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1月7日,中国重工(601989)顺利从证监会发审委手中拿到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文,公司去年启动的22亿股非公开发行进入到了实质性实施阶段。
在整个1月份,中国重工的利好消息不断,1月10日,中国重工披露的订单情况显示,公司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持有的订单合计超过1393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公司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的营收总额还多。
但是,这些利好消息并没有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兴趣。
随后一周多时间里,公司的股价已经跌破每股5元,1月22日收于5.22元。这一价格较去年9月份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消息后的股价,缩水了近三成,如果参照此间多家机构分析师给出的7.5元/股估值,同样出现大幅背离。
订单激增
中国重工的股价与当前市场低迷不无关系,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于公司2013年业绩预期的悲观。
按照Wind资讯的统计,截止到1月21日,16家机构对中国重工2013年的业绩预测,平均预测的净利润为30.77亿元,折合每股收益约为0.1989元,这一数字较2012年公司的每股收益下滑将近14%。
“2014年公司将进入到一个军工结算的高点,增长能达到两位数。”中国重工董秘郭同军在2013年A股推介会时表示。
在2013年,中国重工的订单数量呈现了一个井喷式的增长,根据1月10日披露的订单情况显示,公司在2013年的新增订单数量达到1409.92亿元,而在前一年公司的新增订单数量还只有600多亿元。
在这部分新增的订单当中,来自军工军贸的订单增长最多,增幅达到449.35%,而截止到2013年底的时候,公司手中持有的军工军贸订单还有近820亿元,占到公司订单总数的58.82%。
此外,在公司新增的订单当中,未来在海洋执法船上的订单将会出现大幅增长。1月20日,相关媒体援引自中国重工官方媒体消息称,公司分别签订了一艘1万吨级和一艘4000吨级的海洋执法船订单。
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公司的海洋执法船订单大约为50亿元,而按照公司方面的预测,中国海洋执法以及海警的订单大型化的趋势明显,未来几年来自海洋执法船每年的收入约在300亿-500亿元之间。
在2013年之前,中国重工还仅仅被称之为是海军第一股,而从下半年开始,公司已经开始自称为资本市场军工第一股。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新增订单特别是军工签订,对于公司的现金流也是一个考验。
据了解,由于很多装备在完成之后需要交付海军进行试验,要等到试验完成签收之后才能正式确定收入,但是在这个时候公司所支付的成本已经发生了,因此必然会占据大量的现金流。
军工破局
而对于此前市场寄希望的军工业务,由于目前尚未完成重组,因此也不会对公司的2013年业绩构成影响。
按照公司此前所指定的军工资产证券化方案,中国重工在上市之后的资产重组要先行资产注入,然后才是核心资产的注入,也就是军工资产。
而这其中的核心资产也就是目前中国重工集团公司旗下的28家科研院所,根据集团公司方面透露的数据显示,这28家科研院所2012年的收入超过300亿元,利润超过30亿元。
“目前已经有4家研究所的部分产业进入到了上市公司,接下来会根据研究的进展,成熟一批,注入一批。”中国重工集团资产部主任姜仁峰表示。
按照姜仁峰的介绍,这部分核心资产的改制,主要就是将其非生产经营职能进行剥离,同时在生产资质、土地性质、人员等问题上进行明确,确保注入到上市公司的资产盈利性。
不过,对于市场所期望的这部分资产注入预期,恐怕还需要耐心。
“目前28家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启动,上面要求在2015年之前完成,2013年年底会将改革的方案和批次分批交给国防科工局和下属科研院所。”中国重工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但是还需要等待中航工业方面的试点效果。”
2013年12月底,中航工业旗下上市公司成飞集成宣布停牌重组,将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中航工业旗下从事防务装备生产制造的相关业务资产,而此举也被认为是中航工业在2014年新一轮的军工资产重组的开篇。
公开资料显示,中航工业防务分公司是中航工业旗下主要负责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导弹业务的预研、研发、制造、销售、维修、服务和国际贸易与合作。
“在此之前,尽管中航工业一直都在进行资产重组和上市平台的梳理,但是对于核心的总装类军工资产注入一直都没有明显的动作,去年中国重工的军工资产注入说明上层对总装类的军工资产证券化的瓶颈已经被打破。”一家券商军工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盈利“成谜”
尽管中国重工订单不断,但是对于这些多来自于军工方面的订单,未来的盈利状况如何,一些分析师也难以预测。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公司在信披方面,仍旧受制于保密制度,对于部分军品信息是豁免信息披露的,其中关于单项和单笔的合同毛利率等信息,同样不对外进行信息披露。
2013年9月13日,在中国重工面向投资者举办的A股推介会上,针对于一些投资者关心的航母建造问题,按照董秘郭同军现场给出的数据,未来航母建造每年带来的收入将约为400亿到56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接近目前中国重工每年的整个主营收入,显然属于重大合同。
但是,对于目前是否已经在建航母,或者什么时候会接到航母建造的订单,公司方面明确表示将不会单独对外做信息披露。
据了解,此次中国重工率先于其他九大军工集团启动军品总装业务的资产注入,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获得国防科工局的首肯,而获得这一首肯的条件也是公司必须要满足该局此前《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等制度的要求。
2013年,中国重工和控股股东中国重工集团也是在拿到了国防科工局的文件之后,才完成了最为关键的一项审批放行,得以正式启动非公开发行预案。
除了在军品订单上要实行豁免信息披露之外,对于未来要注入的军工资产,也将受制于保密原则。姜仁峰此前对记者表示,此次注入的武船和大船两款资产采用基础资产法进行评估主要是基于保密原则,而未来对于剩下28家科研院所将进行分类,其中一部分可以按照市场法进行评估,而剩下的一部分仍旧只能按照保密原则,采用基础资产法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