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50、60后中生代艺术家依旧风光无限时,新生代艺术家已迅速崛起。2014年,70后的艺术家逐渐成熟,80后艺术家开始入市搏杀,这些年轻艺术家不仅有着先天的市场敏感和热情,艺术风格和眼光也迥异于前辈艺术家。与此同时,新一代策展人也伴随新生代艺术家,开始形成一股新势力。
80后艺术家登堂入室
艺术家作品进入拍卖市场,是其二级市场行情看好的风向标。自2005年以来,拍卖界开始走向年轻化,尤其是当代艺术,新生代艺术家在拍卖市场的价位节节攀升。
Artprice“每周排行榜”公布了在世艺术家的十大拍卖纪录,除榜首的50后中国艺术家陈世英以800000美元拍卖价走俏二级市场外,备受瞩目的是,该排名榜中最年轻的两位中国艺术家——生于1975年的邱广平和1986年的米巧铭的拍卖价已荣升至6位数。邱广平在拍卖会一举创下323800美元的高价位。
同为75后的知名艺评家、策展人张海涛,在谈及年轻艺术家的市场行情时,向记者表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进入二三级市场,一级市场比较少。“年轻比较活跃的艺术家二级偏多,一般的艺术家三级(平价市场)较多。未来随着媒介的拓展,线上平价超市交易也会多起来。”
至于进入市场的渠道,“大部分是画廊,少数是拍卖,而年轻艺术家进入市场都是画廊。目前市面上推动青年艺术家的知名画廊和空间有:尤伦斯、荔空间、白盒子、北京公社、长征空间等,它们都在推出自己的艺术家,其中比较活跃的青年艺术家有王光乐、王郁洋、仇晓飞、赵赵、石玩玩、胡向前等,北京公社的马秋莎、赵要、梁远苇等,泰康空间推出的刘窗、裴丽、蔡东东等,长征空间推出的黄然、胡向前、王思顺等,还有洋画廊推出的黎薇、厉槟源等,站台中国推出的孙逊、贾霭力等。”张海涛说,近几年,几乎所有的批评家、策展人和画廊,都在推新人,其中包括“80后艺术档案展”和“青年艺术100”等几个重要展览,还有“引爆——青年扶持计划”等系列活动,“一般年轻艺术家是画廊推出,然后参加展览,有影响力后进入市场就快许多。”
2013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年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年轻艺术家的集体绽放——“ON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50位出生于1976至1989年的年轻艺术家参展。该群展呈现了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整体风貌,而他们正是今天艺术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
早在2012年夏天,“青年艺术家”就成为北京艺术圈的焦点话题,已举办两届的“青年艺术100”、中央美院的首届“未来展”及以“引爆”命名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汇报展相继展出,这些展览的参展者以75后为界,一些90后艺术家也崭露头角。
“相比于2000年我第一次来北京,现在画廊数量多了数十倍还不止。”出生于1978年的艺术家刘窗表示,几乎每天都有画廊找他约作品。大量新成立的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及艺术市场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艺术家与作品。
“最近两年一些艺术家浮出水面,正是新老艺术家交替时期。”张海涛认为,和50、60后艺术家关注政治、历史、社会、普世价值等宏观话题相比,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趋西化,形式感更强,语言也更新,整体风貌更像西方点子化作品,作品题材也偏重都市化、自我个性化、碎片化与时尚、消费和当下流行文化。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可归为几个类型,一是像王光乐、黄然、谢墨凛、梁远苇等新极多主义抽象类的。近两年极多主义绘画和光效应绘画形成趋势并进入市场;再就是试验性比较强的装置作品,如泰康空间近几年做的‘51平方米艺术项目’,长征空间的‘长征计划’的一些试验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近几年美院试验艺术系毕业艺术家的观念化作品,形式感和创造性比较明显的试验性作品,也是一个趋势。”
如果从作品的形式看,张海涛认为,以前的艺术市场偏重传统媒介,近两年则向边缘媒介拓展,比较多图片、装置、新媒体作品。地域方面,则从北京、上海等艺术中心城市,开始向成都、广州、西安延伸。
除市场表现外,年轻艺术家在各大艺展的亮相,也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部分,“目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型艺展的,主要是60后、70后艺术家,80后艺术家参加国内的展览比较多。但今年卡塞尔文献展,第一次有80后女艺术家胡晓媛参加。”
新一代策展人江湖行
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内地以来,独立策展人的影响力蔓延迅速,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已迎来策展人时代。近两年,伴随新生代艺术家的崛起,新一代策展人也开始纵横艺术圈。
自2004年开始从事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评论及研究工作的张海涛,曾策划和组织过50多个群展及个展。他表示,如今比较活跃的策展人也逐渐向青年人转型,诸如王春辰、梁克刚、鲍栋等,都是圈中知名的年轻策展人。“这些年轻策展人也开始分化为几个方向,大型展览逐渐能看见年轻策展人的身影,如王春辰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何桂彦策划‘社会风景——2012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付晓东策划的‘深圳水墨双年展’。除此之外,年轻策展人也开始做试验项目和计划,比如帮年轻艺术家做系列‘微空间’艺术家项目,如‘51平方米’、‘也走黑桥’;而且综合性的展览年轻人也在做。”
和年轻艺术家一样,年轻策展人的优势在于思维活跃,创造性思维不受束缚,在媒介上有所拓展,“像我这几年策展的项目,比较偏重于未来人造自然和自然的关系,比如‘感应器’展,全部作品用现实中的感应器材料创作,包括磁感应、人体感应、热感应等方式,而自然方面,则表现都市化社群生活的人对自然朴素思想的转换和向往;对于未来,则着力表现人工化的未来及高科技对人类和现实空间、伦理、思维的影响等。再如青年策展人策划的一些项目,则选择一个特定日常环境,比如澡堂、地铁、酒店,让艺术家在其中创作,这种展览近两年逐渐形成趋势。”
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田野调查”展,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式对一个社群和事物进行群体性调查创作,比如宋庄美术馆栗宪庭老师发起策划的“宋庄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西藏艺术家群落调查展”、“南京艺术区调查展”等,最后呈现的作品是综合性的,包括数据、纪录片、影像、绘画、文字、图表等。张海涛说,“这几年艺术家毛同强还做了一个‘地契调查’,收集清朝到现在的地契;还有就是对各地区家庭教会的调查,收集了许多当地各时期教会使用的《圣经》。”
除在各艺展中大显身手,新一代策展人更致力于青年艺术家的推介。其中有今日美术馆与马爹利艺术基金联手推出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首届CAFA未来展”,宋庄美术馆主办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北京时代美术馆主办的“楼上的青年——2010年青年批评家提名展”等项目。
“未来肯定是新力量的天下,”张海涛认为,“无论新老艺术家,都有一个创作疲劳期和高峰期,这是自然规律,也由时代决定。不同时代给艺术家提供的生存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艺术家能解决一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就不错了。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作品呈现的面貌和特点肯定不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艺术生态的循环,提供不同的时代文化针对性。”
各大展会的常客
2013年是中国艺术界异常热闹的一年,除两大国际拍卖行正式进驻中国外,有艺术界嘉年华之称的威尼斯双年展也几乎被中国人“包”了。
2013年5月29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拉开帷幕。该展会最大的惊喜来自中国艺术家,十几个平行展览及成百上千的大批中国艺术家、策展人“组团”汇集威尼斯,中国馆也成为此次双年展上最大的展馆之一。
共有7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参加中国馆的展览,包括何云昌的互动参与作品《威尼斯的海水》,胡曜麟的装置作品《物自体》,缪晓春的数字三维视频《无中生有》、《无始无终》,舒勇的装置作品《古歌砖》及张小涛的数字三维视频《迷雾》、《萨迦》,集中展示了处于“变位中的中国”的中国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
应该说,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界来说,威尼斯双年展虽不再神秘,但它依然是掌控国际艺坛潮流的顶级国际艺展。而早在10年前,中国艺术家就被西方策展人邀请参与这场艺术盛会。2003年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的关键年份,自该年设立中国馆后,中国馆的策展人也开始由中国策展人担纲,历届中国策展人包括范迪安和王镛、蔡国强等,而中国当代艺术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参与,也由以艺术家为中心转移至策展人中心制。
香港汇聚了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家和画廊,在艺术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际艺术界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2013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取代香港艺博会,于5月23日至5月26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45家顶级画廊参会,包括年轻艺术家在内的3000名艺术家的作品在不同艺术板块中展出。
该艺博会虽一如既往地呈现了最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但明显侧重于亚洲艺术。在主展区的171间画廊中,亚洲画廊占了43%,包括AYE、北京现在、北京公社、Boers-Li、常青、艺术门等众多内地画廊均进入了主画廊区。
不仅如此,申请到近120平方米大空间的画廊,多数携全部代理艺术家作品参展,比如长征空间代理的展望、喻红、汪建伟在内的20位艺术家作品悉数亮相展会,其中入围“艺聚空间”没顶公司带去大型装置“玩”系列;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了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计洲的作品;北京魔金石空间则呈献了管勇、蒋志、刘卓全、庄辉和旦儿5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而展位面积88平方米的空白空间则携何翔宇的装置《我的梦想》、刘辛夷《自动手臂》及李姝睿、刘文涛、石至莹、谢帆、王强等艺术家的架上作品参展;aye画廊推出了季大纯、陈文骥的作品;北京现在主推包括宋陈、周洁、郑维、洪绍裴、杨柳在内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大未来林舍携陈界仁和刘炜作品参展;北京公社展出了赵要、谢墨凛、马秋莎、梁远苇、黄宇兴的作品。这些画廊力推的参展艺术家,许多是如今非常活跃的年轻艺术家,香港巴塞尔成为他们走上国际艺术舞台的重要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