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江兵 杨中华 北京报道
7月21日,一则消息通过网络迅速广泛传播,该消息称央行下发通知“严禁向水泥、炼钢、炼铁、化纤、电解铝和煤炭等近十个产能过剩行业发放新增贷款,同时禁止上述行业以短融券、中期票据、可转债、新发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此外,对愿意自动停产、弃产企业,可减免部分贷款利息或帮助转产”。
《华夏时报》记者随即致电多家银行,均表示未收到类似通知,本报记者致电央行相关负责人,该官员明确表示:“这是谣言,人民银行从未下发该文件。”7月23日下午,央行对此消息正式辟谣。
这则“谣言”由于看似符合“调结构”基调,流传甚广,但是,这与央行刚刚推行的利率市场化严重不符。在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下,金融监管当局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是摆在央行和银监会面前的新课题。
央行一再强调:“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各方面的反应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上报人民银行总行。”
央行否认“停贷”过剩行业
半个月之前,对于过剩产业,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中已经有了明确既定方针。其中,央行也是该条措施的执行部门之一。
在金融国十条中,国务院要求坚持有扶有控,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过剩行业按照十六字方针,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此外,还提及要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
一位银行人士认为,既然国十条中已经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过剩行业的政策方针,提及对违规项目严禁新增授信及直接融资,而网上流传的消息对近十个产业实施“一刀切”的办法,则显得与之前国务院政策不符。同时,严禁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监管政策一般是由银监会来操刀,而不是主管货币政策的央行。
7月23日下午,央行对此消息进行辟谣,否认就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融资问题下发内部通知,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十条的指导精神,优化信贷机构。
“过剩产能”已是各大部门政策中的高频词汇。
5月10日,发改委、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坚持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并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同时,对于违规在建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已发放的贷款要采取妥善措施保全。
作为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银监会也经常在会议中提及过剩行业。在2013年银监会的年度工作会议中,银监会则要求对于过剩行业,坚持有保有压,在保障银行债权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实施信贷退出,同时在政策支持下,有序进行债务重组和多渠道融资。
“不仅监管部门有要求,银行也都一直在压缩这类贷款,风险太高。”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调控需新思维
对“谣言”中提及的“对愿意自动停产、弃产企业,可减免部分贷款利息或帮助转产”。一位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是不会违法下文出此对策的,是否减、免息决定权在商业银行。
上述银行人士解释,不良贷款清收时,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收回不良贷款,可以按照规定减收或免收上浮贷款利息、贷款逾期的加罚利息或全部利息。但减收或免收利息需要层层审批,并严禁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未经审批擅自对债务人减免贷款利息。
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贷款通则》第十六条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贷款人应当依据国务院决定,按照职责权限范围具体办理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
这则信息虽然看似与调结构相符,但是却与央行正在逐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不相符。中国式钱荒真实地反映了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也揭示了政府及央行、银监会等机构在面对经济形势转变、利率市场化加快的局面下,逐步调整着的监管方法。
7月20日,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不少机构认为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具体而言,目前除了部分存量房贷,鲜有0.7倍利率的贷款。根据联讯证券的测算,当新规实行后,或仅有10%左右的贷款规模会落至0.7倍下限之下。
“当然考虑到这种拿到廉价资金的都是强势企业,这也增加了一定的寻租弹性。”上述银行人士分析说,而取消了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实际影响也不大,因为自2009年以来,票据利率波动较为剧烈,并且波动幅度大大超过了再贴现利率,票据贴现利率早已形成市场化格局。
尽管政策放开的时间快于市场预期,但政策的节奏还是略显保守。央行更是慎重地强调:“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各方面的反应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上报人民银行总行。”
同时,银监会之前也曾多次强调商业银行要警惕利率市场化加快的局面。
至于最关键的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央行更是慎之又慎。因为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完全到位,同时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也正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央行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可见,随着贷款利率放开,存款上限不断解冻也越来越近,在利率市场化逐步加快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当局如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减少类似6月钱荒惊险式的测试,是监管层长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