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人才流失窘境凸显
付刚
2013-9-6 23:51:00
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公募基金固守多年的行业壁垒,正在被一一打破。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获悉,首张券商系公募基金牌照已经落地。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获证监会批复,成为首家获得“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
与此同时,新基金公司的审批亦在加快。近期共有中信建投基金、上银基金和鑫元基金3家公司获批;此外,圆信永丰基金、华福基金和永赢基金也通过了评审会,获批在即。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基金设立申请已递交。目前,公募基金公司的总数已增加到85家,按此审批进度,年内有望冲击90家。
随着“大资管”时代到来,公募基金人才窘态更为凸显,基金经理“一拖多”(即一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产品)现象加剧。投资者不禁担心:基金经理身兼数职,若管理同类产品,难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是不同产品,有时间、精力管理好吗?
“最牛”基金经理“一拖七”
根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今年以来有613只基金产品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已超过去年全年的579起,是变更最多的一年。人才频繁流动背后,是经验不足1年者占整个基金经理的三分之一,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加剧。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后发现,目前840位基金经理管理着1258只基金产品,平均每人管理1.5只;一人管理两只以上产品也就是“一拖多”的基金经理有455位,占比超五成,其中167位管理着3只或以上的产品;“一拖三”的基金经理最多,有103位。
其中,最能干的基金经理达到“一拖七”,是民生加银的陈薇薇。目前,陈薇薇同时管理着民生加银基金旗下信用双利债券、平稳增利债券、现金增利货币、家盈理财7天、家盈理财月度债券、岁岁增利、平稳添利7只固定收益类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超4只的情况,多发生在债券、货币、指数基金中。目前管理主动偏股型品种的基金经理最多为“一拖四”,但个别基金经理横跨股票型基金、股债平衡型基金,其管理难度凸显,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了许多重合度极高的“孪生股基”。
记者注意到,东方基金投资总监于鑫同时管理的4只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不佳,剔除7月17日刚成立的东方利群,东方龙、东方策略成长、东方精选三只基金今年以来(截至9月4日)的业绩分别为-0.22%、-1.22%、1.83%,均低于7.12%的平均业绩。
中报显示,于鑫管理的东方龙、东方策略成长、东方精选三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名单中均出现了中国平安、万科A、贵州茅台、金地集团、中国建筑、保利地产6只个股——其重仓股60%是一样的面孔,而于鑫单独管理的东方龙与东方策略成长的前十大重仓股甚至是100%重合,唯一的区别只是仓位排名不同。
而这三只基金的分类分别是平衡混合型(东方龙)、普通股票型(东方策略成长)、偏股混合型(东方精选),它们本应属于有明显区别的基金品种。
慎对主动型权益类“一拖多”
对于今年以来越演越烈的基金经理“一拖多”的原因,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认为,首先是股市连续几年低迷不振,基金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不愿意再招聘更多的基金经理,而是选择“一拖多”;其次是目前有很多“迷你”基金,“一拖多”才能增加单个基金经理的资产管理规模,提高效率。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认为,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速度太快,预计全年累计发行数量将超过400只,而培养基金经理的速度无法加快,因此出现“一拖多”是必然结果。
他认为,对于“一拖多”,关键是看基金经理是否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在他看来,债基、货基、短期理财债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在投资债券时主要是买入并长期持有,交易活动很少,因此,基金经理可以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管理多只基金。
此外,被动型产品完全依靠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序化的交易流程,不需要基金经理费太多精力,只需严格按照权重配置好相关的股票和债券即可。“这种情况一拖多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对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主动型权益类产品,王群航则表示,由于股票研究复杂、交易频繁,“一拖多”需要谨慎对待。他指出,很多偏股型基金经理“一拖四”、“一拖三”的业绩普遍不佳,与其同时管理过多产品而分散其精力、影响其投资操作不无关系。
王群航提示,投资者在挑选基金产品时,不仅要关注基金经理是不是明星经理,更要关注他是否同时管理了多种产品、管理的是哪些类型的产品,如果其中有一只基金的业绩长期落后,或是合计资产规模较大,投资标的差异较大,跨界较大,则需要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