宣传自己在哪只股票上亏了3000 万。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一个市场,赚钱的总是少数。
   “现在比较流行对冲策略、期指套利策略等,券商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可以带来比传统选股高几倍、几十倍的交易量,但最后真正让客户赚到钱的基金经理还是少数。”李霖君如此感叹。
   股市赚钱虽然很难,但还是有不少张高、李霖君这样的年轻人,愿意踏进这个充满内幕和欺诈的江湖。因为在这里,只要你有能力,你可以不依靠任何人成功。哪里还有这么一个好的行业,能够给年轻人这么一个最公平、最公开、最市场化、最不需要别人给机会的机会?!

 


追寻确定性成长

   2008 年的大跌,让A 股市场大伤元气,很多私募大佬黯然离场。
   李霖君等鼎锋投资团队成员也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谁愿意被刻上“基金管理失败者”的烙印呢?2012 年11 月,李霖君在动车上遇到一个人,闲聊时听说他是做股票的,对方的眼光立刻充满了同情,直接就问,“你亏了多少了?!”让他顿时无语。
   这些年,为了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生存,鼎锋投资团队可谓费尽了苦心。在艰难的市场博弈中,他们逐渐将投资重心放到追寻具有确定性成长机会的股票上,鼎锋也逐渐被业内贴上了成长股的标签。
   “我们也确实在成长股上,下了大工夫,有很多思考。比如:高小新、根据地、PE 策略、单一市场股票套利策略、刹车带、戴维斯双杀、类固定收益、混合多策略、双线风控、归因等等。这些,都是几年下来团队的心血结晶。”李霖君说。
   但次贷危机后,随着企业业绩增长变得越来越难,能保持确定性增长的企业越来越难找到,股市上好的投资品种很稀缺。
   “大势不好,并不是整个市场都不行了,即便在战争环境,还是绩优股有收益。经济非常低迷的时候,反而有些行业还有收益,比如2012 年消费电子行业收益就非常不错。刨掉公司的类别来看,2012 年同比及环比增长超过50% 的公司还是能找出二三十家以上,而且这种增长我们认为还是可以持续到今年的。”李霖君强调。

 

研究创造价值

   寻找成长股的前提是踏实的调研、精准的分析,这也是基金经理们工作的本质。
   “我记得第一次调研是到湖北,见到董秘就蒙了,感觉说话都有点哆嗦,毫无思路。”回想初出道时的稚嫩,李霖君不由莞尔。后来调研多了,李霖君一年跑几十家上市公司,就变成万金油了,谈笑间就把调研做完了,还交了很多朋友。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波诡云谲的A 股市场,想不摔跟头,不交学费就能成熟、就能持续成长,恐非易事。在调研路上,李霖君也吃过大亏。
   “2008 年我到山东沂蒙山区调研,发现一家公司董事长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期盼听到的内容,市场增长空间、增长的驱动因素、增长的质量和持续性、竞争优势、明年后年的业绩规划,有定性有定量,如丝竹之沁人心脾。当时我特别喜欢这么解答问题的人,简直恨不得把妹妹嫁给他,回来以后重仓,但股价不久却被腰斩了。”谈起调研的艰辛,李霖君语调中充满沧桑。
   “研究创造价值。”李霖君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尤其是成长股的研究要求更高。
   “行业研究和公司研究是重点,是配置的基石。没有深入研究理解的股票,机构谁也不敢重仓,就是重仓了也拿不住,一涨一跌就吓跑了。我从来没有发现有基金经理道听途说了个消息,就赚了大钱的。相反,消息类的东西应该主动规避,没有必要去触碰红线。”李霖君这样介绍自己的投研心得,“如果研究端输入的是狗屎,投资端输出结果也必定是狗屎,如果大资金、多产品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像把大便扔到电风扇上了。”

 


风控是一切的核心

   踏入私募江湖以来,李霖君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风险控制。
   在股市上,管理小资金和大资金的区别很大,管理公开产品和非公开产品的区别也很大。阳光私募管理的是别人的钱,要了解钱的准确诉求,然后在能力范围内调整投资的时间、配置与回撤。
   “在投资这个行业里面,没有什么比风控更重要的,风控是一切的核心。无论是从一个标的、一个组合、一个产品还是一个公司,你去评估它的风险,其实你就是在评估收益,所以我认为可以不赚钱,但一定不能亏损,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和2008 年、2009 年初创时不同,随着研究的集中和深入,鼎锋投资越来越敢重仓某些股票,甚至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但这样做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判断失误,基金净值的损失将非常惨重。
   2010 年曾经风头无两的一家南方阳光私募,就因为旗下基金交叉持有的几只重仓股暴跌,业绩快速滑落到次年排行榜末尾。
   “当这个市场的走势跟你们的预期冲突时,你们怎么去处理?”面对《CM 华夏理财》的担心,李霖君坦言:“成长股的最大问题在于成长不达预期,一旦成长不达预期,就会出现估值和业绩的双杀,这是很痛苦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做好持续的跟踪。”
   比如说,你要预判某股票今年四季度大概是什么情况,那么在三季度来临时,你就要做同比环比的分析,同时再去预估明年一季度大概是什么情况,一旦记录出现了异常,或者出现了问题,就要立即去落实这些东西,还要滚动跟踪。预测个股业绩的增长是建立在一个年度的基础之上,但要以季度为单位滚动跟踪,防止出现不达预期的情况。
   “至于因为市场原因、政策原因或者市场情绪原因导致的市场波动,我们必须要忍受。”李霖君苦笑着说,
   “2008 年最惨的时候,30 万股摁在跌停上也要一整天才能卖光,第二天还得继续卖,真是心如刀绞。”
   那些日子,李霖君夜不能寐,经常彷徨在小区里,满脑子都是股票的影子,哪里还有看花开花落的闲情逸致。以前他还不相信自己是能早起的人。
   现在无论多么晚睡觉,每天六七点钟都能自动醒来,只要电话铃一响,立刻神经质一样从床上跳起来。这些都是2008 年时养成的习惯。
   在目前的市场上,一位基金经理管理一只产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前途完全靠这一个产品,这种地位是多么的脆弱,一旦业绩不好,可能就不得不黯然退场,谁也无法挽救。这无疑给基金特别是阳光私募的经理们带来巨大压力。
   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在李霖君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挂着四个大字:“心存畏惧。”

 

 


如何发现好股票?
Q:《CM 华夏理财》
A:鼎锋投资 李霖君


Q:刚才你提到寻找好的企业、好的行业,那你是如何发现它们的?
A:从大的方向来讲,无外乎这么三点。第一就是商业模式。它赚的是什么钱,怎么赚钱,它的商业模式是不是稳定的,是不是可持续的等等。第二就是成长性。我们要能够大致预判未来一到两个月的成长性,无论是阶段性的成长,还是持续的增长等等。第三要考虑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空间。从宏观考虑,国家是否对这个行业有支持,能有什么好的政策,它是否符合我们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Q:找到这样的公司后,如何有效地追踪其经营状况及业绩变化?
A:我们会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我们会对这些行业中的目标公司业绩进行预判,财务报表出来时,再把我们的预判与之一一比对。
调研中,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且跟踪公司规划的实现状况。比如说,公司去年说他准备做什么事,我们今年去调研的时候,就会着重问公司去年的规划落实了没有,完成得怎样,效果如何。当业绩可能不如预期时,一定要搞清楚造成业绩滑落的真实原因,是偶发性事件影响,还是行业前景出现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

 

Q:A 股目前成长性良好的股票不多,有些中小盘高成长股票,入驻的机构很多,股价走势很像以往的庄股,会不会有坐庄的嫌疑?会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
A:应该不会。首先,大家对同一家公司成长前景的判断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决定了各家机构对这只股票的估值有高有低;其次,不同机构不同产品的投资策略不一样,这同样决定了大家的持股比例与持股时间不可能一致。因此,很难出现多家机构大规模同步进出的现象,除非一家公司旗下多只基金交叉持股比例过大,一般也不会出现流动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