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隐秘的高利贷路径

蓝姝 肖君秀 2013-7-3 23:23:00
本报记者 蓝姝 肖君秀 广州、深圳报道
    广州增城的企业主何先生正在苦苦等待法院对华鼎案的判决结果,这起引起极大震动的骗贷案件在上月底第一次开庭后,广州中院“案情复杂、择日再审”的宣告揪紧了“何先生们”的心。
    检方以骗取贷款罪公诉华鼎与创富担保9名高管,称其伙同310个企业或个人共计骗取银行贷款21亿元。部分参与借款企业亦被公诉。
    实际上,华鼎是一个典型的资金中转平台,利用企业、个人以贷款名义得到的银行信贷资金,以理财的名义转入其背后的典当、小贷公司等各种影子银行,进入高利贷。由于案件主角陈奕标潜逃,华鼎巨额资金黑洞成为广东多家银行的一颗“地雷”;而与华鼎发生合作业务的广东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国开行、广发行、广州农商行7家银行,则成为华鼎巨额资金黑洞的最大买单者。
    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华鼎案身后折射的正是在民间资金紧缺及银行业信贷扩张年代,银行信贷资金通过重重影子银行流入高利贷领域的一个典型。近两年来,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影子银行、资金池等表外业务等种种曲线路径流入高利贷。据保守估计,这一数字会有万亿元之巨。
“华鼎式”骗贷
    以高回报诱惑企业从银行多套取信贷资金,转身就流向高利贷,这成为了华鼎这个影子平台的基本模式。
    何先生的企业实际贷款需求300万元,通过华鼎担保放大到从银行贷款1300万元,多借出的1000万元以理财的名义在12%-15%的年利率回报诱惑被华鼎截留,用于高利贷转借及其他高风险领域投资。
    广东一位担保业内资深人士王先生对本报记者梳理了华鼎案的链条,本为银行与企业资金中介平台的担保公司却成为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及企业高利贷流转的平台,这里面有两重高利贷因素:华鼎承诺给贷款企业的理财回报,华鼎将截留资金以增资名义转入旗下典当行、小贷公司用于放高利贷。
    王先生称,在当时担保业全国几乎“大跃进”式的遍地开花年代,这种模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是那样,或多或少都在做,没出问题大家都好,出了问题就算倒霉”。
    担保公司身后,往往有着典当、小贷公司等系列影子银行,为了应付银行的贷款资金监管,担保公司充当一个资金平台角色,将银行的资金通过虚假合同等方式曲线输入典当行、小贷公司后,进入高利贷领域。这个过程中,若没有银行的“放水”与默许,也难于发生资金转移。
    这又衍生出银行与担保公司的潜规则,很多担保公司为了更多获取银行信贷资金,不惜重金对银行进行公关,以拿到银行更多的信贷合作额度;另外,就是一些担保公司的高管或核心业务骨干本身来自银行体系,“他们在操作中更懂得如何通过银行的监管与审查”。
    事实上,担保公司本身还有着以自身注册资本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的功能。比如,华鼎成立6年内增资了12次,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激增至7.6亿元,增幅75倍;创富在成立4年内增资6次,注册资本由4000万元激增至5.7亿元。不断增加的注册资本金成为华鼎进一步套取银行资金的杠杆性工具。
    王先生举例称,1000万元的入股资本金,在银行至少能贷出3000万元的款项来。华鼎系业务代表们游说企业入股的理由颇具吸引力:投资入股,不占用企业自有资金,譬如投1000万元入股,华鼎提供担保向银行再贷出1000万元来回到企业账上,更可一起分享“华鼎资本的投资收益”。
    华鼎系危机亦将信托资金卷入, 新华、平安、中信信托等三家信托大佬虽然一度身居大股东位置,但奇怪的是其连董事都没有派出一名到华鼎来,在华鼎危机资金爆发后,三家信托公司均对于在华鼎担保的股权投资以沉默回应。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我不太清楚。”平安信托一位业务经理面对记者的追问,只能这样回答。
信贷变身高利贷路径
    华鼎资金危机案发后,广州的银行基本上都暂停或终止了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也引发了整个广东对于担保行业的整顿。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切断了潜藏在担保业身后的风险。
    “隐患与问题在前两年就种下了。”广州某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士对记者称。
    银行信贷资金通过担保、小贷、典当行等影子银行进入民间高利贷市场的端倪早在2011年便已经演绎到极致。是时,担保公司、小贷公司遍地开花。为了追逐资金高利润,包括诸多国有实体企业、财务公司、上市公司甚至银行纷纷染指,一时间,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上市公司成立小额贷款子公司成风。还有一种进军高利贷的典型现象是进行大量的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银行资金变身进入高利贷的另一条路径,在实业经营环境不佳、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包括上市公司、地方大型国企等亦纷纷做起了银行资金倒爷的角色,这些企业名义上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利用银行的授信额度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贷款资金后,再以委托贷款方式转贷牟利。
    尤其是2011年是民间资金紧张的高峰期,当年上市公司公告就有近200亿资金通过委托贷款用于高利贷,其中文蜂股份在2个月时间内就进行了总金额4.85亿元六笔委托贷款,其最高利率15%。
    委托贷款还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譬如法尔胜,当年净利润1343.35万元,其中委托贷款收益近500万元。委托贷款的利率也随之演绎成“天价”,譬如香溢融通在2011年上半年委托贷款给杭州地产公司东方巨龙的5000万元和贷给南通麦之香的5500万元,年利率就高达21.6%。
    一位资深金融界人士告诉记者,2011年时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高利贷的成风现象曾引起银监会的高度重视,2011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第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以相当篇幅论及。刘明康指出当前相当银行信贷资金并未真正进入实体领域,而是通过转贷等进入高利贷领域;尤其是一些国企和大型财务公司,低价拿到信贷资金后到市场上进行转贷。当时监管层还要求江浙沿海一带进行重点排查,江苏国资委还紧急叫停了当地大型国企的委托贷款。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当时进入银行的路径主要有企业及个人贷款后投机民间借贷、小微金融机构曲线获得银行贷款、热钱套利、大型企业转贷、金融机构拆借等五种路径。
    但近年来,为了规避监管,“尤其是银行发现了理财产品资产池等表外业务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高利贷领域的路径则演绎得更加隐秘。银行在追逐高利润目标下,以发行理财产品、同业拆借、票据融资等表外业务方式流向高利贷领域。
    尽管银监会随后曾辟谣称刘明康称口径内有3万亿信贷资金流向高利贷领域,但上述业界人士坚称,这个资金规模惊人,“保守估计在万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