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秋君 刘飞 北京报道
2014年伊始,A股IPO伴随新股发行改革起航。然而,曾被市场人士寄予厚望的新股发行改革却频频遭遇意外之事,先是出现奥赛康借老股发行套现;紧接着证监会手忙脚乱给政策打补丁;随后又有6家公司暂缓发行……
这一切对于沪指这一标志性指标来说,更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1月20日沪指正式与2000点说拜拜,当天再也没有回到2000点上方。庆幸的是,21日A股大举反攻,隔日再大涨。“钱荒”重压下,这已是疲软的市场难得一见的景象了。
政策面发生了什么?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央妈”的央行出手拯救市场了。“SLF(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常备借贷便利)与公开市场逆回购同时作用,有效地释放流动性。”业内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据本报记者统计,自公开市场在201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看到了SLO(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SLF的身影后,又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体会到了这两种新设政策工具的作用与功能。
“二者是央行根据流动性变化调减操作力度与频率、有效应对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资金波动的利器。”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也是“把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两种操作结合起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创新之举。
此时,随着央行多管齐下保障节前资金供应,“钱荒”还会重演吗?
“央妈”注水
1月20日,沪指以2001.89点低开,开盘不到一分钟轻松穿破2000点整数大关,而后股指小幅反弹,维持横盘震荡整理,最高触及2005.94点。当日10点49分前后,沪指开始震荡回落。
截至当日收盘,沪指报收1991.25点,下跌0.68%。市场成交低迷,两市合计不到1360亿元,其中深市占到了876亿元。
而在股市资金面临分流的情况下,整个金融市场在春节假期前再次遇到“瓶颈”。20日当天,资金市场各项利率全线飙升,除1年期利率微跌0.01个基点外,其余各期Shibor利率全线上扬;其中,7天Shibor报收6.33%,大涨155.3个基点,隔夜Shibor报收3.89%,大涨107.1个基点。难道,彼时业内恐慌“流动性紧张再次来临”?
好在,央行出手拯救市场了。
1月21日,央行开展了2550亿元逆回购,其中750亿元7天逆回购,利率差持平于4.10%;1800亿元21天逆回购,利率为4.70%;单日合计投放资金2550亿元,为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这是今年央行第一次逆回购,也是央行11个月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逆回购,更是央行公开操作逆回购以来第一次预先告知的行动。这可以解读为央行吸取2013年两次“钱荒”教训,在临近春节前的国内市场资金需求量大增之时,加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管理,以抚平市场波动,慰藉市场上弥漫的恐慌情绪。
A股知恩图报,21日当天沪深股指高开高走,一路上扬;其中,沪指更是一改此前颓势,大涨逾2%,创年内最大单日涨幅。截至22日收盘,上证综指报收2051点,涨2.16%;深证成指报收7820点,涨2.99%。
但即便如此,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似乎并不乐观。“当前市场供求失衡、二级市场‘失血’效应依旧存在,投资者信心极度疲弱,量能持续低迷。”裕泽投资总经理张亮表示,即使IPO短期暂缓,也并不能改变供求关系,因此投资者对指数仍需保持谨慎。
创新调控工具
事实上,与2013年6月份的“钱荒”相比,春节前的资金面紧张堪称惯例。
“春节前后属于传统的现金需求高峰,资金紧张状况随之加剧已成为惯例。但今年又恰逢1月末节点,银行月度考核和春节备付需要双重叠加因素容易造成流动性的波动。”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央行历来有春节前投放流动性的传统,央行今年祭出2550亿元逆回购以缓解资金面实属常规操作。
对此,央行官方微博已讲得很清楚:“针对现金大量投放等节假日因素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1月20日,我行已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向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21日还将进行逆回购操作,继续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维护春节前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相似的情节背后,其实还有不同的故事。在公开市场投放上,央行的工具箱里又添加了一组新的创新工具。首先是央行通过SLO向大中型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1月18日,央行公告称,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波动时相机使用。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央行网站看到,2013年央行发布两则关于“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操作时间分别为10月28日、10月30日、11月18日三次,操作方向均为“投向流动性”,总共交易量1290亿元。
“SLO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体系,此举意味着央行将参照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短期市场实际利率来调整货币水平,具有重要的市场作用和长远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表示。
其次,1月21日,央行再发微博高调“维稳”称,央行分支行已通过常备借贷便利(SLF)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此时,SLF的再次启用,让央行俨然成为商业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中最大的供给方。
记者从一家中部城市农信社人士处获悉,SLF期限分为隔夜、7天和14天三个短期档次,春节前,三个期限档次的利率暂定为5%、7%和8%。
上述农信社人士告诉记者:“央行要求,要密切监测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拆借和债券回购成交利率,一旦达到或突破上述利率水平时,可指导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分行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按照惯例周四(1月23日)仍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时间点,央行会否连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春节前还有三次公开市场操作。”
事实上,当2550亿巨额逆回购的余波还未散去,400亿元国库存款已马上顺利衔接。1月20日财政部公告称,将于1月23日上午9点至9点30分招标2014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二期),本期存款期限3个月,计划存款量400亿元。
“从提前预告逆回购操作,到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向金融机构支持流动性,再到新增21天巨量逆回购,以及一个月两次国库现金定存投放,一系列‘组合拳’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上述银行人士称,明确表明央行精心呵护春节前资金面的决心。
拨云见日?
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情绪不断,最近的一次即12月20日的“钱荒”魅影,质押式回购隔夜从开盘利率3.63%,暴涨627个基点升至9.9%,14天期利率冲上12%。
“钱荒”的阴影在商业银行心头一直挥散不去。直到1月20日央行启动SLF试点,立即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央行货币政策有“松动”的信号,央行货币政策方向或正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回归中性甚至略微宽松的迹象。
但《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在此前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中,央行给市场指明了今年货币政策的明确思路,即“货币信贷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然而,隐藏在“稳健”一词背后的主基调依然是“变革”。
至于变革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已有明确表述:金融宏观调控逐渐由数量调控为主转向以价格调控为主。在过去,央行宏观货币调控以数量型为主。
“以往数量型调控方式更偏向于行政干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坦言,价格调控则是让利率信号来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来调配资源。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数量型调控转型到价格型调控要有两个方面的基础建设:一是政策利率的确定;二是无风险利率曲线的建设。
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实质是从偏行政化的调控方式转向市场化方式,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与之相对的,是各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监管层已为此勾画出清晰的“图谱”。“如利率方面,短期看,大额存单和存款保险制度料将先行一步。”一家商业银行信贷人士告诉记者。
据记者此前了解,五家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将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方案上报到央行。如建行表示,央行向银行征求发行CD的意见;中行表示,已向央行提交了申请,并且相信中行肯定是第一批。
而作为试点的第一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将在同业间开展,预计只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才能投资,市场影响力有限。当大额存单扩展至企业存款时,其对利率市场化的作用才更具意义。
“之后逐步放开小额、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上述商业银行信贷人士称。而对于利率市场化后的央行货币政策何去何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坦言,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主要是通过调节政策目标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改变货币信贷总量,并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