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风起青萍之末,银行开始核销大量的不良贷款。
根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中国银行业目前为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在贷款到期时对贷款进行展期或修改。此外,中国银行业处理坏账的手段还有:核销不良贷款;将贷款在交易所挂牌转让;将不良贷款打包出售给包括AMC(资产管理公司)、投行等在内的机构。
在2013年年报披露密集期,银行方面给出的数据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银行正在不约而同地加快不良贷款核销进度。以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五大国有银行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五大行2013年核销的不良贷款额度达到590亿元人民币,创下10年以来最高水平,增速为2012年的227%。
以建行为例,3月31日下午,建行召开2013年度业绩报告发布会,庞秀生副行长透露,2013年建行核销不良贷款达157亿元,而今年将再次积极核销坏账。而在五大行中,交通银行是不良贷款增速最快的,2013年,该行核销人民币118.1亿元不良贷款,是上年冲销规模的四倍以上。
至此,一场资产质量保卫战正在银行间上演。如何保卫资产质量,又如何化解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将面临的问题。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表示,“中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农行清收范本
事实上,不良资产处置也是一门学问。
“对到期贷款展期,就是变相拖延、将风险滞后,这种做法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难以为继。”一位受访的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产,但是目前楼市降价潮频频来袭,不少城市卖地困难,以时间换抵押物升值的想法破灭,贷款展期的结果反而会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
“农行的做法可作为一个范本。”上述负责人坦言。
事实上,在过去的2013年,农行也处于不良贷款反弹的考验之中。在3月25日召开的2013年业绩发布会上,农行风险总监宋先平坦言,农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压力来自于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制造业和钢贸企业。
据宋先平介绍,2013年,农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不良贷款率为1.09%,其中浙江最为严重,不良贷款率为1.55%,而温州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不良贷款率达2.67%。过去一年间,农业银行尝试通过打包转让不良资产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2013年间,农行共向资产管理公司打包卖出6个资产包,总金额41亿元,整体收回比率为35%。
除了打包转让的方式,2013年农行也以核销+转让同时进行,并且多地集中进行了不良资产的处置。
《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农行通过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多地交易所挂牌转让不良资产或者抵债资产,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力度,涉及债权超过100户,债权分布地区包括山东、北京、吉林、广东、广西等。
仅2013年9月、10月两个月中,农行多家分行公开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00亿元。以去年10月22日为例,天津金交所在辽宁举办的大型金融资产现场推介会上,农行一次就推出11宗抵债资产及99宗金融资产拟转让资产,分别归属农行辽宁分行,分布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区,总额多达69亿元。
“但一个现实是,通常银行转让的不良资产是有抵押物的贷款,否则买方处理资产的难度较大。”某农商行拥有多年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的人士称。
但对于一些多年难收回的陈年烂账来说,对外公开转让不失为有效办法。“比如有些国企的不良贷款,对银行来说已经是死账,但可以通过公开转让方式转让给有办法收回贷款的机构或个人。”深圳知名律师刘子孺称。
棘手不良资产包
对于通过公开转让方式接盘银行不良资产的接盘者来说,追债过程犹如“火中取栗”。
“现在正在经历的是第二波不良资产处置高峰——银行、信托公司有大批不良资产向资产管理公司出售。第一波高峰始于2003年开始的几大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老吴(化名)介绍。2011年,老吴与几名合伙人出资约2000万元拍得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原来价值8亿元的不良资产包。
“看上去是个赚钱的买卖,资产价值折价2.5%购买,但处置起来无比棘手。”老吴感叹道。在这宗2000万元的不良资产包中,有97笔债权。其中两笔最大的,一笔是632万元,另一笔580万元。正是这两笔不良资产的处置、追溯,前后耗时达3年之久。
“这个不良资产包来自一家国有银行,其中最大的一笔不良资产来自于国内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老吴告诉记者,按理说,不良资产和大型企业有关,应该好处置。因为这些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又不会破产倒闭。
但实际并未像老吴想得如此一帆风顺,“债务人知名度越大、企业规模越大,就越难从他们那里追回债。”这么多年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让老吴感触颇深。
“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再经过资产管理公司、产交所拍卖,最后流转到我们手里,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老吴介绍。在他看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洪峰即将来临。
洪峰到底会有多凶猛?对此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的观点趋同,大可不必“妖魔化”不良贷款上升,而处置不良资产,银行也会“多管齐下”。
“目前,多家股份制银行将零售业务的重心上移,大力发展小微金融。这种模式是取得批量授信之下的规模效应,对于单笔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可以适度提高。”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审批经理告诉记者,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按照收益风险匹配原则,设置差别化风险容忍度,同时设置不良率预警线和警戒线,实施动态管理,或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长效路径。
而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摸爬滚打了近10年的老吴,虽然不再敢对不良资产包贸然出手,但同样认为行业机会很大。“那么大的业务量够我一辈子做了。”老吴有些自嘲,未来期待着法律环境的改善能从根本上让他接手的资产包更好处置。
但老吴坦言,不良贷款击鼓传花的游戏仍在继续,那么谁会成为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这些掩盖行为化解了短期的问题,把问题的暴露时间延后,或者说阶段性隐藏,但这并没有解决企业现金流和实际的经营情况。”一位股份制银行业务条线负责人坦言,从银行端看流程还在正常走着,如果最终企业经营转好了,风险可能得以化解,但是周期会比较长,也比较痛苦。
此外,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冲击,令银行负债端成本快速上升,这将直接威胁到银行净利润增长,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崛起,对银行的影响更为直接。
“不管商业银行愿不愿意承认,这种冲击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且这冲击速度可能会比预想来得更快。”上述国有大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如何应对,是商业银行下一步将面临的难题。