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映颉 见习记者 李洁 北京报道
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房价调控目标本就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游戏。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态,“北京市区的房价肯定要降下来。”对此李士祥的解释是,一是供应量加大了,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另外房地产结构发生了变化,房价肯定要下来。
同时,李士祥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很快将要出台。“比如将来北京有些功能疏解出去后,就没有必要在燕郊买房了,而是直接就可以在河北居住、上班。”李士祥如是说。
不过,尽管北京市一直提出房价稳降的目标,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如今的北京房价,即使是具备保障性质的自住型商品房,也都在2万元/平米左右。而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路疯狂的土地价格更是让“房价稳定”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降价“军令状”
早在2014年初,北京市就再一次定下了“保持房价稳定”的房价调控目标。按照北京市的要求,为确保房价基本稳定,北京2014年限价、限购等调控政策需从严执行。
“去年年底住建部明确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住房市场供需矛盾较为集中的城市,要继续从严实施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因此今年北京控房价的任务还是很严峻。”北京市住建委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
北京房价领涨全国,让相关主管部门倍感压力。“现在住建委对统计数据十分敏感,市里已经有明确要求,在上半年要让房价数据有所改观。”北京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
事实上,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北京市的楼市调控政策就已经开始收紧。10月底,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以“自住型商品房”政策为核心的“京七条”。
“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自住型商品房政策将是国土局、住建委和相关主管部门主要推动落实的政策,与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保障性住房相比,预计在土地供应上将会有所侧重。”一位接近北京市住建委的人士告诉记者。
据业内人士估算,按照北京今年以来住宅类土地供应的情况,预计这些土地中的30%-40%以上将被配建为自住型住宅,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求的“今年将计划再推出5万套”的计划,自住房的供应量将有明显增加。
“供应达到一定规模,肯定会影响到新建商品住宅的定价。”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陈志表示,随着自住型商品住房体量的增大,明年上半年,老百姓的购房需求也许就会向这些房源流动,平抑价格的作用将会逐渐得到体现。
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完成自住房建设的“附加作用”则是拉低了房价。“自住房能够大量推出,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是一个好消息,这也有利于拉低各地平均房价,平稳房价涨幅。”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住建委对房价数据的统计中,保障房、自住房都包含在新建住宅的范畴中,由于这类住宅有明确的限价,因此在计算住宅价格时,总的住宅销售均价就被拉低。
京津冀一体化的难题
事实上,让李士祥如此有底气的,还是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利好。
“京津冀三地正在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功能的规划,京津冀要统筹研究;第二是交通问题;第三个是环境治理。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研究这个规划,并已征求了若干次意见,很快就要出台。”李士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次,推行多年但进展缓慢的首都经济圈规划终于出现了新转机。而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区域协同似乎对房地产开发效益的带动则更为直接。
业内人士分析,在北京人口不断增加、房价大幅上涨的过程中,大量在北京工作的人群,已经成为河北接近北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购买力量。如果首都经济圈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推进,房地产开发依然会成为该区域有想象空间的领域。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了忧虑。
“如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话,以后肯定会有房价下降的趋势,而北京的部分产业转移后,完全有可能来支撑河北房价的上涨。”绿地京津事业部总经理石文红表示,但关键是三地的协同发展对产业功能是怎么定位的,这还需要根据最后三地协同发展形成机制以后对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确定以后,开发商才能做下一步的判断。
“其实京津冀一体化在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好像规划意见稿以前也出过,但是没有具体落地的行动,因为要把北京的资源分出去这个很难。”中原地产市场部总监张大伟表示,“如果资源能分出去的话,需求肯定会下降,那房价也肯定会下降,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把资源分出去,还需看未来政府能不能够做到,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