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5395亿元,0.96%,这是2013年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官方统计数据。而201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929亿元,由此上半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为466亿元。
但“用不良率的数据来衡量银行业的真实风险,已经没有意义了”。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潜在的风险是风险,真暴露出来了就是危机了。
“2013年钢贸、光伏和航运等行业仍推动不良资产反弹,应被列为商业银行短期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7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年度报告指出。
钢贸之痛:杜绝展期
2008年之前,钢贸行业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当时全国汇聚了近千家的钢材市场,钢贸企业的总数也达到近20余万家。许多业内的人士戏称为“捡钱时代”。
随后的几年,在整个行业“微利”背景下,钢贸商依旧扩张囤货的背后,是银行信贷的支撑。“在这个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玩法,动辄千万、上亿流水的钢贸商并非你想的那么容易。”天津一钢贸商范伟(化名)坦言,对于钢贸商来说,“如何腾挪银行的资金”是他们最该掌握的职业技能。
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钢贸商跑路、自杀、诈骗的字眼频繁出现并屡次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时候,银行也掐断了其融资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而来的坏账风险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只能尽可能扛过去,等到钢铁行业有所回暖。”一家国有银行无锡分行对公业务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单个银行已经暴露的钢贸类问题贷款规模“都应该在10亿元以下,或者比想象得要少”。
此时问题,面临钢贸行业不良风险,银行如何解决?
以一家股份制银行为例,该行管理层在年中工作会上强调:一是对于有真实经营背景、只是暂时处于困难的钢贸企业要尽可能支持;二是对于那些“问题”钢贸企业,只能尽可能处置抵押的资产,收回一点是一点;三是对于“跑路”的钢贸老板,通过公安部门介入控制调查。
“对钢贸类贷款,银行不喜欢展期。”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在于展期后的贷款会计入关注类贷款项下,之后可能会降到次级类或可疑类,如此一方面银行报表不漂亮,另一方面银行要为此加大拨备计提。
“为了防止贷款纳入不良范围,银行会对潜在不良的存量贷款变换贷款模式。”上述人士解释,比如原本期限一年的贷款,变为以半年为周期,先放半年贷款,银行核实企业情况再决定要继续贷款还是收回贷款。
“将潜在不良贷款进行账面处理,这几乎是每个银行当前普遍的做法。”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道,比起已经暴露风险的不良贷款,让监管者更为不安的是这些被隐藏了的不良贷款。
“相比真实暴露的不良贷款,隐匿的风险对银行危害更大。”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强调,并提出今年银监会将在去年对中小银行进行贷款分类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现场检查范围,重点检查关注类贷款、欠息贷款、逾期贷款和循环授信,根据检查情况采取整改和处罚措施。
“上半年我们的一个工作就是对贷款五级分类的全面自查准确性和核查资产质量真实性。”一家国有大行信贷负责人表示,以该行为例其总行的文件指示“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光伏、船舶:差别化信贷
如果说,钢贸的不良贷泛滥是由于银行的过度授信,光伏与造船行业的不良贷增长,则主要由于产能过剩。
尚福林曾明确指出,“部分行业的信用风险已经开始暴露”,要求银行层层排查风险隐患,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风险加大清收、核销力度。当时,监管层的警告中,光伏业航运业都赫然在列。
对此,中行行长李礼辉曾表态,中行今年将对光伏产业这类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贷款予以特别关注。如果整个光伏业形势进一步变化,中行可能会继续下调评级、增加拨备。
而作为光伏业“最大授信者”的国家开发银行,也将审慎对待光伏业新增贷款。“国开行今年将限制对太阳能电池板等行业企业新增贷款,因其产能过剩可能令该行资产质量面临风险加大。”时任国开行董事长陈元曾表明态度。
除光伏行业以外,航运的日子也不好过。“船舶价格持续下行,航运企业普遍存在船舶资产缩水的现象,商业银行面临抵押船舶不足的风险。”一家国有大行信贷条线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时无论光伏抑或是航运,银行面临两难。“如果完全不批,导致这些企业面临大量倒闭,结果银行坏账势必增加;如果继续放贷,银行贷款资产安全受到威胁。”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一边是行业整体低迷,一边是企业高额债务的压顶,银行如何对待?本报记者采访获悉,有保有压,杜绝“一刀切”。
“对于监管层明确的高风险行业,新增贷款需要总行审批,宗旨是支持优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支持技术创新、兼并重组和境外投资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存量中对于偿还本息困难企业,银行默许可以借新还旧,到期中长期贷款可以转为短期流动性贷款等。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令企业维持生存,但另一方面,也导致银行有限的信贷资源被挤占,银行盘活存量的难度较大。
差别化信贷政策是对待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标准。
以建行为例,建行行长张建国透露,该行制定了年度全行公司类贷款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300亿元的计划,腾挪资金支持重点领域与行业。“截至6月末,已经退出291亿元。”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