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刚以折息保本收场,3月4日又曝出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
3月4日晚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超日)董事会发布公告表示,2011年该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这意味着,市场上首只违约的债券出现。
自2005年至今,信用债市场容量已增长至近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以及低资质发行人快速扩容,增加了信用风险暴露的概率。因此,多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基金经理、券商分析师均强调,“超日事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也是中国信用债市场发展、成熟的产物,有利于信用债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健康发展。
超日债违约市场早有预期
3月4日晚,*ST超日发布关于2011年公司债券(“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的公告。公告称,由于公司流动性危机尚未化解,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未能获得足够的付息资金;同时,通过各种外部渠道筹集付息资金,但由于各种不可控的因素,截至目前公司付息资金仅落实人民币400万,剩余付息资金尚未落实。
这是中国债券历史上的首例违约。记者了解到,11超日债是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高收益债,CCC评级,2017年到期,年付利息,规模10亿。其实,11超日债违约的可能性早在分析师和市场的预期之内。
2013年该债券第一期利息支付前,*ST超日曾于2013年2月6日、19日、22日、23日,4次就“11超日债”发布不能按时付息的风险提示公告,彼时债券评级为AA。首次付息涉险以自有资金兑付。
去年7月5日,*ST超日因2011 年、2012 年连续两年亏损,按深交所的规定公告暂停上市至今。今年2月28日,*ST超日披露了业绩快报,由于光伏行业仍处于收入下滑并大幅亏损,公司经营已陷入困境。而11超日债也已于2013年7月6日停牌,停牌前收盘价仅为65元,到期收益率27%,行权收益率66%。
泰达宏利高票息定期开放债基基金经理李慧鹏对此向记者表示,11超日债这一定价已明显反映了其无法足额偿付本息的预期,但可能并不充分。参考此前有债务危机上市公司的重整情况,预计*ST超日债务重组的回收率可能不到三成,11超日债作为普通债务仍有继续折价的风险。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也指出,当*ST超日2013年经营继续亏损的消息坐实之后,债券违约已在所难免。“但这次违约仍然超出部分投资者的意料,他们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当地政府会从中协调、安排兜底。因此,2014年投资者必须抛弃政府兜底的思维惯性,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风险意识必须确立,因为金融改革的另一面就是风险的有序暴露。”
国泰君安证券则表示,尽管根据基本面情况,市场早已认为超日违约不可避免,但违约爆发时间之早,超出市场预期。在国泰君安看来,传统上“两会”期间均在维稳基调之下,因此,市场预期任何刚性兑付压力都不会在“两会”前后爆发,但超日却爆出违约事件,这将引发市场对于政策方向重新评估。
打破公募债刚性兑付传统
一直以来,国内公募债券都在“隐性刚性兑付”的保护伞下,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产品,但近期频现的兑付危机无疑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富国基金向记者表示,就“11 超日债”本身来看,目前还是利息违约,对基金持有人的伤害还比较小,但这是一个拐点性事件,终结了国内信用债券“0违约”的历史,这对于信用债来说,是件非常严重的事,它会波及到同类民营企业。
记者注意到,从3月5日市场交易盘来看,相关民企债受到一定打压,预计未来信用债券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大。不过,富国基金也认为,“11 超日债”违约不是一件特别意外的事,它的传染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目前光伏行业还有不错的品种。“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政府‘维稳’的意图在弱化,而金融改革、对风险的定价则不断在深化。”
李慧鹏也向记者指出,从市场影响看,超日债违约事件会对债券市场产生一定冲击,但影响相对可控。
具体而言,李慧鹏认为,信用风险定价会进一步分化,但对资质优良的企业影响不大。“超日公司的民营背景,和此前出现危机并最终安全兑付的国有企业,如山东海龙、新中基等形成了明显反差,导致投资者对于不同性质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定价进一步分化。此外,交易所债券市场缺乏深度,当市场情绪变化时,容易大幅波动,但是像*ST超日这样的发债主体在市场中毕竟是少数。”
在他看来,公开违约已经出现,“狼真的来了”,预计信用利差体系可能因此逐渐重构,利率债和高评级债券会相对稳定,中低评级债券所受冲击更大。这是因为,此前信用债收益率曲线和利差体系是建立在完全刚性兑付预期基础上的。
不过,李慧鹏认为,因为产业债信用风险的传导范围相对较窄,不如2011年城投债危机的传导那么强烈,超日债违约对于债市流动性有一定影响,但波及面有限,不会重现2011年的行情。而且目前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但个别的、阶段性的冲击也不能排除。
魏凤春则表示,就债市而论,超日债违约的整体性或者趋势性影响不大,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公募债的刚性兑付传统,是债券市场正常化的第一步,这也是对债券和股票投资者的一次风险教育。“可以想见,无论是债市还是股市,投资者都会重新审视各类证券的投资风险,对投资标的背后资产的稳健性会有更高的要求。”
悲观券商建言全面撤退避险
其实,“11 超日债”未能准时支付全额利息是今年继中诚信托、吉林信托等矿产信托带来的第一波信用冲击之后,带来的第二波信用冲击。
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师陈李向记者强调,尽管这不是本金违约,但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小,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在业绩披露期。
陈李认为,随着更多类似事件的爆发,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溢价率将出现飙升,投资者不再追逐高风险资产。在他看来,新一波信用冲击对投资者情绪的负面影响将对中小市值股票阶段性估值调整产生压力,此外“两会”召开,政策从预期转为现实,很多成长股也需要去伪存真。
华泰证券研究员徐彪也认为,短期股市风险偏好料受负面冲击,高负债行业首当其冲,比较效应下将利好国有企业,对地产影响则偏负面。不过,在资金面较为宽松的局面尚未扭转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利息违约未必会引发系统性违约,也未必能彻底打破刚性对付的预期,真正意义上的重估仍需观察。
徐彪表示,如果超日债事件仅为事件性冲击,不利小市值股票但影响有限,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也将逐渐被消化;如果超日债事件引发系统性违约,或将逆转小盘占优的风格局面,市场出现先破后立。
相对而言,申银万国证券对此悲观得多。申银万国认为,或将出现第三次钱荒,前两次钱荒分别是银行缺钱、债券市场缺钱,而第三次钱荒可能由信用风险认识急剧提升导致,形成企业缺钱的局面。
在申银万国看来,超日只是冰山一角,传统行业中存在大量刚性兑付条件下的低效融资,如果政策方向有调整,可能会导致冰山一角暴露之后,市场预期更多问题进一步暴露。
基于此,申银万国建议,在刚性兑付考验下应以全面撤退的方式避险。在存量资金腾挪之下,市场资金会集中于防御性板块之中,撤退之余,可以超配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防御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