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山
乌克兰政局动荡的焦点,已从基辅转移到乌克兰东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因为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及军事利益,克里米亚半岛已成为俄乌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克里米亚就有着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再加之其无与伦比的地理战略价值,这里素来是各方势力与文化争夺的“宝地”。
曾经的主人:
鞑靼人的掠奴史
最早在克里米亚半岛定居的人是凯尔特人,公元前7世纪左右,斯基泰人的侵略将他们赶出了半岛,只在山区还保留了少量凯尔特人的势力。随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克里米亚半岛先后经历了希腊人、哥特人、匈奴人、可萨人及拜占庭帝国的征服和占领,而1237年,主要混合了蒙古和突厥血统的钦察人的征服,则真正奠定了克里米亚今天的文化基调和走势。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是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版图包括今天东欧的部分地区及俄罗斯的欧洲大部。钦察汗国于1502年彻底灭亡,在此之前则经历了长期的衰落与分裂。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一支后裔于钦察汗国分裂之际在克里米亚一带建立了一个汗国。最早管理克里米亚的是秃花帖木儿,1430年,他的后人哈吉·格来正式立国,在巴赫切萨拉伊定都,并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属国。哈吉·格来是虔诚的穆斯林,因此他的汗国有着浓厚的伊斯兰色彩。
至1783年最终并入沙俄前,克里米亚主要处于自称为金帐汗国即成吉思汗后裔的鞑靼人的统治之下。
1475年,克里米亚汗国大汗、哈吉·格来六子明里·格来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俘虏并囚禁,但奥斯曼当局尊重克里米亚汗国的独立,明里·格来两年后获释,成为奥斯曼苏丹的封臣。此后,半岛南部由土耳其人统治,克里米亚汗国则可以继续统治其余的半岛和北方草原地区,允许发行自己的货币。
克里米亚汗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一直有着特殊的关系,土耳其帝国每有战事也找鞑靼人帮忙,克里米亚汗国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前往东欧捕捉斯拉夫人(特别是乌克兰人)与罗马尼亚人为奴隶,并贩卖给南部的土耳其人,鞑靼人将这一奴隶贸易称为“草原民族的收成”。这种情形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18世纪晚期,克里米亚地区还维系着与奥斯曼帝国及中东庞大的奴隶贸易。
1570年,鞑靼人围攻莫斯科,这是鞑靼人与俄罗斯之间发生的众多战事中最大的一次,据闻战争带来的尸骸填满了整条莫斯科河。鞑靼人在这次战争中俘虏15万俄罗斯人,这些被俘人口随后被当做奴隶出售到奥斯曼土耳其、中东甚至一些欧洲国家。
这些奴隶贸易大多发生在喀法淘这座臭名昭著的奴隶市场。据统计,从克里米亚汗国立国的14世纪初至16世纪末的近300年间,鞑靼人共贩卖了多达300万名奴隶。
显赫战事背景下
复杂的历史脉络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部,毗邻近东地区两大洲的咽喉,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文明和宗教的冲突与会聚之地,克里米亚半岛因此有着自身极其复杂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构成,这一特点与同样有着复杂历史背景与特殊地理位置的中东巴勒斯坦地区颇为类似。即便是进入19世纪主要由俄罗斯人统治进而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后,克里米亚半岛局势也从未彻底安宁,依旧经历了多次且重大的种族及政治归属的变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鞑靼人还依旧是克里米亚半岛的主要居民之一。1944年,苏军重新解放塞瓦斯托波尔,斯大林以克里米亚半岛鞑靼人与德国纳粹合作为由,把全部鞑靼人强行流放到中亚,大约46%被流放者死于饥饿或疾病,其余的人及其后裔直到数十年后才获准返回克里米亚半岛。驱逐鞑靼人的同时,苏联当局进行大规模的殖民,将大批俄罗斯人移居至此,俄罗斯人超过乌克兰人成为克里米亚半岛最主要的居民,此举也基本奠定了克里米亚半岛今天的民族与文化构成,同时也是导致克里米亚成为当前乌克兰政治冲突重心的历史根源。
从1918年到1954年止,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前苏联俄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的一部分。1954年,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4年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苏联解体后,这块安插在乌克兰南部的“飞地”,成为俄罗斯控制乌克兰、牵制北约的一颗重要棋子。
近代以来,克里米亚地区经历的最著名的战争,恐怕要算1853年爆发、随后英法卷入的克里米亚战争了。这场战争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一方面这场战争限制了之后数十年沙俄势力向南部的拓展,进而确定了沙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上的政治与外交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战败在沙俄内部激起的农奴制变革与军事、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未来的历史走向。
克里米亚战争实际源于沙俄贪得无厌的领土野心。
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撕掉伪装,宣布兼并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汗国从此从地图上被彻底抹掉。当时位于半岛南部庞大而孱弱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沙俄进一步扩张的目标。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皇陆续发动了多次俄土战争,抢到了西起巴尔干、东到高加索,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内的大片领土。黑海是个内海,要从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仍处于奥斯曼控制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因此,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的一大夙愿。
沙俄在近东的鲸吞蚕食,引来西方列强尤其是英法的强烈不满。他们担心沙俄彻底控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势力将深入地中海并威胁英国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及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于是英法暗中支持土耳其对抗沙俄,克里米亚战争(亦称第九次俄土战争)因此于1853年爆发。
1853年7月,俄军开入多瑙河流域;同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宣战;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相继向俄宣战,英、法、奥斯曼帝国和撒丁王国结成同盟,与沙俄开战。这是持续20多年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
1855年7月,联军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打死黑海舰队的纳希莫夫将军,标志着俄国海军光辉时代的落幕。当年9月,联军经300多天围攻后终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败局已定。
1856年3月,各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至此,黑海全面实现中立化,沙俄解散黑海舰队,只能在黑海拥有10艘小船(1871年该限制被废除),外国军舰未经土耳其同意禁止通过黑海的两个海峡,这一条款至今有效,即便贵为二战战胜国,苏联也不得不遵守这一条款。据说苏联时代刻意不将基辅级称为“航母”而坚持冠以“战术航空巡洋舰”或“载机重型巡洋舰”,就是为了规避和约对苏联军舰通行黑海出海口的限制。
克里米亚再次闪耀全世界,则是二战结束期间在此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岸,黑海港口,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建于12世纪。雅尔塔一词源于希腊文“雅洛斯”,意为“海岸”。雅尔塔背山面海,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盛产葡萄和亚热带水果。雅尔塔还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文艺巨匠都多次来到这里。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此养病期间,写下了不少重要作品。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此会晤,史称雅尔塔会议,该会议达成的《
雅尔塔协定》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