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谁在拖累三元

王先知 2013-8-31 18:16:00
本报记者 王先知 实习记者 王国泰 王小翠 北京报道

    继续延续第一季度财报的风格,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元食品”,600429)上半年财报再次亏损。四年前,三元食品“蛇吞象”般吞下三鹿奶粉,使得自己陷入业绩漩涡不能自拔;一年前,三元食品再次跨地域跨产业收购负债累累的太子奶,将自己推入整合泥潭。
    收购后的整合难题正困扰着三元食品,原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直指三元食品难以做大太子奶,并称目前的太子奶“就相当于1998年以前水平”,除此之外,三元食品一直寄予厚望的奶粉板块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原三鹿资产是否已经走出三聚氰胺的阴影,引发记者关注。三元的包袱     不出外界所料,三元食品上半年依然亏损。
    该公司上半年财报显示,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三元食品实现营业收入18.5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6.93亿元增长9.35%,但是其营业利润却是-5180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50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804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204万元。
    对此,三元食品在公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受市场因素、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及投资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公司生产经营业绩出现较大变化。”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3年上半年,三元食品并未闲着,也曾做了不懈努力。比如报告期内,三元食品董事会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对总部中层管理人员开展竞争上岗等;此外,在品牌宣传方面,三元食品也是不遗余力,比如他们加强市场部门与销售终端的对接,扩大品牌传播力度等。
    然而,三元食品上半年一系列的手段并没有改变亏损的命运。三元上半年亏损的背后,透露出其主要子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好。
    据三元食品上半年财报透露,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净利润虽然为-581万元,同比减亏751万元,但是河北三元已经连续五年没有摆脱亏损的泥潭。
    此外,本报记者了解到,三元食品旗下亏损的主要子公司还有呼伦贝尔三元乳业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57万元,净利润-691万元,同比增亏199万元;上海三元乳业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本报告期营业收入23583万元,净利润-1451万元,同比增亏85万元。
    据悉,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国内乳业企业几乎全面亏损,三元食品却一枝独秀,实现净利润4076万元,而2009年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蒙牛、伊利、光明全面扭亏,营业收入增幅从7%至68%不等,唯独三元食品亏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三元食品并购三鹿所致。2009年3月4日,三元以6165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三鹿集团的优质资产,三元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并购三鹿集团部分核心资产后,三元股份就陷入持续亏损的状态,几年过去了,现如今依然没有走出整合三鹿的泥潭。
    对于三元食品目前的状况,国内某大型乳企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也很奇怪,三元牛奶为何会亏损。因为今年整个国产乳业的盈利情况还可以,我估计三元亏损的原因很可能还是受累整合三鹿奶粉不利,现在又在整合太子奶,两家企业拖累了三元的业绩。”奶粉产品在京难觅踪影     8月27日,本报记者实地调查了位于北京忠实里四巷物美超市、北京大望路附近的沃尔玛超市以及北京朝阳区广渠路家乐福超市(双井店)。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在北京液态奶市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元、蒙牛、伊利三足鼎立并瓜分天下的局面。
    在家乐福超市,一位不愿具名的主管告诉本报记者,在家乐福,三元的常温奶卖得最好,大约占了总销售量的40%,蒙牛和伊利约各占30%,光明仅占了约0.5%,君乐宝只有酸奶制品;在酸奶产品上,三元作为北京土生土长的品牌也是家乐福超市卖得最好的品牌,约占了总销售量的1/3,蒙牛和伊利约各占1/5,再就是君乐宝和光明。
    上述国内大型乳企不愿署名的人士指出,北京地区是众多乳企品牌的必争之地,竞争程度在全国最为激烈,蒙牛、伊利、光明等巨头也都布下重兵,这对三元股份的崛起也是一个最大的障碍。
    相比于常温奶和酸奶的竞争优势,三元奶粉则显得很尴尬。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物美超市、家乐福和沃尔玛超市均没有三元奶粉的销售,而理货员都不知道有三元奶粉一说。其实,吞下原三鹿奶粉优质资产后,三元食品的奶粉板块并没有真正做起来。
    “整合三鹿奶粉并没有给三元带来机会,因为三鹿这个品牌已经臭了,这不像蒙牛并购雅士利那样可以直接填补短板,而三元相当于要重塑一个新奶粉品牌。”对于三元奶粉的经营情况,上述国内某大型乳企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三元奶粉做得很差的,现在的奶粉市场不像以前那样了,有个牌子都能卖出去,现在的消费者比较理性了,不会轻易信任一个新牌子。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估计2012年,三元食品的奶粉收入规模在2亿左右,销售区域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为主,渠道构成主要为经销商,但也在向母婴店过渡。
    河北三元奶粉板块一位不愿署名的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2013年春节之后,三元奶粉的销售情况开始好转,增长速度还可以,三元奶粉的一线市场集中在华北地区、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江苏等这些地区;过了年之后,定位二三线,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的增长也都很快,今年奶粉板块的销售目标是5亿到6亿左右,再用两到三年时间做到国产奶粉的前列。
    对于效益和质量的问题,三元食品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常毅此前曾公开表示,“效益的要求、扩张的要求和企业本身理念的冲突,有时会令人困扰,当你在保证质量还是提升企业效益进行决策时,取舍很关键。三元能走过近60年,为消费者奉献安全优质的产品,说明了取舍得当。”
    不过,对于常毅的说法,上述国内某大型乳企的负责人则认为,稳步发展是可以的,但是做企业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可以持续亏损,然后让国家来补贴,这样下去企业是没有前途的,其生存下来都是个问题。太子奶被指不如15年前     除了同整合原三鹿不利有关外,三元食品的亏损同湖北太子奶的拖累也密不可分。相比于河北三元的亏损情况,湖南太子奶更是严重。三元食品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湖南太子奶营业收入8066万元,净利润-994万元。
    对于太子奶目前的现状,原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不客气地指出,以太子奶目前的营业额估算,这家企业的实际亏损情况可能远不止这些数字,因为太子奶的规模在那儿,还有那么大的厂房、那么多的人员,还有那么多的遗留问题需要处理,如果销售额达不到5个亿的规模,很难盈利,根据以前的经验,太子奶的营业收入需要达到5亿到10亿左右才能盈利。
    “现在太子奶上半年8000万左右的营业收入,就相当于我们1998年以前水平,那时候就能达到这个收入;1998年之后,我们每年的营业额在以3到6个亿左右的速度向前增长。”李途纯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太子奶的营业收入还不如太子奶15年前的水平,他在2008年交出太子奶大权的时候,太子奶截至当年10月份的营业收入是16.8亿,不出意外当年的营业额应该是20亿左右,利润是15%到20%之间。
    在整合三鹿不利的背景下,三元食品又吞下湖南太子奶,这被外界看做是一步险棋。2011年底,北京三元股份、新华联集团和太子奶破产重整管理人正式签订重整协议,由北京三元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华联集团组成联合体,出资7.15亿元对太子奶进行重整。
    此前,三元食品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湖南太子奶自2012年6月并入公司财务报表,2012年合并报表营业收入8544万元,净利润-1230万元;公司收购湖南太子奶后,不断调整、规范内部、外部运营管理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投入升级,对销售市场进行整合更新。
    “他们是做不下去的,因为太子奶这个品牌、经销商网络、产品技术含量都含有我的基因,这些资源都掌握在我手里,如果我一声号令,重新掌舵太子奶,通过一两年的运作,达到10个亿是没问题的。”李途纯举例称,2009年,当株洲市政府托管经营太子奶之后,太子奶当年的营业收入就下降到4个亿左右的规模了,营业收入下降了5倍;随后的2010年,太子奶的营业收入只有1个多亿的规模了。
    对于太子奶的问题,中国乳协理事陈渝分析认为,三元食品在三鹿还没整合好的情况下,现在又去整合太子奶,要整合好,确实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再加上三元股份自身的体制不够灵活,经历阵痛在所难免。
    对于三元食品面临的种种问题,截至本报记者截稿时,三元食品相关负责人并未对本报记者的疑问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