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伊利的国际局

王先知 2013-7-15 18:53:00
本报记者 王先知 北京报道

    近期,中国乳业热点不断,国内乳企老大伊利集团的出手更是将中国乳业“国际合作”的大戏推向了高潮。
    7月5日,伊利集团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Dairy Farmers of America)共同对外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迄今为止中美两国乳业发展史上最为重量级的一次战略合作。
    不过,虽然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但合作的具体内容未在当日透露,这宗中美两国最大牛奶公司的牵手遂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猜测。伊利和DFA这两家中美乳业“行业大佬”的合作究竟体现出什么动向?伊利这次战略合作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这次将会为行业和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就以上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全球采购 战略先行
    相比于蒙牛乳业的一桩桩并购大案,伊利集团海外合作的打法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针对外界的种种猜测,7月10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向本报记者回应称,目前伊利与DFA第一步的战略合作,以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共建为主,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长期战略采购和牧场服务;这次与DFA的合作是伊利集团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步,而作为中美两国最大的牛奶公司的牵手,也是中美乳业合作的一件大事。
    据介绍,DFA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是全美最大的牛奶公司,拥有遍布美国48个州的18000个大型农场,在美国本土独立拥有21个大型奶品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市场遍布墨西哥、欧洲、中美、南美、亚洲、中东以及太平洋周边国家。
    目前,除与伊利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外,DFA也是麦当劳、必胜客、卡夫及星巴克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合作伙伴。2010年的时候,DFA的液态奶分销总量就已经达到了27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当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奶产量的总和。
    据本报记者了解,长期战略采购是这次伊利与DFA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出伊利一直以来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
    “积极引入并消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行全球最高管理和产品标准,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将是包括伊利在内的中国乳企的国际化中的重要内容。”张剑秋告诉本报记者,伊利的发展道路就是一个例证。
    据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乳业就开始了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目前伊利等国内顶尖乳企,都采购了国际上的先进设备,在生产设备层面与国外乳企没有差距,甚至有的比国外还先进,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也不断与国外同行交流和合作。
    对此,张剑秋表示认同。他说,技术全球化是伊利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伊利不仅在生产设备方面早已与国际接轨,而且与很多国外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技术交流的渠道和机制,这次伊利和DFA战略合作,也包含牧场管理服务。
    除此以外,此次伊利牵手DFA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以国际化的品牌拉动国际合作与海外市场开拓”。这次伊利与DFA的合作,除了双方在产品和原料上的互相需要,更有DFA对伊利品牌能量的看重。
    “伊利集团早就有全球化的梦想,也很早就制定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据张剑秋透露,早在1996年,伊利产品就成为亚特兰大百年奥运会特许产品;2007年,伊利集团生产的28.8吨黄油出口埃及,实现了中国固体乳制品的首次出口;从2008年至今,伊利先后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走上世界舞台,并同美国迪士尼合作,使得伊利全新品牌形象释放出国际属性的鲜明信号。
    另据张剑秋透露,双方已在未来的乳品相关项目上建立了战略性优先权关系。这也意味着,对于此前外界有关双方将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共同推出新品牌等内容,目前的洽谈尚不涉及,但不排除今后达成此类合作的可能性。
    对于伊利牵手DFA的事情,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DFA是美国乳业最大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之一,目前国内基本上所有的乳清粉都是来自进口,如果能够通过DFA得到一条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对于伊利大有好处。而对于DFA来说,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伊利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大宗采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
布局上游 融入全球产业链
    其实,最近几年,国内乳企纷纷海外寻求合作,也许是被形势所逼。
    2008年底,随着三鹿事件的爆发,国产乳业普遍遭遇信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洋奶粉趁势抢占中国奶粉市场,并受到中国消费者追捧。
    据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洋奶粉品牌占据奶粉近半市场。
    对此,企业管理专家周放生认为,这个形势倒逼中国乳企要去国外“找奶”,去寻找“外源”,去外面寻求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也去寻找“外援”,也就是引进外国的奶源管理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伊利与DFA合作,无论最终的合作细节是怎样的,总是顺应这种潮流的结果。
    为了扭转困局,本土乳企开始各自出招。伊利、蒙牛等乳企加大了对自建奶源基地的投资,纷纷涉足上游奶源环节,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投资。对此,有不愿署名的乳业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国乳业已进入“得奶源者得天下”的时代,不仅国内乳企加大了奶源的掌控,外资乳企也在跑马圈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奶源就是核心竞争力。
    在奶源建设方面,伊利集团是行业内第一个完成全国性奶源布局的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伊利就开始布局奶源,形成了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新疆天山三大黄金奶源带的生产基地网络,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乳品企业。
    截至2012年底,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从2007年到2012年,伊利集团已在奶源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已达86亿元。
    对此,有行业人士评价称,总体而言,从目前的海外战略来看,伊利与蒙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伊利集团是“优势更优”的思路,不断加强自己的奶源优势,注重从根本上进行品质的提升;而后者虽然在今年上半年以闪电的速度完成了4次大宗并购,但体现出的更多是一种“补足短板”的思路,主要是试图通过股权的置换在短时间内迅速将自己壮大成一个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的企业。
    宋亮则指出,随着伊利等乳企海外合作模式的成功,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乳品企业“走出去”,加快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布局,将进一步推动中外乳品市场的融合,拉近中国乳业与国际乳业的距离。
    针对行业人士的分析,张剑秋则表示,作为伊利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与DFA的合作是个新的开始。下一阶段,伊利会进一步融入世界乳品生产的大链条,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